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阿多諾的文化工業理論是研究大眾文化、對資本主義社會文化進行批判的里程碑式的理論,是西方馬克思主義中非常重要的理論,認為文化工業就是將文化產品像工業革命以來的商品制造一樣生產出來,對文化工業的標準化、商品化、虛假偽個性進行了批判,認為文化工業通過大眾傳媒技術控制受眾,導致了信息的接受者喪失判斷力和反抗力,看似繁榮實則阻礙了大眾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趣味的提高。這是個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產生的理論,應當辯證地看待他的積極意義與負面影響。
關鍵詞 阿多諾 法蘭克福學派 文化工業理論
作者簡介:朱迪,合肥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發達國家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B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252-02
一、 文化工業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
阿多諾生活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是法蘭克福學派的主要成員,其批判理論與當時的歷史條件有著極大的關系。一方面,面臨著法西斯極權主義的威脅和迫害,這必然會對其理論基調產生影響,另一方面,阿多諾出生于猶太家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不堪納粹德國的反猶主義走上流亡生涯,后受到在美國的霍克海默邀請移居紐約,在那里他所從未見過的濃重商業氣息,對他的批判理論同樣構成了重要的影響。
(一)德國法西斯的政治獨裁
阿多諾生活在納粹統治的德國,最主要的控制文化的手段就是設立納粹黨的宣傳機構。其次是對媒體行業進行全面的接管,使德國的大眾傳媒業完全只服務于法西斯主義的宣教。戈培爾說過,廣播的宣傳能力大到無法估計。 納粹德國不但文化高壓還實行慘無人道的反猶主義,身為猶太人的阿多諾受迫前往英國,后在霍克海默的邀請下移民美國。
(二)美國大眾傳媒的高度發達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文化工業迅猛發展,廣播廣告收入已經占全國廣告收入的百分之三十,生動的電視節目更加引起觀眾的重視。②以往的一切作為交流思想最主要途徑的語言依然被電信號模擬出的聲音圖像所代替,廣播和電視成為新的文化載體登上歷史舞臺,文化也隨著資本主義的工業大生產之潮流,進入商品的范疇。文化產品的產生不再是藝術的創造,成為赤裸裸的消費。阿多諾在這片土地深刻體會到了大眾傳媒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力量在美國的興起。“三十年代的美國,沒有什么比新聞影片、廣播節目以及好萊塢電影更能影響美國人對世界的看法。”③阿多諾認為,美國的基于新興技術的廣播電視頁不同于傳統的印刷術,大眾花費巨大的精力去接受和消化廣播電視里的文化產品,久而久之便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技術的發展使人越來越依附于機械設備,越來越受技術理性的支配,人性當中的自由、創造、情感日漸萎縮,使人物化。④
二、阿多諾文化工業理論的基本內涵
法蘭克福學派學者霍克海默最早在《現代藝術和大眾文化》中提出文化工業,未對其內涵進行深入闡述和挖掘,法蘭克福學派學者也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對文化工業做出過表述,真正完整表述文化工業這一概念的是1947年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合著的《啟蒙辯證法》,詳細地論述了文化工業的特征指出了其危害,認為文化工業本質上是一種對大眾的欺騙。認為“文化工業是指現代發達國家運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大規模地復制和傳播文化,如利用電影、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創造出一種被物化了的文化,實質是自發的虛假的文化,是一種比以往更為巧妙的騙術對大眾進行欺騙和意識形態的操控、奴役,這種文化已經是一種工業體系,已經意識形態化了”。⑤現在一切的文化都是相似的,無論從微觀上還是宏觀上來看,文化工業都表現出其一性。⑥
