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香香 王敬 李張平
摘 要 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經歷幾次起伏后,十八屆四中全會為這一制度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幾十年的司法實踐表明,人民陪審員制度在推動司法民主和促進司法公正這兩方面的價值都沒有很好的實現。本文以其價值定位為出發點,為完善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提出些許建議,以期與設計制度最初的價值理念相吻合。
關鍵詞 司法民主 司法公正 價值定位
基金項目:河北省法學會2015年度法學研究一般課題《人民陪審員制度研究》。
作者簡介:張香香,河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訴訟法學、犯罪心理;王敬,河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訴訟法學、社區矯正;李張平,邯鄲市叢臺區人民法院助理審判員,研究方向:訴訟法學、民法。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046-02
從我國人民陪審制度的發展歷程來看,在憲法制度表述上兩起兩落,在制度運行層面上則幾度起伏。2004年8月28日,《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的頒布成為推進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的起點。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保障公民陪審權利”,為人民陪審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2015年5月20日,《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的實施是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在我國司法實踐領域一次新的探索。
我國之所以積極推進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革,因為這一制度有它自身的存在價值。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價值貫穿于制度設計的各個方面,既決定著制度的設立,又引導著制度的發展方向。
一、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價值定位
(一)推進司法民主
陪審制度從一開始就蘊含著民主的理念。現代陪審制度早已深入大部分國家的司法體系,各國陪審制度的設計都是圍繞著司法民主這一理念進行的。回望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建立,其最初的動力也是對于民主政治的追求。普通群眾成為陪審員,參與司法審判活動 “是人民群眾參與司法活動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通過人民群眾參與司法審判活動,一方面來自各方面的普通群眾通過直接參與司法活動,從而實現了公民在司法審判領域政治意愿的表達;另一方面,通過公眾參與司法活動,有利于平衡和制約法官的權利,防止對于公民個人權利的濫用。從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的方向來看,無論是最高人民法院倍增計劃的開展,還是隨機抽取計劃的完善,無不體現了人民陪審員制度對推進司法民主價值的追求。
(二)促進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包括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也就是司法機關審理案件的程序是公正的,結果是公正的。公眾通過參與案件審判有利于保障個案的司法公正。一方面,人民陪審員參與司法審判,有利于發現案件真實。司法審判工作不僅需要司法實踐經驗和法律專業知識,而且更多的依賴于生活經驗和普通知識。由于法官長期的審判實踐和固有的思維模式,他們在證據的理解上,并不比普通民眾更有優勢。普通民眾來自于生活的各個階層,擁有豐富的個人經驗和智慧,能夠在不同類型的案件中,為司法審判提供其所需的各種非法律性知識和實踐經驗,彌補職業法官定勢思維的不足和偏見帶來的缺憾。基于此,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構建力圖能夠實現在司法審判中發揮普通民眾經驗和知識的優勢,以此促進司法公正。另一方面,通過公眾參與司法審判,有利于司法的獨立和公開,保障司法審判的程序公正。將普通群眾納入到審判活動中,和法官一起進行案件審理,將有效的制約法官的權利,抵御來自外界的干擾,提高審判的透明度,實現程序公正。
二、人民陪審員制度價值實現的缺失
(一)推進司法民主的最初價值沒有很好地實現
雖然我國人民陪審員的總量在不斷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陪審員參與到司法審判活動中,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人民陪審員在總人口中占的比例還是比較小。2012年全國陪審員數量達到了8.5萬人,但是,全國人口是135404萬人,人民陪審員數量大約只占總人口的十萬分之六點三。另外,人民陪審員構成中存在基層群眾代表比例偏低的問題。目前全國各地現有人民陪審員8.7萬人,來自黨政機關的陪審員占比不少。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州16個縣市的法官426名,陪審員是308名,其中來自黨政部門的陪審員110人,占36%。目前人民陪審員的來源結構,與該項制度建立的初衷是有所抵牾的。
目前由人民法院主導陪審員選任、人大任命的方式,使得法院在選擇陪審員時考慮審判工作的便利性勝過司法民主的需求。法院往往喜歡有工作熱情、有時間、愿意配合法官工作的、文化水平高的人員;而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沒有調解等長項的人、沒有固定工作單位不好通知的人員、敢于堅持自己意見的人、與主流價值觀不符的人等則容易被法院篩選時剔除。人民參與司法審判作為一項基本權利,仍然只是一部分人享有。人民陪審員制度最初所追求的人民民主價值沒有得到很好的實現。
(二)促進司法公正的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
