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國
?
縣級電視臺要重點做好“農”字文章
□楊旭國
對農報道既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又是一項循環往復的社會生產過程。所以,縣級電視臺要想做好“農”字文章,首先必須在思想上提高對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增強對農報道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樹立好“大農業”觀念。大農業主要涵蓋的是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加工、銷售等產業化的全部鏈條,只有樹立了大農業觀念,我們才能在報道中去關注完成產業化鏈條的所有環節和整個過程。同時要樹立好“三農”觀念,不僅要大量報道農業生產情況,還要報道好農村的基層組織建設、農民的思想觀念、道德水準、生活方式變化等,只有這樣,我們的對農報道才會有廣度、有深度、出精品。
一、加大硬件投入力度。深入農村一線采訪,在人力、財力和設備上耗費較大,光憑一股熱情是不行的。對農報道必須在投入上加大力度,采編人員要配備精兵強將,設備要配最好的,獎勵措施也要多向一線記者傾斜,這樣才能保證對農報道順利進行。旅順廣播電視臺不僅做到了上述要求,而且還積極爭取涉農街道黨政領導的支持,為10個涉農街道全部配上專職通訊報道員,并同時配備錄像設備,最大程度地拓展農村報道領域。
二、加大對農報道力度。縣級電視臺在全臺新聞節目的運籌編排上要把對農報道放在突出位置。綜合新聞節目中,對農報道在比重上要大于其他類報道,還要設置專門的對農報道欄目,形成一種消息、專題、評論全方位出擊的立體報道格局,使節目中不僅有一般性的農村動態消息,還有反映農民群眾精神風貌和傳統美德的報道,更有揭示農村在時代變革中難以跨越的社會障礙,以及各類束縛農村深化改革的主要原因和解決辦法等更深層次的思考。比如旅順廣播電視臺在對科技進步年的報道中,相繼開辦了《農業科技知識講座》《科技之星》專題報道等欄目,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央視、遼寧、大連三級臺對其上傳的對農報道用稿率高;《農民觀念變奏曲》《二輪承包春來早》等近二十部作品分別獲得全國縣市級或省(市)級好新聞一等獎。
農業涉及的范疇廣泛,電視臺不可能面面俱到,報道應該突出重點。
一是突出農業產業化方面的報道。農村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農業要發展,必須走產業化的道路。對于世世代代只知道“面朝黃土背朝天”埋頭種地,不知“市場”是怎么回事的農民來說,讓他們摒棄小農意識,走產業化的道路無疑需要時間,更需要引導。新聞工作者必須把農業產業化作為我們的一項長期報道命題,要讓農民懂得什么是產、加、銷一條龍,讓他們學會怎樣去創立龍頭企業、建設產品基地。旅順廣播電視臺采制的系列報道《農村深化改革三部曲》就詳細報道了全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節目播出后,在農民受眾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二是突出農業科技方面的報道。為廣大農民提供農業科技信息服務,引導他們通過獲取信息走上致富之路,始終是對農報道的老主題,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新聞報道中,要增加信息數量、提高信息質量、拓展信息領域,為農民提供更優質的信息服務。旅順廣播電視臺開辦的《貫徹決議訪談》《光彩之路》《致富指南》等欄目在廣大農民中就有極高的收視率,報道過的《一種新型“農草凈”在我區通過產品鑒定》《農閑時的生財之道》《庭院種養的幾種選擇》《日本養豬新方法》等都被農民所采用,有的因此走上了致富路。
三是突出農村小城鎮建設方面的報道。農村小城鎮建設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體現農村兩個文明建設成果的有效載體。形式上看是農村的鎮、村面貌變美了,實質帶來的效應是由于城鄉差別的縮小,農民從思想觀念到生活方式已經遠不是過去“陳煥生”式的傳統農民,他們在向城市化進程邁進的過程中已經脫胎換骨。我們的鏡頭不僅要聚焦那花園式村、鎮的美好景觀,更要深層次地揭示由此給農民帶來的心靈深處的沖擊和農村小城鎮建設拉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而帶來的可喜變化。