在1963年表的文章《文化工業再思考》對文化工業和大眾文化概念的區分作出了解釋,使文化工業概念的表述更加詳實。
三、文化工業理論的主要特征
(一) 文化產品生產的標準化
阿多諾認為,文化工業標準化的特征最大地體現在音樂和電影這兩種媒介形式上。當一種曲風,一種電影風格拍攝手法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受眾,那么也就是說,受眾對這一類產品的認同度最高,文化產品的生產者獲得的利潤也就最大。在形成消費習慣后,受眾便對此類風格的文化產品產生認同,在受眾和文化產品的制作者之間便形成一種循環,這種循環的形成即標示著一種文化產品固有的生產模式之形成。鐵打的文化工業,流水的潮流明星。一切對偶像的崇拜,在阿多諾那里是一種對商業社會的崇拜,對流行文化的臣服,歸根是一種對文化的固有模式的崇拜。最終導致文化產品的同質化異常嚴重,即便文化產品琳瑯滿目,但卻始終圍繞著標準化生產的內核。
(二) 文化產品的商品化
阿多諾將文化工業定性為商業化的運作與生產,文化生產的過程與利潤及利潤的生產無法分割,利潤第一始終都是資本主義商業運作最基本的原則,他認為,文化工業生根發芽于資本主義的土壤,其誕生發展都離不開資本主義盈利第一的法則,“就藝術迎合社會現存需要的程度而言,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為一種追求利潤的商業”。⑦
在阿多諾的時代,文化產品像商品一樣被生產出來已是大勢所趨,和一般的商人一樣,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藝術創作者在構思文藝作品時不得不再三權衡藝術價值與市場,文化產品的發行機構也起到了把關人的作用,對商業價值高的文化產品更是青睞有加。藝術創作受到商業的牽制,市場只關心金錢,真正具有藝術追求的創作者和真正具有藝術價值的文化產品,只能成為時代的小眾藝術家和小眾藝術品種,被市場所淘汰。
文化工業這種迎合市場,迎合大眾世俗審美趣味的生產方式,使文藝創作淪落為賣藝的手段,一切的文化消費,看上去都是為了商品利潤的最大化。自此藝術徹底淪為商業的奴隸,“藝術面臨著一個商品交換的社會,在商品關系占統治地位的情況下,藝術不蛻化為實用目的服務,藝術家不被整合到社會中,不喪失掉子女,將是十分困難的”。⑧
(三) 文化產品的生產導致個體的虛假個性
在《啟蒙辯證法》中阿多諾和霍克海默一針見血地點破文化工業的偽個性“在文化工業中,個性就是一個幻想,這不僅是因為生產方式已經被標準化。個人只有普遍性達成一致,他才能得到容忍,才是沒有問題的”⑨。個體是群體中的個體,作為文化受眾的個體對文化產品的選擇理論上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但實際上因為文化工業的標準化生產,在文化產品同質化極為嚴重的文化土壤中,受眾的自主選擇余地其實是非常小的。個體審美自由的獨立作為文化前進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這個時代被打斷,文化產品受眾的一切需求都變成一種被動。
阿多諾認為,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文化產品的欣欣向榮發展之勢看似美好,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購買自己所需的文化產品,滿足自己的文化消費,實際上,這一切都是在文化工業虛假個性的舞臺上的演出。因為在文化工業的時代,從文化產品的生產創作到制作發行再到消費者接受獲得的每一個環節,創造性的個性都沒有得到體現。文化產品的制造已然是一種機械的復制,膠卷的拷貝、電影劇本的慣用情節、流行音樂的編曲方式,在他們產生的環節便沒有個性的因素,只能導致一切的文化工業產品喪失個性。虛假的文化繁榮必然帶來接受者的個性走向滅亡,“在文化工業中,個性之所以是虛幻的,不僅是由于文化工業生產方式的標準化,個人只有當自己與普遍的社會完全一致時,他才能容忍個性處于虛幻的這種處境”⑩。文化工業使得真正個性的體現遙遙無期。
四、對阿多諾文化工業理論的評價
(一)對文化工業理論的評價
阿多諾第一次系統地提出了文化工業的概念,對資本主義大眾文化的泛濫進行了猛烈的批判,他也是最早地將高等文化和大眾文化歸入現代文化的理論語境,在二十世紀中葉的禮壞樂崩的時代,阿多諾發出的批判聲音,在文化工業蒸蒸日上的資本主義社會如同大地驚雷擲地有聲,他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的文化,揭示了文化工業的危害,努力喚醒大眾對獨立審美能力重拾,呼吁在大眾文化高度發展的環境里依然要保持獨立的判斷,對我們反思和批判當下日益浮躁的文化工業有積極的借鑒作用。
