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軍 顧建民 陶杰
摘 要 本文闡述了罪犯儀式教育的價值,并指出獄內儀式教育的缺失和異化,如儀式教育匱乏、程式有余、規范不足、目標不清、評估不足、參與的主體、內容、形式不明。以此為基礎,結合個別化矯治,探討了如何在獄內重構儀式教育。
關鍵詞 儀式教育 個別化矯治 功能缺失
作者簡介:吳學軍,上海市南匯監獄副監獄長;顧建民,上海市南匯監獄教育改造科評估辦公室主任;陶杰,上海市南匯監獄教育改造科民警。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246-04
儀式,借由某種情感的表達,引導、規范和強化個人或群體的行為模式,作為將個體生命加以社會化的程序規范和階段性標志,具有規范人生和統一教化的重要社會功能。監獄儀式教育則是指監獄通過以一定的既定程序為過程的公共教育活動,通過帶有禮儀色彩的儀式程序傳承特定寓意和文化從而實現矯治罪犯功效。由儀式所塑造或喚起的情感體驗能夠長期凝結在罪犯的內心深處,既能讓罪犯反復回味和再體驗,也能延續而作為一種源動力固定下來。
個別化矯治是指依據《監獄法》的相關規定,圍繞刑罰執行、預防犯罪和科學改造罪犯的需要,以罪犯的個體狀況為出發點,通過調查、分析、評估,提出“一人一策”的矯治方案,并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的實施集約化矯治及個案矯治等監管改造措施,以形成矯治效能最大化最優化的監獄矯正工作機制,逐步達到科學矯治罪犯的目的。
個別化矯治過程中的儀式教育是指以罪犯個體狀況為出發點,通過調查、分析、評估、確定罪犯是否需要儀式教育,需要什么類型的儀式教育。對于需要參加儀式教育的罪犯,有目的有計劃地系統的實施儀式教育,在此基礎上開展執行性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及時修正矯治措施,以實現矯治效果最大化、最優化。
一、 儀式教育的價值解讀
儀式源于宗教活動,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英國科學家維克多認為,“儀式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夠在價值認同、情感歸屬和共同愿景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任何一種人類社會都用儀式和典禮來慶祝或表達它的歡樂、悲傷和勝利。”
根據情境理論和移情作用理論,在儀式教育的情境下,人們能夠獲得陶冶和信服的心理體驗,從而將其轉化為個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并對心理和行為產生深刻、持久、潛移默化的感染效應。儀式教育能夠通過個體的親身體驗,而不是傳統的說教,將喚起的情感體驗長期凝結在個體的內心深處,讓個體反復回味和再體驗,從而作為一種源動力固定下來。
二、罪犯儀式教育的價值解讀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2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進行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建立和規范一些禮儀制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監獄文化作為一種特殊場域內的文化,面對罪犯這一特殊群體,既要起到潛移默化的浸潤作用, 又要成為積極健康的文化動力,而儀式因其象征性和實踐性等特征被賦予了這種教育功能, 它可在獄內精神生活中引導罪犯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一)監獄文化認同的有效途徑
通過儀式教育可以消除罪犯個體之間的異質文化差異,認同監獄所期望罪犯認同的文化,并形成監獄文化,有利于罪犯的改造。儀式既是文化的基本元素,又是文化傳播的載體,對文化起到傳承創新作用。儀式是監獄文化觀念的象征承載體,監獄的各種儀式體現了監獄的精神、道德、制度、規范和價值標準,也正是這種儀式的存在和發展,監獄文化得以傳承弘揚,創新發展,促進罪犯對監獄文化的認同。
