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規定的冷靜期制度,在賦予被特許人自身保護的權利的同時,由于限制性條件未能明確,導致了冷靜期權利濫用的情形大量出現。本文認為為了促進和保證商業特許經營模式的健康發展,完善冷靜期立法和禁止冷靜期權利濫用將成為有效的手段之一。
關鍵詞 商業特許經營 冷靜期 權利濫用 禁止
作者簡介:萬年樹,中山大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093-02
一、我國商業特許經營的發展現狀
商業特許經營模式作為二十世紀最成功的商業模式之一,進入我國之后得到長足的發展,部分市場主體在看到商業特許經營模式的優勢后,都想利用這種模式快速獲取財富。截止至2016年1月11日止,按照法律規定向商務部成功備案的企業已多達2895家,其中涉及了餐飲、洗衣、零售、教育、酒店等幾十個行業和業態。商業特許經營模式在我國的快速發展,對于調整、改善流通結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擴大就業等發揮了積極作用 。《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商業特許經營備案管理辦法》、《商業特許經營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的頒布,對商業特許經營的主體、行為作了有效的引導和管理,其中涉及商業特許經營主體雙方權利義務規定的信息披露制度、備案制度、冷靜期制度等更是對商業特許經營模式的未來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二、我國冷靜期的權利內容
《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12條規定“特許人和被特許人應當在特許經營合同中約定,被特許人在特許經營合同訂立后一定期限內,可以單方解除合同。”此條規定在學界被稱為“冷靜期”(cooling-off period),亦作為被特許人任意單方解除權的權利來源之一。特許人在各國立法者的眼中,多認為是掌握較多重要信息資源且地位處于強勢的一方,故我國立法者亦跟隨國際主流從保護被特許人合法權益和保證市場環境公平有序的角度撰寫了此條規定。
根據我國冷靜期的規定,被特許人在訂立特許經營合同后的“一定期限”內享有單方解除合同的權利,無需任何理由,也無需提請法院認定裁決,就可在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之時立刻達到解除合同的法律效果,特許人有義務接受此種不利后果,且被特許人無需承擔違約責任。
三、我國冷靜期權利的濫用情形
盡管我國冷靜期權利最初的立法目的在于保護被特許人的合法權益,給予被特許人一段冷靜期用于深思熟慮而后作出理智的決定,但由于立法規定的過于籠統含糊不清,致使在保護被特許人合法權益的同時,因部分被特許人濫用冷靜期權利嚴重侵犯了特許人的合法權益,甚至利用冷靜期權利實施違法犯罪活動,擾亂市場秩序,影響交易安全和穩定。我國冷靜期權利被濫用的情形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對“一定期限”無明確限制的濫用
我國商業特許經營模式分布的行業領域很廣,各行各業的行業規定、標準、習慣相差萬里,為避免一刀切導致冷靜期規定達不到立法的預期目的,立法者在《條例》第12條中采用了“一定期限”的文字對冷靜期的期限作了模糊的限制。然而,每個人對“一定期限”的理解存在千差萬別,為此,特許經營雙方均有利用法律規定不明確的漏洞,濫用冷靜期權利,在為自己爭取利益的同時亦損害了相對方的權益。有關冷靜期的爭議訴訟,涉及此內容的不在少數,各地法官的判決亦不甚相同。
(二)對單方解除合同無告知形式要求的濫用
我國冷靜期權利內容中對于被特許人單方解除合同的告知形式并無明文規定。雖然涉及合同領域,如特別法無明確規定可參照相關法律,但無禁止性或義務性規定,會產生兩方面不良后果:一方面被特許人不會嚴肅對待告知解除合同一事,可能會采用非書面方式告知被特許人,特許人因此無法保留解除合同日期的證據,不利于特許人的權益保障;另一方面會嚴重影響特許經營合同解除后交付的費用返還和分擔的問題解決。
(三)對單方解除合同后無明確費用分擔的濫用
我國冷靜期權利內容中僅約定了被特許人的單方解除權,對于特許經營合同解除后,被特許人交付給特許人的費用,如加盟費、保證金、使用費、廣告費等,如何返還并無最基本性的原則規定。個別特許人利用該立法空白,將相關費用據為己有不予返還被特許人,當被特許人經過繁瑣的訴訟程序后,幸運地可以將相關費用追回,遇見特許人逃之夭夭,清空賬戶資金,轉移資產的情形,只能自認倒霉。此種濫用冷靜期權利的情形,嚴重威脅了市場環境和交易秩序的安全,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四)對單方解除合同后對已披露信息無處理方式的濫用
《條例》第三章對商業特許經營信息披露制度內容進行了明確規定,其中第21條規定“特許人應當在訂立特許經營合同之日前至少三十日,以書面形式向被特許人提供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的信息,并提供特許經營合同文本”。《條例》第22條規定要求披露的信息不僅包括特許人的基本信息還包括的特許人的商業秘密。特許人向被特許人披露信息的時間在訂立特許經營合同之日前至少三十日,冷靜期權利賦予了被特許人在訂立特許經營合同后一定期間內單方解除合同的權利,這就意味著,如特許人按照信息披露制度披露信息,那么被特許人在冷靜期期間即可掌握特許人部分商業秘密或信息。
