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目前尚未確立海上鉆井平臺油污強制責任保險制度。本文基于對溢油事故極強的破壞性和其產生的巨額賠償的思考,從建立該制度的必要性和當下我國相關法律制度進行探索,從保險模式選擇、保險人范圍、保險承保范圍、責任限額制度、第三人直接訴訟五方面提出建立海上鉆井平臺油污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并從考慮市場容量、加強政府補貼等、設立油污基金、完善監督機制四個方面提出建議,輔助構建良好的推行環境。
關鍵詞 海上鉆井平臺 油污 強制責任保險
作者簡介:張怡靜,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083-02
一、由頻繁的溢油事故引發的思考
進入21世紀,海洋石油工業發展迅速。在這個新興產業帶來巨大經濟收益的同時,由于海洋石油開發特有的風險 ,其產生的危害后果也極為嚴重。2010年美國墨西哥灣溢油事故和2011年中國蓬萊19-3油田溢油污染事故不僅對海洋環境和沿海產業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也給石油公司造成數以億計的巨額賠償。
連續兩起重大的溢油事故,拉響了海上鉆井平臺油污強制責任保險制度的鳴笛。理論界和實務界都紛紛要求建立鉆井平臺的強制保險制度,利用保險杠桿分散風險,平衡各方利益、保障社會公益。通過對強制保險定義、現行法律規定以及必要性的探析,筆者認為應當建立海洋石油開發強制責任保險,并對于強制責任保險及其推行制度的構建提出了一些建議。
二、海上鉆井平臺油污強制責任保險的定義
海上鉆井平臺油污強制責任保險是指針對海上鉆井平臺的特殊風險,按照國家法律法規的要求,強制要求鉆井平臺所有人或者經營者必須投保的特殊商業性的保險 該保險是一種第三人責任險 ,以溢油事故對第三者造成損害而依法承擔的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包括對海洋環境造成的污染損害賠償責任和對因污染遭受財產損失的受害者的損害賠償責任。 值得注意是鉆井平臺是區別于船舶的獨立的法律客體 ,與船舶油污強制責任保險的法律體系不能兼容,因此應當制定專門的海上鉆井平臺油污強制責任保險制度。
三、建立海上鉆井平臺油污強制保險的必要性
(一)基于溢油污染的嚴峻事實,保護海洋環境的需要
據統計,海上溢油污染的主要來源是船舶和鉆井平臺。而鉆井平臺本身作為石油開發的產業系統,其發生事故后將對海洋環境和沿海產業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害,賠償數額巨大。因此,建立海上鉆井平臺油污強制責任保險制度,促使資金盡快補充到位,及時保護海洋環境。
(二)基于侵權救濟制度局限,保護受害者的需要
現行的侵權救濟制度,在環境污染責任上采取舉證責任倒置制度,由于鑒定難度大、鑒定費用高、技術標準不一等問題,導致受害者難以得到有效救濟。而且,在我國海洋石油開發中,外方往往是通過設立子公司與我國進行合作,逃避了應負的賠償責任 。“責任保險作為第三者保險,又天然地具有保護受害第三者的內核。” 因此,確立該強制保險制度,利于保護受害者權益。
(三)合理平衡資金負擔,保護開發者的需要
海洋石油工業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極容易因為一次事故就破產,這無疑會打擊企業海洋石油開發的積極性。中小型企業對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應當建立強制保險制度,保護中小企業海洋工業開發的積極性。
(四)降低社會總成本,保護國家利益的需要
海上鉆井平臺油污強制責任保險制度,事實上是使海上鉆井平臺生產者加大對油污的注意義務,從而能夠有效預防和制止油污損害發生。這符合了我國嚴格責任制度的發展要求,有利于降低社會總成本,增進社會經濟效益 。海洋石油開發對于我國的能源產業和國家戰略具有重大意義,但其又不可避免地具有極大的風險。因此,基于國家公共利益的考量,應當確立海洋石油開發的強制責任保險制度。
四、我國石油開發強制保險現狀和國際立法現狀