(二)罪犯身份角色定位功能
監獄作為懲罰和改造罪犯的刑罰執行機關,不僅要將罪犯管住,更要將罪犯管好,使其認識到自身犯罪的危害性,釋放后不再重新犯罪,認罪悔罪。角色定位的問題就是要讓罪犯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身份,而儀式教育則是罪犯角色定位的重要途徑。罪犯的教育管理首先要讓罪犯清醒的回答好三個問題:自己是什么人;這是什么地方;來這里是干什么的。對罪犯的新收教育過程中,引入儀式教育,要求罪犯宣誓在獄內服刑期間遵規守紀,認罪悔罪,既是對身份轉換的正式確認,同時又是角色定位的正式開始。通過宣誓,使新收罪犯獲得深切的心理體驗,“我是罪犯”的認知得到強化,并按照新的標準和要求約束自我。
(三)情景激勵的功能
監獄可以通過組織開展升旗儀式、罪犯懺悔儀式、表揚儀式等,配以特殊場景、動作、語言、標語、標志等,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和激勵作用。身處于這樣的環境下,能夠激發罪犯進行自我教育,罪犯得到思想熏陶和精神激勵,把罪犯內在動機激發、釋放出來,激勵罪犯認罪悔罪、好好改造,增強罪犯改造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四)罪犯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作為一個集合概念,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相互聯系滲透而形成的統一體。通過罪犯儀式教育,將抽象的教育內容具體化、單調的教育過程生動化、單一的教育目標展開化,通過警囚互動,呈現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改變罪犯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如在罪犯年終評審表彰大會上,對改造積極分子的頒獎儀式上,激發其他罪犯努力改造的積極性,爭取更好的改造成績。
三、獄內儀式教育的缺失和異化
監獄從來不缺乏儀式,如演講比賽、懺悔儀式等,但非常缺乏對儀式教育的深入研究,以至于許多民警不清楚儀式教育這個概念,更不清楚儀式教育的價值,及如何在懲罰和改造罪犯的過程中將儀式教育系列化,更不用談罪犯對儀式教育的認同了。筆者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對獄內200名罪犯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獄內儀式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儀式教育匱乏
主要表現為該舉行的儀式沒有舉行,舉行了儀式也僅僅是走過場。調查顯示,在對“你是否了解儀式教育”題目中,80%的罪犯表示不知道儀式教育,15%的罪犯表示有點了解,5%的罪犯表示很清楚儀式教育。從罪犯認知而言,大多數罪犯不知道儀式教育,更不理解儀式教育的意義。筆者曾經在監獄領導的組織下參觀四川邛崍監獄,邛崍監獄在罪犯入監通過的AB處懸掛有“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而在出監處則掛有“出則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務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這無疑是通過了一種出監和入監教育的儀式,告誡罪犯入監則要遵守監規紀律,出監則要遵守社會法制,做一個正直的人。