對于被特許人行使冷靜期權利后,如何解決其掌握的特許人商業秘密,冷靜期制度并無規定。部分為了合法獲取特許人商業秘密或信息的人士,則在濫用了冷靜期權利后,無需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除非其違反了相關的法律規定,否則特許人的合法權益在受到侵害的時候并無特許經營相關法律這把利劍予以保護。
(五)對特許經營合同中未約定冷靜期條款無不利后果的濫用
現實中的部分有關冷靜期期限的訴訟糾紛,大多數法官偏向于選擇直接使用《條例》12條的規定,對于“一定期限”的時間界定結合行業慣例和商業特許經營合同期限的長短予以作出是否屬于“一定期限”范圍內的判斷。卻鮮少有法官因為特許經營合同中沒有約定冷靜期條款而直接讓特許人承擔不利后果。正是由于我國冷靜期制度中沒有將告知被特許人冷靜期權利內容將承擔不利后果的主體確定為特許人,才導致了被特許人的冷靜期權利不能得到完全充分地行使。
四、禁止冷靜期權利的濫用
權利的行使之初均視權利的行使者為誠信的、善意的,然而,隨著社會的多層次發展,行使者的素質也隨之層次化,一些惡意濫用權利的情況也頻頻發生,此時法律往往會對濫用之情形加以禁止 。從多方角度出發,筆者認為可通過如下方式禁止商業特許經營主體濫用冷靜期權利:
(一)完善立法
1.完善《條例》第12條關于冷靜期權利內容的規定:(1)參照國外冷靜期法律規定的期限,在5-14天范圍內,明確規定一個適合我國國情的冷靜期,而不是采用“一定期限”的模糊文字限定;(2)確定被特許人單方解除合同的行使方式,如書面告知、電子郵件告知等;(3)明確雙方簽訂的特許經營合同中沒有冷靜期條款的不利后果,如被特許人的冷靜期將延長至其知道或應當知道之日起10日內;(4)新增被特許人合法行使冷靜期權利后,特許經營合同中涉及的費用返還原則,禁止特許人借由立法空白將加盟費約定為不可返還,以保障被特許人的合法利益。
2.規定冷靜期權利滅失的條件:對于惡意濫用冷靜期權利損害特許人合法權益之被特許人的冷靜期權利,規定自始不得享有,以保障市場交易安全和特許人的合法權益。
3.增加濫用冷靜期權利惡意獲取特許人商業秘密或信息的不利后果,如采取罰金規則等。
(二)構建全國商業特許經營主體信用體系
特許經營合同中的任何一方,濫用冷靜期權利者,載入全國商業特許經營主體信用記錄中,與銀行信用記錄聯網,以此作為是否發放貸款或提供相關服務的標準之一,促進特許經營主體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的規定。
(三)加強政府監督功能
商務部在對特許人進行特許經營活動備案時,應加強監督功能,要求特許人申請備案的特許經營合同模板中必須增加冷靜期條款,若無冷靜期條款或告知冷靜期條款內容的特許經營合同模板應不予以備案。
五、結論
作為突破民法“禁止反言”理念的冷靜期權利,因立法規定的薄弱、模糊和部分后果內容的缺失,至今為止,在實施效果層面不盡如人意,甚至還出現權利濫用的情形。若立法者和政府能參考筆者上述的權利濫用禁止措施之建議予以改進,且特許經營主體整體提高商業道德意識,相信冷靜期權利制度將能發揮到極致,也可為商業特許經營模式在我國的良好發展提供一份助力。
注釋:
商業特許經營信息管理系統.http://txjy.syggs.mofcom.gov.cn/manager/news.do?method=view&id=194370.2016年1月13日訪問.
蘆菁菁.冷卻期法律制度研究.南京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9.26.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商業特許經營案例評析(第1版).中國商務出版社.2012.
[2]衛永鵬.商業特許經營法律實務——糾紛解決與風險防控(第1版).出版者法律出版社.2014.
[3]鄭俊果、劉夢陽.商業特許經營法案例評析(第1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1.
[4]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庭.商業特許經營合同原理解讀與審判實務(第1版).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
[5]肖小文、肖永添、胡勇.特許經營法律理論與實務(第1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6]汪傳才.論澳大利亞特許經營立法及其借鑒價值.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2).
[7]蔡濤.商業特許經營合同的解除與特許費用的處置.人民法院報.2012,第007版.
[8]柏勇.特許經營受許人法律保護研究.清華大學.2007.
[9]劉明葳.中國特許經營費用結構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清華大學.2005.
[10]程晨.特許經營冷靜期制度的法律思考.上海師范大學.2015.
[11]文曉慶.特許經營中受許人權益的法律保護.蘭州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