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吉慶
?
《新聞1+1》節目的成功之道
□應吉慶
央視《新聞1+1》節目是我國影響較大的電視新聞評論類節目。本文抽樣選取了央視《新聞1+1》20期節目,從分析節目選題情況入手,同時結合分析主持人白巖松的特點,管窺《新聞1+1》節目的成功之道。
節目形式。《新聞1+1》于2008年3月24日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播出,采用直播方式。它打破傳統的新聞播報方式,采取現場直播形式解讀事件真相。
《新聞1+1》采用“1+1”即一名主持人和一名評論員的雙人談話模式,第一時間跟進評論直播,深入解析新聞幕后錯綜復雜的背景脈絡,還原新聞全貌、解讀事件真相,更力求以精度、純度和銳度為新聞導向,呈現給觀眾最質樸的新聞。節目討論的話題取材自國內的新聞事件,并根據選題需要電話連線直播室外的嘉賓,邀請的嘉賓主要是國內著名的專家學者或者政府官員,具有較高的權威性。①
2011年8月1日起,新聞頻道《新聞1+1》欄目全新改版亮相。節目在形態上尋求突破,由主持人與評論員的一對一訪談模式改為由主持人承擔評論員職能,對新聞熱點展開個性化的評論與報道。在報道風格上,新版欄目強化“豐富的信息量”“明快的報道節奏”與“鮮明的主題性”的融合,突出評論內容的多元化、深入性與媒體性特色;在關注題材上,欄目進一步強化熱點新聞的跟進,依托各地應急報道點資源,第一時間采訪新聞當事人,突出熱點新聞的即時延展。配合改版,欄目以“主播制”進一步強化主持人的符號特色。
節目選題。在選題方面,節目主要以社會、民生方面為主,還有相對少量的政治、經濟、軍事等選題,但這些選題在這兩檔節目中所占的比重有很大的不同。
在所選取的20期節目中,《新聞1+1》的政治、經濟、軍事、民生四個話題數量呈依次遞減之勢。話題的重心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經濟類,所占的比重分別為45%和40%,而且要遠遠高于軍事和民生兩個話題。這說明《新聞1+1》作為央視的一檔節目,即作為國家電視臺的節目,主要關注的新聞為政治和經濟。對時政問題的緊密關注是國家電視臺的重要職責,能在第一時間對于時事要聞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觀點,闡明獨特的見解與態度,是央視的職責所在和增強影響力的必然選擇。
節目時長。《新聞1+1》每期節目時長為25分鐘,政治類話題的總時長為225分鐘,其次是經濟類,再次是軍事、民生話題。在節目期數相等的情況下,話題的總時長與話題個數成正比關系。
時效性。新聞評論的時效性強(這里時效性強指兩天之內)。《新聞1+1》所涉及的話題都是針對新聞發生當天或至少是短期內的社會熱點新聞發表評論,貼近時政。如果記者的報道真實、新鮮及時,但評論跟不上,就起不到評論應有的作用,失去了新聞評論的意義。
《新聞1+1》時效性強的話題占到了所有話題的70%。在話題的選擇面上都非常貼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占到所選擇話題總數的50%以上。因此,主持人評論的不但是新近發生的新聞事實,而且選題也是符合大眾口味并讓他們樂于接受的。
貼近性。新聞評論在追求時效的同時,更要注重貼近社會生活,反映百姓生活,滿足觀眾的求知欲。新聞評論要貼近生活,主持人就要深入社會生活,深刻理解廣大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為,熟悉他們的情感和要求。在此基礎上,注重深度思考,在解讀新聞中才會精彩迭出。
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選題大都是采用網絡上熱議的話題,著力于與公共利益密切相關的點進行探討,并且充分尊重不同利益群體的情感訴求。通過網絡話語和官方話語互搭梯子的方式,讓草根議程走上了公共議題的舞臺,既集納公共領域意見,又通過正確的輿論引導,讓偏私或者非理性的網絡語言得到自我修正。
廣泛性。話題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民生等各方面、多領域,同時在廣泛取材的基礎上還有獨特的視角,形成節目的言論立場。
作為國家電視臺的節目,《新聞1+1》放眼全球,政治、經濟、軍事、民生、國內,話題涵蓋各個領域,甚至國際事務。譬如在2012年10月18日《中國經濟,現在是什么情況?》一期節目中,不僅說到中國經濟發展的現狀,而且也提到美國、歐盟、日本和其他一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現狀及他們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參與性。節目邀請多方面的人士共同參與評說,既有記者、主持人作為個人或媒體參與的論證,也有群眾的議論,還有專家、學者的評論。各界人士從不同角度和側面對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進行評論,使傳者主體與受者客體緊密結合,充分顯示了論證方面的電視個性。發揮電視新聞評論的群體性、交流性特點,有利于電視新聞評論貼近觀眾心靈引起人們的共鳴,從而能極大地增強論證的說服力。②