在對罪犯“是否參加過升旗儀式”的調查中,100%的罪犯沒有參加過升旗儀式。在對罪犯“新收期間是否宣誓過遵守監規紀律”的調查中,同樣100%的罪犯表示沒有參加。在對罪犯獲得“改造積極分子等榮譽時是否有過儀式時”,100%的罪犯表示參加過年終評審大會,但沒有過獲得榮譽稱號的儀式。其實,改造積極分子的頒獎并不僅僅是走過場,有與沒有都無所謂。這雖然表面上是一種形式,可對獲獎的罪犯而言,那不僅僅是獎狀,更是認可、激勵和希望,它會永遠定格在罪犯的生命印跡中;而對于沒有獲得改造積極分子的罪犯則是一種鞭策。罪犯的教育改造需要儀式感,因為儀式作為監獄改造過程中特有的象征性和表演性的生活景觀,具有教化的功能。試想,當危害國家安全的罪犯面對國旗冉冉升起的時候,那種悔恨、愧疚的心情更是勿疑的。
(二)程式有余、規范不足、目標不清
監獄從來不缺少儀式,但往往將其等同于入監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或者在其規范化管理、常態化執行和生活化延伸等方面的意義與要求認識不清,關注不夠。對罪犯的調查中100%的罪犯都參加過新收集訓教育,但罪犯在新收過程中均未參加過相關的儀式教育。那么,為什么罪犯參加了新收的集訓教育,仍然覺得自己沒有參加過新收的儀式教育呢?這主要是由于在組織管理、文化營造、主體彰顯、內容安排、技術保障等方面存在著不規范、不科學、不到位、不嚴肅的問題,使得儀式教育的內化效果大打折扣。
(三)評估不足、參與的主體、內容、形式不明
罪犯參加儀式教育并不是指所有罪犯均參加相同的教育,就目前而言,即使部分監獄開始重視這方面的教育,但仍然評估不足,導致參與的主體不清楚,到底哪些罪犯需要參加儀式教育,參加儀式教育的罪犯又需要參加怎樣的儀式,在這過程中需要什么樣的形式,這些都不清楚,導致效果不佳。如邛崍監獄,組織罪犯學習弟子規,是不是所有罪犯都需要學習弟子規、學習弟子規又需怎樣形式開展、效果如何、在這學習的過程中是否需要修正,這些都不清楚,會直接影響學習效果。
四、個別化矯治過程中的儀式教育
推行個別化矯治既體現了上海監獄工作與國際行刑趨勢相銜接的發展要求,也是貫徹落實《教育改造綱要》和構建矯正型監獄的需要,同時推行個別化矯治是監獄體制改革和現代警務機制建設的內在要求,個別化矯治也有助于形成老病殘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特色的建設。而通過將儀式教育作為個別化矯治的項目之一,有助于把握老病殘罪犯改造工作規律,成為儀式教育的突破口,增強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一)儀式教育總體流程
個別化矯治過程中的儀式教育關鍵點在于必須建立評估機制(新收評估、修正性評估、執行性評估和出監評估)為主要環節的操作流程,明確各環節的工作要求,各監區評估工作小組按操作流程全面組織實施儀式教育工作。對全監罪犯而言,既要有全員性的儀式教育,也要有特定群體的儀式教育,即在形式上進行分類,使儀式教育服務于不同類型罪犯改造的需求,既要有面上的全員性,又要有特定的個性化與罪犯的個別化矯治需求相掛鉤。以新收儀式、年終評審儀式和出監儀式闡述監獄儀式教育的具體操作,其中重點闡述出監儀式。
1.新收儀式:
此階段罪犯需要進行角色轉變的過程,應當加強其身份意識教育。儀式教育首先要求罪犯大聲回答自己是什么人,這是什么地方、來這里是干嘛的三個問題。進行入監宣誓并簽訂入監改造承諾書。隨后向虛擬的被害人懺悔、道歉,表明認罪悔罪的態度和決心。最后歌唱服刑人員改造歌,樹立改造信心。
罪犯入監宣誓誓詞
依照人民法院的判決,我被依法移押至南匯監獄服刑,學習了監獄執法管理的相關要求,我鄭重宣誓:
牢記身份,增強在刑意識,遵守法律法規和監規紀律,服從管理,接受教育,參加勞動,認罪悔罪,糾正陋習,崇德向善,爭做一名遵規守紀的服刑人員。
宣誓人:
日 期:
入監改造承諾書
我決心在服刑改造期間,服從管理,接受教育,特做如下承諾:
一、服從判決,認罪悔罪。要服從法院的判決,認清犯罪的危害,深挖犯罪根源,并以實際行動悔罪、贖罪、不斷反思自己的犯罪行為,吸取教訓。
二、牢記身份,增強意識。要時刻牢記“你是什么人,這是什么地方,你到這里來干什么”,增強在刑意識,自覺履行服刑人員的義務。
三、服從管理,接受教育。服刑時期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和監規紀律,嚴格遵守《監獄服刑人員行為規范》,不越雷池一步。
四、參加勞動、自覺改造。要認真參加監區組織的生產勞動,認真參加勞動生產知識培訓,端正勞動態度,確保產品質量,自覺在勞動中洗刷自己丑惡的靈魂。
