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煤新思維一目了然
第一,新媒體越來越多地成為虛假新聞首發源頭。隨著媒體生態的巨大變化,我們在考察虛假新聞的生產與傳播時,早已不能局限與傳統媒體本身,必須將其新聞網站、新聞客戶端、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等一并考慮。因為對很多媒體和記者來說,往往將這些新媒體傳播平臺作為傳統媒體的補充,奉行略有差異的把關流程和機制。因此,近年來若干有影響的虛假新聞往往發源于這些新媒體平臺。第二,導致虛假新聞產生的主因并未變化。在不同形態媒體日漸融合的環境下,新聞的時效性及點擊量成為媒體追逐的目標,以致忽略職業道德和既定的采編規范,放棄需要耗時費力的事實核查程序。失范失序必然導致失真失實。第三,對虛假新聞判斷標準再起爭議。在新聞生態發生劇變的當下,關于虛假新聞的判定似乎又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有不少業界人士堅持只有主觀故意造假才是虛假新聞的觀點;也有人提出新聞報道是不斷求證的過程,不應“將某個未完成的報道從生產流程中孤立出來”認定為虛假新聞。對此有待通過討論,形成廣泛的共識。(據年度虛假新聞研究課題組于《新聞記者》2016年第1期)
一、原始數據的真實性存疑。傳統媒體并不占有數據,用數據說話看起來客觀嚴謹,但由于政府信息公開不到位,網絡上大量水軍的存在以及針對敏感問題的網絡言論管制都讓原始數據不再真實客觀。二、數據缺乏人性人情和趣味性。這是大數據新聞最為人詬病的短板。帶有人情味和趣味性的新聞往往更能吸引受眾的眼球,而大數據新聞恰恰缺少的就是這一點。三、大數據只能告知而不能解釋。大數據的研究方法是關聯性研究,也就是說大數據只能告訴我們“是什么”,而不能告訴我們“為什么”。而受眾接觸新聞是需要知道事件背后的深層次邏輯關系和因果關系的。四、并非所有事件都能預測。大數據的預測功能一向被人津津樂道,然而,大數據不一定能預測突發事件。另外,在報道重大突發事件時,大數據無能為力,事件的原因、救援進展、相關后續處置只能用傳統新聞的報道手法跟進。(據高楊于《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年第1期)
一、從記錄者向思想者轉變。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是記錄者,但是面對同一個新聞事件,并非所有人都能分析其中所蘊含的深層次問題。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學會思考,幫助消費者了解新聞的來龍去脈,了解新聞背后的秘密。過去那種依靠年輕新聞記者包打天下的新聞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中國新聞媒體必須徹底轉型,新聞記者應成為具有豐富社會閱歷并且有深厚理論素養的思想者。二、從新聞供應商向新聞服務商轉變。中國的新聞市場是典型的半導體市場,而現代新聞市場則是雙向互動的功能市場。新聞媒體應成為新聞服務者,在信息服務的基礎之上準確把握時代的脈搏,充分了解社會不同階層的價值判斷,為他們提供有價值的社會新聞素材,讓他們根據新聞媒體新聞和價值導向不斷豐富完善自己的價值體系。三、從道德判斷向法律判斷轉變。中國正進入全面依法治國的轉型時期,多元化社會的新聞事實必須迅速轉化為法律事實。這不是要求新聞從業者放棄道德價值判斷,而是要求新聞從業者必須充分意識到,在一個多元化社會道德價值標準是多元的,只有盡可能地把新聞事實轉化為法律事實,用法律的標準來判斷每一個新聞事實,才能爭取更多消費者認同自己的價值判斷。(據喬新生于《青年記者》2016年1月上)
一、在管理范圍上,實現從單一媒體管理向復合型或融合性媒體管理的方向轉變。國家新聞出版管理和廣播影視管理的兩大機構雖然已經合并,但是手機和一些媒體集團的新媒體業務與電信部門甚至文化部門的管理范圍和職能仍然有交叉。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一個具有統籌管理所有媒體及其所有功能的跨行業管理機構和法律制度。二、在管理方式上,實現從媒體的行業管理向社會化管理的方向轉變。由于行業的界限、媒介的界限逐漸模糊,媒體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甚至自媒體的產權也變成了私有,因此在管理內容和管理模式上如何適應媒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媒體化,將是一個嚴峻的挑戰。三、在管理重心上,實現從行政管理為主向技術管理為主的方向轉變。未來的媒體格局必將是傳播主體多元化、官民媒體并存發展、傳播范圍和影響國際化的開放格局。適應這種混沌多元的傳播時代,中國媒介管理制度的變革必然從追求中國特色的傳媒管理制度向與國際化接軌的傳媒管理制度方向轉變。否則,中國的媒體即使使用了新技術,也不能保證變成新媒體,更不能成為世界媒體產業強國。(據陸地呂佳寧于《南方電視學刊》2015年第6期)