《新聞1+1》開辦八年來,先后出現多位主持人,他們各具特色,其中主持節目最久、影響最大的是白巖松。在某種程度上,白巖松的個人主持風格與《新聞1+1》節目的成功有密切的關聯。因此,這里著重探討白巖松的主持特色。
成長經歷。白巖松,央視著名節目主持人,以其輕松、快樂、富有趣味的主持風格,深受觀眾喜歡。1993年,白巖松參與創辦《東方時空》,并成為子欄目《東方之子》的主持人。以后,他還主持了《新聞周刊》《子夜》《焦點訪談》《新聞1+1》等節目。
由此可以看出,白巖松曾在媒體單位工作,有著豐富的新聞實踐經歷,在此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白巖松自始至終都在國家電視臺工作,這使得他更容易把握評論的方向和深度。豐富的新聞實踐是做好新聞工作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對紛紜復雜的新聞事件作出精辟入里的分析,才能制作出高質量、觀眾喜歡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
語言特點。在語言方面,白巖松善于運用電視語言,并善于將生活語言或是書面語言轉化成電視語言。
白巖松觀察新聞事實的眼光非常獨特。長期的記者經歷使白巖松練就了一雙捕捉新聞的“慧眼”,他能夠從一個直觀的視角切入問題,以一種平實的、生活化的語調展開分析。他的評論語言準確、清晰、簡潔、通俗、流暢,在主持節目時還流露出幽默和智慧。在2011年7月25日的《中國高鐵,重建信任!》一期節目中,當時任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說到“我肯定會面對所有的問題,包括一些尖銳的問題……,請你們相信我,你們相信嗎?”時,白巖松說道:“一個多月之前呢,我會說我相信,但是現在呢,我不敢信,我不能信。”
機敏睿智、語言犀利和直截了當,是白巖松的語言特色。同樣是在《中國高鐵,重建信任!》這期節目中,白巖松說道:“為什么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撤掉了上海鐵路局的局長、黨委書記,還有一個管電的副局長?如果是雷擊造成的事故,為什么要撤人呢?僅僅是為了平民憤?還是這是一起責任事故?”體現出一個主持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思辨方式。評論節目的思辨性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主持人表現出來。所謂思辨性,指運用邏輯推導而進行純理論、純概念的思考和對某一件事情的辨析能力。新聞評論節目是思辨性很強的電視節目,因此這就要求主持人培養理性的思維。
白巖松的最大特點是理性。作為《新聞1+1》的主持人,他能夠把自己的個人辨析能力融入對新聞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評價新聞事件,更能達到一定的深度,深得觀眾好評。在2011 年7月25日的《中國高鐵,重建信任!》這期節目即將結束的時候,針對王勇平“中國高鐵的技術是先進的、是合格的”時說道,“我們不能把技術是先進的就等于是合格的,就等于我們擁有信心。技術先進,管理是否先進?運營給予的實踐是否先進?監督是否先進?對人的尊重是否先進?綜合來說運營能力是否是先進?如果運營能力是先進的,我們才會說是合格的、是先進的,我們才會有信心。”這里,沒有情緒化宣泄,而是擺事實、講道理。連續幾個疑問句,閃耀著理性的光芒。③
總之,節目話題的選擇和主持人的表現,直接關系到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質量。新聞評論節目要打造有利于會良性發展的公共話語平臺為己任,用理順相關利益主體、利益關系的角度來觀察新聞事件、追求獨到的視角的觀察方法,打造電視媒體節目的核心競爭力。[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我國電視新聞主持人公信力研究”(項目編號:10YJA860026)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西農業大學)
本文責編:曾鳴
注釋:
①豐收:《〈時事開講〉和〈新聞1+1〉評論特色解讀》,《新聞傳播》,2014(6)。
②李夏:《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困境與創新研究》,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5月。
③黃思琪:《以〈新聞1+1〉為例,掀起電視新聞節目的輿論引導作用》,《新聞傳播》,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