摘 要 報復性犯罪是指由于行為人自身或者家庭、社會等因素,從而導致對他人或社會產生報復性心理所引發的犯罪,通常分為報復他人和報復社會兩種類型,本文主要論述針對他人的報復性犯罪。被害人過錯是人身侵害類案件中的重要酌定情節,也是刑事訴訟中被告人時常援用的辯護理由,但是我國刑法至今仍未將被害人過錯納入法定量刑情節的范疇,這是導致強奸罪、故意傷害罪和其他人身侵害類犯罪量刑不均衡的主要原因。針對這個問題,本文通過分析論述被害人過錯的法理基礎,并對比外國立法例,結合我國司法實踐,得出了被害人過錯的酌定量刑情節應當法定化的結論。
關鍵詞 報復性犯罪 被害人過錯 酌定量刑情節 法定化
作者簡介:成雅楠,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290-02
一、報復性犯罪與被害人過錯
(一)報復性犯罪的基本情況
1.報復性犯罪的概念:報復性犯罪作為一種社會常見問題,同時也是一種復雜的犯罪現象,伴隨人類社會產生、發展與變化。自原始社會起,就有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和糾紛,同態復仇、血親復仇等現象在人類歷史上常見,面對不公平待遇或遭受屈辱時,人們心理上往往會產生報復性情緒,而這種情緒在特定條件下就會外化為犯罪。
報復性犯罪在刑法學理論上應當屬于一種以犯罪動機為分類標準的故意犯罪,學界通常認為,報復性犯罪是指行為人因遭受不公平待遇或受到屈辱,或者對他人的合法行為產生誤解,而在心理激憤的情況下所實施的宣泄自身憤怒犯罪。筆者認為,報復性犯罪發生的原因具有復雜性,行為人是“他自己與別人之間相互的社會作用的產品”對報復性犯罪行為進行解釋,也要“根據下列因素:人的愿望,社會態度,流動性,不安狀態……社會聯系,社會的相互影響,沖突,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同化” 。因此筆者認為,報復性犯罪應當定義為,由于行為人自身的原因或者家庭、社會等因素,從而導致對他人或社會產生報復性心理所引發的犯罪。
2.報復性犯罪的分類:根據犯罪對象不同,報復性犯罪通常分為報復他人和報復社會兩種類型。報復社會性犯罪,是指犯罪人對社會不滿,從而將報復行為指向社會,針對整個社會實施報復的行為。報復性他人性犯罪即人身侵害類報復性犯罪,是指由于行為人自身或者家庭、社會等因素,從而導致對他人產生報復性心理侵害他人人身權利的行為,指向的是具體的某個或某些利害關系者。本文針對后一種類型進行論述。
3.報復性犯罪的特點:從犯罪學角度分析,報復性犯罪具有以下基本特點:
(1)犯罪人心理上具有泄憤因素。行為人基于對特定個人的報復性心理產生報復動機從而實施犯罪行為,以宣泄自身不滿、憤怒情緒,因此報復性犯罪多具有即時性、暴力性的特點。
(2)犯罪原因的復雜性。如菲利所說,報復性犯罪是個人自然心理機制和生理狀況及周圍生活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犯罪的發生有著多重因素 。從大環境來看,我國現階段正處在各種矛盾多發的社會轉型期,人與人之間的糾紛和沖突隨著經濟發展和利益博弈增多,引發報復性犯罪的因素也紛繁復雜。從行為人方面來看,行為人由于某一特定個人即被害人的有意或無意言行,在一定外界因素的刺激下產生了對其極大的不滿或怨恨,心理上出現嚴重的不平衡感,在特定條件下外化為具體的報復性犯罪行為。從被害人方面來看,被害人主觀上存在故意或過失,從而誘發了行為人的犯罪意識或者激化了行為人的犯罪程度。
(3)犯罪對象的特定性。殺人、傷害類報復性犯罪的犯罪客體是人的生命健康權,針對的是有直接利害關系的特定個人。報復性犯罪屬于有目的的直接故意犯罪,實施侵害行為所指向的是傳統意義上的具體個人。
(二)被害人過錯
1.被害人過錯的概念: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書籍材料了解到,不同學科領域中被害人過錯的內涵有所不同,主要存在犯罪學和刑法學的分野。犯罪學是從行為層面來定義被害人過錯的,刑法學則是從規范層面來確定被害人過錯與整個犯罪結果的因果關系和因此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兩者區別在于是否經過刑法規范的行為評價。在犯罪學中,被害人過錯指的是被害人出于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誘發他人的犯罪意識或者激化犯罪人的犯罪程度的行為 。而在刑法學中,被害人過錯是指被害人出于罪過,誘發他人的犯罪意識或者激化犯罪人的犯罪程度,因而直接影響被告人刑事責任的行為。
2.報復性犯罪與被害人過錯的關系:某種意義上說,人身侵害類報復性犯罪中,被害人的種種不當言行往往決定并塑造了罪犯。被害人與犯罪人之間具有深刻的相互作用,被害人可能在犯罪中起了部分的作用,也就是說犯罪行為的發生部分應歸責于被害人,被害人和犯罪人都應為犯罪行為的發生承擔責任。
二、我國人身侵害類報復性犯罪中被害人過錯刑罰配置缺陷
雖然酌定量刑情節在我國現行刑法對中并無明確規定,但其存在于每一個人身侵害類報復性犯罪案件中,在司法實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人身侵害類報復性犯罪的重要酌定量刑情節,被害人過錯深刻影響著個案公正、量刑平衡以及司法公信力。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可能因司法人員的認識不同而不予斟酌或斟酌程度不同,導致量刑結果發生很大差異,影響案件社會效果的實現,降低了公眾對裁量結果的接受度。
在司法實踐過程中,被害人過錯是人身侵害類案件中的重要酌定情節,也是刑事訴訟中被告人時常援用的辯護理由,但是我國刑法至今仍未將被害人過錯納入法定量刑情節的范疇,這是導致強奸罪、故意傷害罪和其他人身侵害類犯罪量刑不均衡的主要原因。