首先,在國際公約方面,我國已加入《1969年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1969年民事責任公約1992年議定書》以及《2001年國際燃油污染損害民事責任公約》。這些公約都要求建立油污強制責任保險,但是只強制規定了船舶油污投保,并未涉及海上鉆井平臺。
其次,在國內法方面,我國關于海洋油污責任保險的規定主要體現在《海洋環境保護法》之中,但并未涉及海上鉆井平臺油污保險。此外《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以及《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用“應具有”的選擇性條款,并未對海上鉆井平臺油污保險進行強制性要求。2013年《關于開展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要“鼓勵”石油天然氣開采……企業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仍未強制投保。可見,中國并未確立海上鉆井平臺油污強制責任保險制度。
而在國際立法方面,目前發達國家中美國、瑞典和德國都確定了鉆井平臺強制投保制度 。由此可見,海上鉆井平臺油污強制責任保險的建立是海洋開發產業發展的必然結果。我國也應當借鑒發達國家的立法模式,對海上石油開發建立強制保險機制,從而保障各方利益。
五、建立海洋石油開發油污強制保險制度及推行機制
基于對海洋石油開發油污保險制度的考察,結合船舶油污保險的現有問題,筆者從建立海洋石油開發油污強制保險制度和相應的輔助推行制度兩方面,對于強制責任保險機制的建立和推行提出建議。
(一)盡早確立我國海上鉆井平臺油污強制責任保險制度
確立我國海上鉆井平臺油污強制責任保險制度有兩種模式可行。一是修改我國的《海洋環境保護法》,對海洋石油鉆井平臺必須投保油污責任險用條文明確規定。二是出臺相應的司法解釋或國務院規章條例,對《海洋環境保護法》進行補充。同時,確立海上鉆井平臺油污強制責任保險制度應當與我國現行石油開發現狀相適應,注意以下幾點:
1.海上鉆井平臺油污強制責任保險模式的選擇。強制責任保險目前有商業保險、自主應對 、國際互助 、政府或金融機構擔保 等保險模式。筆者認為我國就保險模式的選擇上應當確立通用的商業保險模式,同時建立政府擔保機制推動投保和承保。就自我保險、互助保險和金融機構保險模式國家應當鼓勵石油企業進行自主選擇。
2.增加被保險人范圍的指引性規定。在海洋石油開發不同階段,鉆井平臺油污責任的直接承擔者并不相同。但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條例》中硬性規定保險人為企業、事業單位和作業者,法律條文不能適應實踐情況。因此,筆者認為除了單位和作業者外,還應包含“依據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承擔油污損害賠償的所有有關方 ”。
3.明確保險人的承保范圍。由于海洋溢油污染所帶來的巨額賠償,保險機構對于海洋油污的責任保險產品的推出一直處于躑躅狀態。因此在確立強制保險制度的同時,也應當對于保險人的承保范圍進行相應的規定,同時注意確立保險責任限額及保險責任除外條款。
4.實行責任限額制度。根據《海洋環境保護法》第90條規定,海洋環境損害應適用完全賠償原則。 而在我國加入的國際公約和《海商法》中都對船舶的損害賠償進行了責任限制,海洋油氣開發是我國重要能源產業,為確保其健康發展,應當實行責任限額制度。
5.引入第三人直接訴訟制度。在1992年《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1996年《國際海運有害有毒物質污染損害賠償責任公約》、2001年《燃油公約》、2002年《雅典公約》議定書都確立了受害人可以直接對保險人提起訴訟的原則。 “第三人直接訴訟權的必然性來源于強制責任保險顯著的公益性。” 因此確立時當引入第三人直接訴訟。
(二)構建良好的強制保險制度推行環境
一方面,只有建立強制保險制度才能保證受害方、開發者和公共利益,另一方面,海上石油開發風險和損害賠償額度巨大,保險公司開展該項業務也十分審慎。為了保險行業的健康發展,應當努力構建相應的推行制度,促使各方利益平衡。
1.考慮現有市場容量。保險業得以存在一個重要理論基礎是“大數法則”,保險的要素之一是其團體性 ,因此在制定法律法規時必須考慮現有的保險市場是否足以容納風險。