阿多諾也對工具理性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極力反對人的工具化??萍嫉目焖侔l展文人類社會帶來非常多的便利,加速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這是技術理性為人類社會帶來的正面效應。就是在這樣一種的工具理性框架內,人類漸漸地向技術臣服,人類靈性之美的藝術創作及多樣的文化風格都面臨著“絕種”的危險。正如阿多諾所說“理性自身已經成為萬能經濟機器的輔助工具。理性成了用于制造一切其他工具的一般工具,它目標專一,與可精確計算的物質生產活動一樣后果嚴重” 。阿多諾的文化工業理論力圖讓人重新回歸對自身清醒的認知,是其理論的重要貢獻。
阿多諾從文化工業的商品性質角度出發,旗幟鮮明地認定文化產品的產品屬性,為文化研究開辟了一個新鮮的視角,并且成為時代發展不斷深入探討的話題。阿多諾對文化工業商品性特征的論斷是深刻,在當今資本主義國家以及社會主義國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以及學術價值。
(二)文化工業理論的局限性
首先,文化工業非常大的一個理論局限就在于,阿多諾站在文化精英的立場,人為地割裂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聯系,否定了文化工業的積極意義。對文化工業持過于極端、堅定的否定態度,甚至有些言過其實,而實際上是任何一個文化環境中,知識的受體之間的文化鴻溝是客觀存在的,精英文化的大規模普及受制于現實條件是不現實的。阿多諾過分強調精英文化的優越性,忽視了大眾文化在生產生活中的積極作用,過分武斷地批判,是經不起推敲的。
其次,夸大了技術理性的作用,忽視了作為個體認得主觀能動性。認為“個人已經不再是他們自己了,他們只是普遍化趨勢匯集的焦點,只有這樣,他們才有可能整個或者全部轉化為普遍性?!?阿多諾來到美國之前生活在納粹德國,深受納粹宣傳系統的自摸以及文化高壓政策,他的生活環境或多或少會影響他對世界認知,導致他過分夸大大眾傳播媒介的力量,認為大眾是完全喪失獨立思考能力的木頭人。
最后,過于刻意批判文化產品的商品屬性,從而導致其理論論調對文化工業的徹底否定傾向。阿多諾對文化工業的特征分析是準確到位的,但是斷言一切的文藝作品在時代壓力下都屈從于利益有失偏頗,否定了大眾文化產品當中的藝術成分,否定了文化工業下的文藝作品對社會對受眾的積極作用。相對阿多諾同為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本雅明對于文化工業的機械復制論斷就相對溫和,并且帶有肯定的成分。
注釋:
朱庭光.法西斯體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238.
蔡尚偉、溫洪泉,等.文化產業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204.
[美]RICHARD H. PELLS著.盧允中,等譯.激進的理想與美國之夢——大蕭條歲月中的文化和社會思想.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312-313.
尤戰聲.流行的代價——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研究.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27.
[德]阿多諾、霍克海默著.洪佩郁譯.啟蒙辯證法.重慶:重慶出版社.1990.135,45.
王鳳才.批判與重建——法蘭克福學派文明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68.
俞吾金、陳學明.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流派新編——西方馬克思主義卷(新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174.
李小兵.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與危機.北京:中共黨校出版社.1991.163.
[德]阿多諾、霍克海默著.曹衛東譯.啟蒙辯證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72.
[德]阿多諾、霍克海默.啟蒙辯證法.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2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