四是突出引導農民轉變觀念方面的報道。培養與市場經濟接軌的社會主義新型農民,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新聞輿論來引導。比如,要想讓農民改變小農意識,增強市場意識,最直接的就是要引導他們轉變種植觀念,讓他們從一年四季在種植業上定時定量地傳統“四季歌”中走出來,轉變到反四季種植上來,提早農時,合理交叉種植,采用高新技術溫室栽種等,并注重迎合市場發展高效農業、創匯農業、都市觀光農業等精品農業,以此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旅順廣播電視臺制作的系列報道《農民觀念變奏曲》《走向市場的農民們》《致富路上譜新曲》等通過農民信息觀、生育觀、文化觀、學習觀的轉變,折射出農民從溫飽走向小康、從封閉走向開放的時代風貌,引導作用非常顯著。
對農報道面向的大多數受眾是農民,我們的報道既要讓他們聽得懂又要讓他們能接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掌握一定的技巧。
一、宣傳上級精神要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黨和政府對解決農村和農業問題有許多理論、政策、法律、法規,這些都需要農民知道。我們在報道中不可能原原本本、面面俱到地照本宣科,必須用理論結合當地實際,有側重、有選擇、有針對性地去宣傳。尤其要結合各地區黨委和政府為貫徹上級有關精神而出臺的具體政策、制定的具體辦法及取得的經驗體會,進行形象、生動的宣傳報道。只有結合這些農民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他們才能聽懂,也才能信服。比如關于在農村建立合作醫療保險的政策,一開始在旅順區各鎮、村及保險部門怎么宣傳都不見效果,旅順廣播電視臺便分析幾個村的試點情況,制作了一期專題節目《農民再不愁沒錢住院了》,通過參加保險而受益的農民親口說出對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贊嘆,使許多不愿參加保險的農民信服了并加入了保險的行列,為農民解決了因病致貧的大問題。
二、引導觀念要樹典型與解難題緊密結合。農民由于見的世面少,往往膽子小,所以要使農民轉變觀念最好是先樹成功者或帶頭人的典型。比如推出種植大戶、養殖能手、致富狀元等。宣傳多了,農民就會去嘗試成功者的事,走成功者的路。旅順廣播電視臺開設的《光彩之路》《普通人》欄目就是為重點報道農民成功者的典型而設置的。但是光靠典型引路也不行,因為每個人的能力和處境不同,同樣條件下并不一定都會成功,這就需要我們在報道中多報一些解決難題的辦法和措施。比如農民擔憂的農藥、種子、化肥問題和市場問題等。旅順廣播電視臺就針對大白菜從計劃經濟的統種統銷到市場經濟要求的種植、銷售、價格全部放開,讓菜農擔心找不到市場、怕政策變化等問題,制作了專題《菜農走向市場有三慮》,不僅解答了菜農擔心的問題,而且還請政府領導談了各項扶持政策,給農民吃了定心丸。
三、采編手法要通俗的語言風格與活潑的表現形式緊密結合。對農報道首先必須在語言風格上體現鄉土氣息,語言要簡潔明了、通俗易懂,語言力求原汁原味,盡可能地引用農民的大實話或習慣用語,這樣農民才能聽著順耳。比如旅順廣播電視臺在向農民介紹《蘋果樹矮化密植模式化栽培新技術》專題片中,片頭是這樣表述的:“俗話說‘桃三、杏四、李五年,蘋果八年才見錢’,而今在大龍塘村果樹農場,采用矮化密植模式化栽培新技術種植的蘋果樹,兩年半就結出了豐碩的果實。”這個片頭一下子就吸引了農民,他們也許聽不懂那些什么“矮化、密植、模式化”等專業術語,但都會算記者說的那筆賬。經過報道,這項新技術很快在本地區推廣應用。再比如,我們在《農民觀念變奏曲》系列報道中,小標題都充滿了鄉土氣息:“信息是個寶,俺們離不了”,“學習文化存本領,俺們用得著”等。有了通俗的語言,還要有農民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對農報道在表現形式上要活潑新穎,不拘一格,可以采用信息、專題,也可采用訪談、講座、科普電視小品等多種形式,這樣更能夠激起農民受眾收看節目的興趣,農民愿意看,能看懂,能學會,我們的報道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作者單位:旅順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