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侵權責任法規定安全保障義務人在補充責任制度中承擔終局性責任,承擔責任后不享有向第三人追償的權利。然而如此設置引起了諸多矛盾,值得商榷。本文通過充分的論證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補充責任應為非終局性責任。確認補充責任的非終局性,有利于補充責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
關鍵詞 補充責任 終局性 非終局性 安全保障義務人
作者簡介:黎曉道,暨南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026-02
根據2009年12月26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的第37條第二款,因第三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第三人承擔侵權責任;管理人或者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釋義(第二版)對安保義務人的補充責任承擔范圍作了明確界定,安保義務人在自己的過錯范圍內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同時廢除了安保義務人的追償權。
安全保障義務人對第三人不再享有追償權,意味著安全保障義務人需承擔終局性責任。由此可見,侵權責任法認為補充責任應當具有終局性的特點。然而,讓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終局責任存在有諸多不當之處。
一、 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終局責任的不當之處
第一,補充責任的終局性與補充責任的順位性相矛盾。依據侵權法的規定,既然安保義務人所承擔的責任是依據其過錯確定的終局責任,那么有何理由采用順位對限制當事人的救濟?在同一語境下,受害人為何不能基于安保義務人的過錯直接要求其對自己承擔責任?由此可見,承認補充責任的終局性會動搖補充責任設置順位的合理性。
第二,不符合終局責任人的責任份額恒定的要求。既然安保義務人承擔的終局性責任且不可追償,其承擔的責任份額應當確定。然而,根據侵權法的規定,在可追究第三人侵權責任時,安保義務人不承擔任何責任,第三人承擔全部責任。而不可追及時,安保義務人按過錯承擔部分責任,第三人承擔了部分責任。在不同情況下,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責任份額卻不一致,且其責任份額的確定取決于第三人責任財產的多寡,實為荒謬!
第三,違背了完全賠償原則和自己責任原則。可一旦責任性質為終局,當擔責范圍可確定,根據完全賠償原則和自己責任原則,安保義務人就應該在整個過錯范圍內承擔侵權責任,不應獲得順位利益,擔責份額也不應根據第三人的實際賠償份額變動,更不應該在第三人責任財產充足時不承擔責任。
第四,不利于補充責任的發展。在安保義務人承擔終局性責任的前提下,上述理論矛盾會導致司法實踐慢慢淡化補充責任的順位性的特征,最終使之其淪為一種按份責任。以 (2012)穗中法刑一終字第299號的判決中的表述為例:“原判認為:……碧海藍天網吧應承擔40%的補充賠償責任,應對上述452881.5元的40%,即181152.6元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實際上,絕大部分涉及補充責任的判決的表述都呈現出了注重份額忽視順位的特點。長久下去,補充責任消亡的論斷絕非危言聳聽。
綜上所述,考慮到賦予補充責任終局性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必須重新考慮補充責任的性質,對補充責任的終局性或非終局性做出分析和斷定。
二、 分析補充責任的終局性和非終局性
要分辨補充責任是終局性責任還是非終局性責任,必須考慮補充責任的各項基礎內容的要求,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對補充責任的終局性或非終局性做出分析和斷定。
(一)從立法目的進行分析
補充責任是在尚無成熟理論基礎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要研究補充責任的性質,必須分析補充責任的誕生背景和補充責任的設置初衷。
我國第一次民法典起草過程便提出了補充責任的雛形。進入90年代初期,我國侵權法開始出現包含補充結構性質的侵權責任制度。而2001年銀河賓館案引發的激烈討論促成了補充責任的誕生。2003年,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正式規定了補充責任的具體適用。根據王竹教授的總結,補充責任的發展歷程體現了幾代民法學者保護受害人求償不能風險的傾向。可以說,補充責任的發展歷史中貫穿始終的精神是減低受害人求償不能的風險。
綜合分析補充責任的誕生歷程可以斷定,補充責任制度的確立,是為了解決受害人在實踐中的求償問題。之所以要引入安保義務人來承擔責任,并非是原責任分配格局不合理,而是因為實踐中侵權第三人往往無法完全賠償受害人的損失。綜觀補充責任的醞釀和發展歷程可以看出,立法人對于直接侵權人應為損害后果承擔全額賠償是毫無異議的,安全保障義務人均在第三人不能完全賠償時方承擔責任。
因此,安保義務人承擔補充責任,是為了在實踐中充分救濟受害人,而非替第三人分擔責任份額。因此,第三人的完全責任份額不應被改變。此外,安保義務人的過失,是被第三人借以利用的條件,于情于理均不應作為減低侵權第三人的責任份額的借口。否則,當第三人責任財產不足時便將相應責任轉移給安全保障義務人,這對第三人而言無疑構成不當得利。安全保障義務人應承擔的,不是一種終局責任,而是追償不能的風險。因此,設定補充責任后,并不必然變動要原本終局責任分配的格局——即第三人承擔全部侵權責任。