長期以來,社會各界對人民陪審員制度最廣泛的批評就在于人民陪審員“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現象的存在。在司法實踐中,由于人民陪審員的法律知識、程序意識和實踐經驗不足,在專業從事審判工作的法官面前常常由于心理劣勢而保持沉默,給人一種“陪而不審”的直觀印象。有時候即使有強烈的愿望也不知道如何發表意見,人民陪審員往往淪為法官的“傀儡”。至此,“陪審”變成了“陪庭”,人民陪審員也變成了庭上的擺設和合議的表決機器,自身的作用和價值不能發揮。在個別地方催生了以“聽話”為特色的“職業陪審員”,一些沒有工作甚至沒有日常收入的人民陪審員往往以此作為補貼生活甚至謀生的手段。
人民陪審員除了參加法庭審理,其核心職能應該是有效參與案件評議。法律規定賦予人民陪審員與法官享有同等的權利,但對于如何界定“同等”的權利,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蛾P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第十一條僅對陪審員參與合議做了原則性規定。但對具體的程序沒有細化。這就造成了陪審員獨立發表意見沒有制度保障。實踐中,有的法官要求陪審員在合議筆錄上簽字,有的要求在寫好的合議筆錄上簽字,有的則不要求在合議筆錄上簽字。陪審員參與評議的結果完全取決于法官和陪審員的態度。這樣人民陪審員實質上其合議的職能無法有效發揮。據此,我們試圖利用人民群眾的大眾思維來彌補法官職業思維不足的初衷也沒有很好的實現,致使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司法價值在實踐中與立法初衷出現了偏離。
三、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構建應與其價值定位相吻合
當我國的社會總體發展達到一定水平的情況,法律就應該追求高位階的價值。 從法律價值的角度考慮,陪審員參審、提高效率是低位階的價值,而實現司法民主和司法公正是高位階的價值。人民陪審員的制度設計必然要由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價值導向所決定和主導。
(一)選任程序上的大眾化選擇
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功能價值首先要體現司法民主,大眾化是司法民主的必然要求。根據現有的規定,還是有相當多的人不能進入人民陪審員隊伍。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改革應進一步擴大參審的范圍。具體而言,正向條件為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年滿二十二周歲、心智健全、具有一定讀寫能力的公民。反向條件可參考《辦法》的第三條和第四條。各省凡是具有陪審員資格的公民都應按照一定的標準登記在案,存在高級人民法院的數據庫中。按照區域范圍,各地級市的中級人民法院擁有記載本地區陪審員名單的子數據庫。縣市級的基層人民法院享有本地區中級人民法院的子數據庫。
(二)參審范圍的具體化
《決定》中規定:“社會影響較大”和“當事人申請陪審團審理”兩類案件必須由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但過于籠統。《辦法》規定:涉及群體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人民群眾廣泛關注或者其他社會影響較大的刑事、行政、民事案件;可能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刑事案件;涉及征地拆遷、環境保護、食品藥品安全的重大案件。原則上應當由人民陪審員和法官共同組成合議庭審理。《辦法》較之之前的規定進一步對參審范圍進行了細化,但是“社會影響較大的案件”、“重大案件”等詞匯的適用使得對案件的把握依然不容易。我認為人民陪審員參審的范圍未必越寬泛越好,而是能夠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下充分發揮人民群眾普通思維對法官固定思維的彌補功能就好。先讓人民群眾真正參與進來,做好他們目前能干好的事即可。所以,對于普通的人民群眾參審的范圍可限于可能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刑事案件;而對于專家人民陪審員可廣泛地參與專業性案件的審理。力圖在人民參與案件審理與法院提高審判效率之間尋找平衡。
(三)參審技術的精細化
無論是英國、美國還是法國,其陪審制度產生、發展都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歷程。其陪審制度的確立是建立在整個訴訟制度的完善基礎之上的。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在探求的道路上不斷在消退與復興之間徘徊,其主要原因還在于司法實踐效果沒有達到當初的價值設定功能。一方面,在司法實踐中,“陪而不審,審而不議”現象使得大多數的人民陪審員沒有真正感受到行使權利并沒有實現人民陪審制度推進司法民主的價值功能;另一方面,“陪而不審,審而不議”也意味著人民陪審員本身彌補法官自身不足的功能沒有實現,沒有切實發揮人民陪審員促進司法公正的價值功能。這些現象的出現本質上是對人民陪審員能力的不信任。而直接表現就是制度設計過于粗放,在司法實踐中無法保障人民陪審員的權利。
《決定》第十一條規定對陪審員的合議做了原則性規定,而合議是人民陪審員的核心權利。而作為美國陪審團,主持庭審的法官應對陪審團做出指示。指示的內容包括陪審團在做出裁決過程中相關的法律知識以及陪審團的權利和義務。法國的合議包括兩個階段:對被告是否有罪的問題進行合議以及對被告的量刑進行合議。言而總之,各國對于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的程序做出的精細化規定,保證了陪審員能夠切實發揮自身的權利。雖然《辦法》的第二十條、二十一條、二十二條、二十三條、二十四條、二十五條等規定了人民陪審員參與合議的程序,比起《決定》更加細化,但相對而言還是比較粗放的。我認為應該在試點工作的基礎上,總結經驗,制定更加詳細的指導性樣本,從制度設計上保障人民陪審員的權利。
注釋:
李玉華、張思堯、楊亮主編.中國特色——陪審制度的新發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4.101.
李玉華,等.陪審制度改革報告//祖鵬、李玉華主編.人民陪審制度的理論與實踐.法律出版社.2012.27-28.
參考文獻:
[1]施鵬鵬.陪審制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鐘莉.價值·規則·實踐:人民陪審員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美]倫道夫·喬納凱特.美國陪審團制度.屈文生、宋瑞峰、陸佳譯.法律出版社.2013.
[4]苗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價值依歸.法商研究.2015(1).
[5]姚尚武.人民陪審員制度若干問題研究——以美國陪審制度為借鑒.淮海工學院學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