三、人身侵害類報復性犯罪中被害人過錯法定化的根據
(一)被害人過錯法定化之公正性根據
正如“古典學派強調是非選擇的觀點,而實證學派則把強調重點放在行為決定論上” 。在一般情況下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但在被害人有過錯的情況下,由于被害人具有的一些不當或不法言行,容易誘發行為人犯罪或加重其犯罪程度,行為人的意志自由受到一定影響,做出合法行為的期待可能性也隨之降低,相對來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因此也比較小,所以應當減輕其刑事責任。被害人過錯是個整體,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須將它們結合起來,如果該過錯與犯罪的發生有著直接關系,那么在量刑時就應當加以適當考慮對被告人從輕或減輕處罰。
(二)被害人過錯法定化之合法性根據
被害人過錯是人身侵害類案件中的重要酌定情節,然而在具體的司法實踐過程中,司法人員輕視酌定量刑情節乃至根本不考慮酌定量刑情節的情況相當普遍。這種狀況不僅導致了人身侵害類案件量刑的不均衡,影響刑罰的公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法律的權威性和統一性,正如培根所言“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被害人過錯的法定化有利于改善司法實踐中酌定量刑情節適用的隨意性,對維護法制統一和權威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體現: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是法官定罪量刑的一項基本原則,貫穿刑罰裁量始終,具體是指刑罰輕重應與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大小和行為人應承擔的刑事責任大小相適應。公眾不僅關心犯罪的發生,而且還關心犯罪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程度。犯罪的社會危害性越大,制止人們犯罪的手段即刑罰或非刑罰后果就應該越嚴重。也就是說,刑罰與犯罪需要相對稱 ,犯罪的社會危害和行為人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以及因此導致的法律后果需要相對稱。
2.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體現:在人身侵害類報復性犯罪中,被害人過錯是導致犯罪發生的原因之一,甚至是促成行為人實施犯罪必不可少的外部因素,基于刑法的公正性,應當在這種相互關系中把握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存在被害人過錯因素的人身侵害類報復性犯罪,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和案件的社會危害性相對來說較小。為了真正實現社會防衛,做到不枉不縱,必須考慮被害人過錯對法官定罪量刑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地認識犯罪人應當承擔的刑事責任及其大小,從而確定其刑罰輕重,既預防犯罪人又預防被害人。將被害人過錯納入法定裁量范疇是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并最終實現刑罰目的的必然要求。
3.量刑上的公正性體現:刑事審判中,法官定罪量刑往往需要經過如下的邏輯過程,首先審判人員根據一定的犯罪事實來對應刑法條文中的相關規定,找到該犯罪行為應當適用的罪名和法定刑后,再在犯罪行為中尋找刑法條文罪狀所描述的基準事實,然后根據基準事實在法定刑中確定基準刑,再進一步根據基準事實外的與量刑有關的所有情節對基準刑進行調整,最后確定宣告刑。
四、我國人身侵害類報復性犯罪中被害人過錯法定化的構想
通過上文論述,可以看到我國現行立法將被害人過錯作為酌定量刑情節在司法適用過程中存在著種種問題,給法官量刑過大的裁量權,也違背了刑法罪責刑相適應的基本原則和公平正義的追求,往往造成罪刑不均衡的后果,因此筆者得出這樣的結論:人身侵害類報復性犯罪中被害人過錯應當法定化。
在具體的立法中,筆者認為,被害人過錯這一酌定量刑情節的法定化,不應走概括性規定的途徑,應當考慮到法律的實際可操作性,根據被害人過錯表現形式和大小等分類標準進行細化,規定與之相對應的量刑層級,實現立法層次化。此外,被害人過錯法定化方式不能僅簡單采用列舉式,應首先明確量刑時以行為人的刑事責任為基礎確定量刑基準,同時考慮被害人過錯影響因素。然后再確立被害人過錯量刑情節的基本內容。在列舉具體內容時,要明確區分影響責任大小,被害人過錯是個整體,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須將它們結合起來分析其與犯罪行為的發生是否存在因果關系。
注釋:
[美]理查德·昆尼、約翰·維爾德曼.新犯罪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8.70,47.
[英]恩里科·菲利.犯罪社會學.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143.
高銘暄、張杰.刑法學視野中被害人問題探討.中國刑事法雜志.2006 (1).
[意]切薩雷·貝卡利亞.輪犯罪與刑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