五、認真學習,掌握技能。要認真接受法制、道德、心理、形勢、政策等思想教育,增強就業能力。
六、明禮誠信,互助友善。尊重警官,和同犯和睦相處,言談舉止文明,不講臟話、粗話、誠實守信,誠懇待人。
承諾人:
日 期:
2.年終評審儀式:
年終評審是對罪犯一年改造成果的總結,并對下一年度改造做出規劃。首先,要求罪犯進行年終評審宣誓并簽訂新一年改造承諾書。其次,罪犯向民警鞠躬感謝,表達自己對民警一年來辛勤教育的謝意,并闡述自己來年改造的決心。再次,向國旗懺悔。感謝國家對其的寬大和挽救,表明自己的悔改之意。
罪犯年終評審宣誓誓詞
面對新一年度的改造任務,我莊重宣誓:
自覺反思過去,認真規劃未來,常懷感恩之心,常思犯罪之身,常記監獄之規,常省個人之行,認真踏實改造,爭取更大進步。
宣誓人:
日 期:
新一年改造承諾書
為自覺落實改造目標,加快改造步伐,我鄭重承諾,在新一年的改造中做到:
一、服從法院判決,不無理纏訴。
二、主動書寫認罪悔罪書,剖析自己的犯罪原因,反思過去,吸取教訓。
三、遵守監規紀律,不搞“地下航線”,不觸碰“高壓線”。
四、認真參加三課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糾正陋習,崇德向善。
五、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保持內務整潔,和同犯和睦相處。
六、真誠悔罪。在積極履行財產附加刑的前提下,嚴格控制獄內消費,積極參加監獄舉辦的悔罪、贖罪活動,用實際行動洗刷自己的罪孽。
承諾人:
日 期:
3.出監儀式:
罪犯出監又將面臨身份的轉變。出監儀式首先要求罪犯向民警鞠躬致敬,感謝民警在獄內對其的諄諄教誨和挽救,并進行釋前宣誓和簽訂遠離犯罪承諾書。其次,向國旗敬禮。表明自己重新做人的勇氣和信心。最后,歌唱服刑人員改造歌,告別舊我,遵守法律,珍惜自由,自食其力,誓做合格公民。
(1)目標任務。在罪犯中開展釋前宣誓及回歸承諾活動,是出監教育的一種形式,是實現罪犯由“監獄人”向“社會人”角色過渡的重要環節。通過舉行“洗心革面、重塑自我,走向新生、奉獻社會”為主題的宣誓儀式,和簽訂《遠離犯罪承諾書》相結合的方式,不斷加強罪犯的在刑意識、悔罪意識和改造意識,進一步認識犯罪的危害,樹立回歸社會的信心和決心,做到“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努力構建平安和諧社會。
(2)基本原則。堅持集體與個人宣誓相結合的原則;堅持宣誓儀式與書面承諾相結合的原則。
(3)組織實施。一是組織形式——由監獄教育改造科具體負責罪犯釋前宣誓及回歸承諾活動的落實,統一安排時間和地點。各監區負責本監區罪犯名單排摸工作,加強活動前的宣傳教育,并協助科室做好罪犯個人宣誓工作。二是具體實施——活動時間:每逢雙月下旬,監獄組織開展“洗心革面、重塑自我,走向新生、奉獻社會”集體宣誓儀式。監區每兩月做好參加罪犯名單排摸和上報工作。參加對象:近兩月假釋、保外就醫罪犯及余刑少于3個月的罪犯。活動形式:采取集體宣誓和個人宣誓的形式。以視頻拍攝的方式予以資料保留。簽訂的《遠離犯罪承諾書》歸檔保留。集體宣誓對象:以外省籍罪犯為主。個人宣誓對象:以上海籍罪犯為主。儀式方式:在集體宣誓儀式上,統一組織罪犯面對國旗,大聲朗讀宣誓詞,監獄統一作視頻拍攝。聾啞犯、雙目失明、久病臥床等無能力參加宣誓的罪犯可以以書面形式進行回歸承諾。
(4)注意事項。一是與出監教育相結合。將活動納入到出監教育體系中,作為出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引導罪犯通過莊重的宣誓對自己今后擔負的責任給出一個響亮的“遠離犯罪”的莊嚴承諾。二是與認罪悔罪評估相結合。將活動納入到認罪悔罪評估體系中,對于主動參加集體宣誓、個人宣誓的罪犯,可以認定為認罪悔罪的表現之一。不積極參加的,不能視為悔罪、深刻悔罪。三是與個別化矯治工作相結合。罪犯參加宣誓活動的行為以及表現,可以作為教育轉化罪犯成功與否的參考依據。四是與安置幫教工作相結合。罪犯參加宣誓活動的視頻資料“響亮的誓言、莊嚴的承諾”將作為安置幫教工作銜接的內容及時傳遞至罪犯刑釋后的安置地。