2015年的中國海外形象是什么樣?“高鐵”“核電”“智能手機”“習近平出訪”“亞投行”“一帶一路”……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熱詞正成為世界認識中國的新名片。新華社海外輿情數據分析中心日前依托大數據云平臺采集了境外3萬多個站點的5億條次輿情信息進行分析,數據采集范圍涵蓋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時間跨度為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大數據搜索并形成的分析報告顯示,海外媒體和網民為中國在經濟、科技、文化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等多個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點贊”。中國在全世界面前展現出更加開放、和諧、文明崛起的大國新形象。“友善和平”“改革創新”“氣候合作”“大國責任”“場面隆重”“個人魅力”……這些關鍵詞是海外媒體和網友在聚焦中國領導人治國理政、外交活動的文章和話題中最常用的熱詞。(消息來源:新華網)
2015年,媒體融合發展的關鍵一年。搭乘“互聯網+”的快車,深入轉型、深層融合、深度洗牌,在這個與信息靠得最近的傳媒行業不斷上演。2016年年初回首,讓我們觸摸媒體融合的軌跡,一探傳媒圈之變。一問:傳統媒體的冬天來了嗎?少數傳統媒體退場,是優勝劣汰;但整個傳統媒體行業,在積極轉型中煥發新活力。二問:傳統媒體人出現離職潮了嗎?融合發展,給人才流動創造了更多機遇;人才流動,給融合發展帶來了更多可能。三問:自媒體的“黃金期”真的到了嗎?繁華之中,隱憂更深;在高速發展過程中,自媒體逐漸顯露出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等問題。(消息來源:人民日報)
近日文化部發布《文化市場黑名單管理辦法》,將在河北、天津、上海、浙江、湖南、廣東、廣西、重慶、云南等9省份試點文化產品黑名單制度,試點期限為一年。據了解,文化市場黑名單包括文化產品黑名單和經營主體黑名單,全國適用。文化部負責將含有禁止內容且社會危害嚴重的文化產品列入文化產品黑名單,并依法向社會公布。縣級以上文化行政部門或者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負責將有下列三種嚴重違法情形之一的經營主體列入黑名單:一是因擅自從事文化市場經營活動,被文化行政部門或者文化市場綜合機構行政處罰兩次以上的;二是被文化行政部門或者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吊銷許可證的;三是因欺騙、賄賂等不正當手段取得的許可證、批準文件被文化行政部門撤銷,或者因偽造、變造許可證、批準文件被文化行政部門或者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行政處罰的。(消息來源:京華時報)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將進一步加強網絡劇全流程管理,落實內容審核線上線下標準統一的要求,電視不能播的,網絡也不能播。這是在京舉辦的2015年全國電視劇行業年會透露的消息。會上,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司長羅建輝表示,2016年,總局將下大力氣對網絡劇進行管理,主要從幾方面著手:加強事前引導,進一步加大對視頻網站審查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審查水平,增強把關意識;加強事中事后管理,盡可能減少已經花了大力氣制作的網絡劇被叫停的事件出現;自審后播出引發熱議的劇目,將會進一步由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專家審核團隊審核總結,有疑議的還會更進一步審議;開展24小時不間斷的監看模式;對屢犯同類錯誤的加大處罰力度;繼續加大對優秀網絡劇創作引導的扶持力度;總局網絡視聽節目管理司將加強與電視劇司的協調配合,探索建立電視劇和網絡劇相關信息的溝通,落實線上線下管理標準統一的要求。(消息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記者在滬舉辦的中國網絡視聽產業論壇上獲悉:2015年中國網絡視聽服務業市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根據狹義統計口徑即僅計算以內容為核心的前后向收入,網絡視聽產業的營收規模已達531.5億元。據分析,該數字比2014年的388.6億元增長36.8%,增幅略有下降,但比2013年的254.2億元增長了一倍。其中,網絡視頻作為網絡視聽業的核心業務幾乎占據了半壁江山,市場規模同比增長50%,首次超過350億元大關。(消息來源:人民日報)
為加強新聞隊伍建設,湖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新聞工作者協會日前印發了《湖南省新聞從業人員“十不準”》,以“負面清單”形式劃出新聞從業人員的“道德底線”和“行為紅線”。“十不準”以中央出臺的新聞從業人員的相關政策為依據,整合形成了言簡意賅的十條規定,涵蓋三方面要求——
關于政治要求,包括不準報道危害國家安全、影響社會穩定等內容,不準干預依法進行的司法審判活動,在法庭判決前做定性、定罪的報道和評論。涉及經濟利益,包括不準利用新聞報道從事廣告、發行、贊助等經營活動;不準搞有償新聞、有償不聞等。有關職業行為,包括不準無證采訪、抄襲剽竊或通過非法途徑獲取新聞素材等。(消息來源: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