2.建立政府優惠補貼、鼓勵金融機構擔保。除設立保險責任限額、保險責任除外條款外,政府可設立油污責任主體保險補貼、稅收優惠的方式等促進制度的落實。同時可以發揮金融機構擔保作用,促進各行業的平衡發展。
3.設置油污賠償基金制度,對不足部分補充賠償。在船舶油污領域,船東們成立了船東保賠協會,通過設立基金以應對巨大災害。石油開發的損害賠付額度遠大于船舶,因此更有必要設置基金以應對巨大溢油災難。
4.完善鉆井平臺作業監督機制。首先,由于海洋石油開發的高風險性,為了保障自身利益,保險業對于項目的承保也會盡到更多注意義務,這事實上是利用保險公司對鉆井平臺的一層監督。其次,政府也應當進行適度干涉,建立和完善鉆井平臺的監督機制,預防油污損害的發生,保障各方利益。
六、結語
海洋石油開發造成的溢油事故有極強的破壞力,需要巨額的經費才能較好地彌補海洋生態環境和沿海產業的損失。為使受害方及時得到賠償,保護海洋環境和國家公共利益,應當發揮保險行業的作用,建立海洋石油開發油污強制責任保險制度。但又由于海洋溢油事故的極大風險性和高額賠償特征,建立油污強制責任保險使得保險企業承受巨大壓力,因此必須從考慮市場容量、加強政府補貼等、設立油污基金、完善監督機制等多個方面考慮構建良好的推行環境,促使各方利益的衡平。
注釋:
海洋開發技術復雜,人為意外風險較高,海上自然災害以及鉆井作業所特有的井噴、爆炸等使得海洋石油開發具有高風險性。
粟芳、許謹良.保險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24-35.
鉆井平臺保險包括狹義的鉆井平臺保險和廣義的鉆井平臺保險。狹義的鉆井平臺保險僅指鉆井平臺財產險,是以海上石油鉆井平臺裝置為保險標的的保險。而廣義的鉆井平臺保險,除了包含鉆井平臺財產險之外,還包括鉆井平臺的責任險,是以鉆井平臺的法律賠償風險為承保對象的保險。而文中的海洋石油開發油污強制責任保險是責任險的一種——第三者責任險,以溢油事故對第三者造成損害而依法承擔的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包括對海洋環境造成的污染損害賠償責任和對因污染遭受財產損失的受害者的損害賠償責任。
江曉筠.論我國鉆井平臺油污責任保險問題.廈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張麗娜.海洋石油開發油污與船舶油污強制責任保險之比較研究.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5(3).張麗娜教授從海洋石油開發油污和船舶油污強制責任保險兩者的法律依據、適用范圍、責任限制和賠償基金三個方面,論述了海洋石油開發油污強制責任保險是不同于船舶油污強制責任保險的。換言之,海洋石油開發油污的強制責任保險并不能適用于現行的船舶油污強制責任保險法律制度。
張輝.海洋石油開發油污強制責任保險基礎問題研究.江西社會科學.2011(9).20.
張湘蘭、李鳳寧.海上責任保險法基礎理論問題研究.武大國際法評論.2006(4).129.
張鵬飛、吳建軍.關于海上鉆井平臺油污強制責任保險的探討.海洋環境科學.2014(4).634.
美國《1990年油污法》、瑞典1995年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以及德國1990年12月10日實施的《環境責任法》對于石油鉆井平臺都明確規定了油污強制責任保險。
自主應對是指部分財力雄厚的石油公司,他們提取風險準備金并通過多種方式經營以得到增值和保值,可以自主應對風險的保險模式。
常見的是國際互助保險機構,類似于船舶國際互助保險機構,是國際或者區域間的海洋石油開發公司自主成立保險機構,以應對巨大的風險。
德國《環境責任法》中提及政府財務保證和擔保、金融機構財務保證和擔保中的模式。
于詩卉、鄭宇輝.論鉆井平臺油污損害保險問題.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60.
張麗娜.海洋石油開發油污與船舶油污強制責任保險之比較研究.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5(3).35.
王珍.論我國海洋油污責任保險法律制度的完善.商.2013(6).
周海濤、李天生.論海上強制保險中的直接訴訟.法學雜志.2011(1).100.
石慧榮.保險法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