(5)工作要求。統一思想,廣泛宣傳。各部門要統一思想,明確活動對罪犯改造的重要意義,明確宣誓有約束人心、自覺守法的重要作用,在犯群中大力開展宣傳活動,使罪犯人人知曉宣誓的意義及對自身的作用,從而在罪犯中形成“自愿參加宣誓、積極奔向新生活”的良好氛圍。
溝通協調,注重資料收集。各部門要將宣誓活動作為罪犯出監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加以落實,并將活動的宣傳和教育貫穿罪犯的整個改造過程。對于落實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與業務科室和檢察部門溝通,相互協調,共同推進。
(6)宣誓詞及承諾書:
罪犯釋前宣誓誓詞
經歷了人生的低谷,沐浴了法治的陽光,吸取了慘痛的教訓,在我即將迎來新生的時刻,我莊嚴宣誓:
擁護憲法、遵守法律法規,遠離犯罪,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守法公民;明禮誠信、互助友善、文明禮貌,爭做和諧社會的一員。
宣誓人:
日 期:
遠離犯罪承諾書
為進一步構建平安和諧社會,樹立回歸社會的信心和決心。堅持做到遵守法律,熱愛生活,遠離犯罪,努力成為一名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特做出如下承諾:
一、牢記教誨,勿忘教訓。始終牢記曾經慘痛的教訓,保持清醒的頭腦,不斷反思和反省自己的錯誤行為,做到徹底悔改,重塑自我。
二、嚴守法紀,恪守公德。堅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不斷加強法律學習,提高法律意識。遵守公共秩序,弘揚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爭做和諧社會的一員。
三、珍惜自由,自強自立。勤奮進取,以自己的努力實現美好生活。
四、關愛親人、健康生活。關愛身邊的親人,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五、尊重生命,遠離犯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堅決抵制不良誘惑,遠離犯罪!
承諾人:
日 期:
(二)明確各級職責,推進儀式教育
依據操作流程,明確各職能科室、監獄評估工作室、監區、評估工作小組、警務組及主管民警在個別化矯治工作中的不同職責及工作要求,并將落實情況逐步列入監區、科室規范化考核范圍。通過明確各級職責,有效推進儀式教育。
(三)發揮過程評估,保障矯治質量
通過發揮過程評估,可以有效保障矯治質量。
1.明確矯治效果。通過評估,有效了解儀式教育這一矯治項目是否起作用,起到什么樣的作用,罪犯又有哪方面的改變。
2.明確矯治問題。通過評估發現罪犯存在哪方面的問題,哪方面的矯治效果沒有有效發揮,并對下階段矯治方法或策略進行修正。
3.激勵與鞭策作用。對罪犯通過矯治積極的改變應當及時肯定和鼓勵,對不足之處予以鞭策,促進罪犯反思省悟,提高矯治效果。
(四)注重儀式和內涵的創新
儀式教育通過依靠地點、形式、氛圍來實現其功能,通過國旗黨徽、橫幅標語等儀式化、符號化的象征來傳遞意志、統一認識。但儀式不等于形式,必須要避免在儀式教育的過程中出現形式主義。儀式教育的核心在于傳遞正能量,而非表面上的熱鬧、過程的繁瑣或場面的鋪張。
在儀式中明禮,在難忘中塑魂。將儀式教育與個別化矯治工作有機融合,充分發揮監獄懲罰和改造罪犯的功能,達到矯治效果的最大化與最優化。開展以罪犯為主體,以價值為核心,以監獄文化為特點的儀式教育,具有廣泛性、多樣性、靈活性、創造性的特征,使罪犯在儀式教育中自我教育、自我激勵、自我調整、自我規劃,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
參考文獻:
[1]王毅、范偉、吳學軍、顧建民,等.上海市南匯監獄個別化矯治工作指導手冊.內刊.2014.
[2]王秋芳.小學儀式教育的異化與重構.教學與管理.2014(11).
[3]胡丹.學校文化視域下的儀式教育.江蘇教育.2015(5).
[4]王鐵梅.合理情緒療法及其應用研究.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