綜上所述,原責任承擔格局應保持不變,安保義務人的引入,只須起到充分救濟受害人的效果,不必改變原有的合理的責任承擔格局。
(二)從補充責任的順位性進行分析
順位性是補充責任能夠區別于其他共同責任的最突出特點,也是補充責任最重要的特點。若無順位限制,受害人得自由選擇向安保義務人或第三人主張權利,補充責任將淪為按份責任,連帶責任或不真正連帶責任。而在功能上,只有順位才能確保安保義務人僅在第三人不能擔責的情況下承擔責任,確保“補充”效果的實現。
可以說,順位性是補充責任之所以名為補充的條件,也是補充責任之所以能獨立存在的依據。
斷定補充責任具有終局性的最大弊端是違背了順位性的要求。當安保義務人承擔自身終局責任時,受害人要求安保義務人承擔自身責任天經地義,何必要先向第三人主張?此時,順位的存在不僅于理無據,而且繁瑣不便,只能起到“補充責任”虛名的形作用。更阻礙了受害人賠償請求權的行使,違背了設置補充責任的初衷:充分救濟受害人。在這種情況下,補充責任終將被連帶責任或者按份責任所取代。
讓第三人承擔終局責任,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非終局責任則可以很好避免上述理論難題。首先,它不改變原有的責任格局,第三人依然承擔全部賠償責任,不降低第三人責任。其次,安保義務人雖不承擔終局責任,但也要承擔相應的追償風險,可以充分起到既懲戒安全保障義務人和有效救濟受害人的效果。此外,順位的設置在此時是合理且必須的。因為安保義務人只在第三人不能完全賠償的情況下才承擔責任,所以受害人直接向安保義務人請求賠償也于理無據。受害人只有先向第三人請求賠償,才能確定是否符合向安保義務人主張權利的條件。
綜上所述,順位性是補充責任的應有之義和存續之本,而順位性要求補充責任應具有非終局性。
三、 補充責任具備非終局性的內在合理性
讓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非終局責任,并非只是補充責任自身存續的必然要求,它也同樣蘊含了充分的內在合理性。對此,可以借鑒共同責任中關于責任分配的理論來分析。
作為德國的解釋責任分配的主流學說,同一層次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補充責任的非終局性:依據同一層次說, 在共同責任中并非每個債權人都應負擔一定終局義務,債務人之間存在層次性的關系:處于同一層次的債務人,各自都對債權人承擔一定份額的終局義務。若處于不同層次,則由“較近”的債務人承擔終局債務,而 “較遠”的債務人承擔責任后可向“較近”的債務人追償。
根據李中原教授對同一層次理論的總結分析,各侵權之債是否處于同一層次,除了要考慮約定或者法定因素,還要考慮“各個債因的主客觀因素”以及“債因和債務后果聯系的緊密程度”。而在補充責任中,安保義務人和第三人在主觀方面分別為過失和故意。而在客觀方面,兩者行為的客觀原因力也差別巨大,第三人的故意侵權是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安保義務人未履行安全保障義務則是間接原因和次要原因。因此二者在“債因和債務后果聯系的緊密程度”上存在巨大差別。
所以,安保義務人與第三人應承擔不同層次的責任。第三人處于“較近”的層次,應當承擔終局責任。而“較遠”的安全保障義務人在承擔責任后有權向債務人追償。根據同一層次理論,安全保障義務人應承擔非終局性責任。
換個角度,若讓安保義務人與第三人承擔同一層次的責任,那么第三人與安保義務人的責任份額之和將超出受害人的損害總額。若不改變第三人責任份額,受害人將獲得超出受償范圍的求償權,構成不當得利。而若是減少第三人責任份額,也會不當減少侵權人的責任使之不當得利。問題的根源在于,補充責任制度要在原責任人承擔全額侵權責任的基礎上引入新的責任人。可在第三人責任份額不變時,原責任分配格局并無容納另一終局責任人的空間。因此無法要求第三人和安保義務人同時承擔終局責任。
結合同一層次說通過正反兩面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安保義務人與第三人的責任處于不同層次,應該由第三人處承擔終局責任。該說對于責任份額的分析具有借鑒意義。
雖然德國學術界主要將同一層次說作為區分連帶與不真正連帶的理論基礎,但這并不意味該說不能適用于補充責任。因為,它旨在解決各責任人間的責任層次,而非具體擔責方式。恰如它并不負責解答在同一個層次下應適用連帶責任還是按份責任。
綜上所述,德國的同一層次說在理論上充分支持補充責任的非終局性,補充責任的非終局性蘊含著充分的內在合理性。
四、 總結
經過充分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補充責任具有非終局性,在補充責任制度中,應由第三人承擔全部終局責任,安保義務人僅承擔非終局責任。同時安保義務人享有全額的追償權。
參考文獻:
[1]王竹.論數人侵權責任分擔中最終責任份額的確定方式.法商研究.2010(6)(總第 140期).
[2]李中原.不真正連帶債務理論的反思與更新.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青年項目.多數人侵權的責任分擔項目研究成果(項目號ogYJC820079).2009.
[3]袁秀挺.論共同責任中補充責任的確認與適用-兼與非真正連帶責任的比較.法治論叢.2005,20(6).
[4]張定軍.論不真正連帶債務.中外法學.( 2010)Vol.22. N o.4.
[5]李中原.論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補充責任制度.中外法學.2014.vol.26. 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