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軍華 杜浛 陳海娟 范建平

摘 要:傳承與弘揚文化瑰寶的前提是科學地分析和總結民族文化遺產的知識結構、認知層次,從現實社會經濟生活中去發現民族文化瑰寶的應用價值,拓展其發展空間。文章在總結和歸納插花花藝作品表現形式的基礎之上,以插花花藝創作所需的能力層次為起點,分析和歸納了支撐插花花藝發展的學科結構和層次,概括了插花花藝學科專業建設的課程結構,并提出“植物形態美學”課程的概念。同時,結合插花花藝藝術的特點,文章指出了插花花藝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產品設計能力培養中所擁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插花花藝;專業課程學科體系;植物形態美學;高校文化建設
“學術”與“地位”是文化價值取向截然不同的兩個名詞?!皩W術”意味著公平、規范和科學,而“地位”則意味著群體、權勢和階層。在這里,用這兩個詞牽強地來討論插花花藝藝術著實有背于其藝術本身所體現的人文精神。然而,經歷了千年的發展和創新,特別是科學與技術高度發展的近代,人們對插花花藝藝術的屬性特點,所體現的藝術美感及其文化精神均缺少科學系統的認識和闡述。特別是對從事插花花藝藝術創作所需的知識和技巧仍僅停留于原始、萌動、膚淺的認識水平之上。當這一源于中華大地的藝術瑰寶被應用于現代工業化的商品生產與服務體系之中,其藝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已凝結出了璀璨豐碩的成果。當人們賞析“日本插花(Ikebana)”的流派風格,當人們運用現代花藝理論進行商業作品創作時,在東方,在插花藝術的誕生地,人們的思想卻被牢牢地桎梏于傳統的偏見與觀念之中。甚至在國家學科分類標準中,在藝術學、工藝美術和園林學等一級或二級學科中均找不到與插花花藝藝術相關的學科體系。[1]這一文化和藝術的瑰寶更無跡于校園,無跡于校園文化建設之中。這種傳統的偏見與觀念桎梏著人們對客觀現實的認識與思考,桎梏著人們對新學術疆域的探索,麻痹和壓抑著民族的科學精神。因此,對這歷史悠久、典籍豐富,集科學與藝術,融多元文化于一身的知識體系進行科學的整理、系統的總結將有益于這一文化瑰寶的傳承與發展,進而影響和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
1 插花花藝的屬性特點、專業能力與認知支撐學科結構
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進行邏輯和科學思維的基礎。明確和掌握插花花藝的內涵和外延則是從事插花花藝專業理論研究的基礎。從現實生活中常用的“插花(floarr)”“花藝設計(floral design)”“花事(floriculture or blooming season)”和“園藝(horticulture)”等名詞概念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插花花藝藝術的歷史演變、種屬關系和屬性特點,也可概括出:“插花花藝(Flower Arrangement and Design)是指以富有生命力的花卉材料為主體,遵循美學原理,利用現代造型設計的方法與手段,經過對自然美的加工創作藝術作品,以求對居住生活空間(室內)構成裝飾,表達思想情感與人文精神的造型藝術”的基本概念。進一步總結歸納插花花藝的屬性特點可概述如下:
1.1 插花花藝的本質是一種造型創作的藝術活動,[2]其根本宗旨是表達思想和文化精神
依據現代插花花藝作品的創作可以把其創作過程劃分為“品”“折”“審”“插”“護”等創作活動,[3]其創作的作品既是具藝術價值的創意物品(藝術品),又是具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商品)。其作品性質具有藝術品和商品的雙重屬性。
1.2 插花花藝既是一種裝飾藝術,又是一種展示藝術
其裝飾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以插花作品為主體,對人們的生活空間,特別是室內生活空間,[4]加以裝飾的空間裝飾藝術。其展示藝術特點則表現在插花作品所使用的創作材料既包括富有生命力的花卉,又包括人類社會的勞動產品。其插花作品既表現出自然美的神韻,又體現著人類社會勞動產品技術美的靈巧。其作品的藝術效果是對自然美、技術美、藝術美和社會美的綜合展示,是對人文理念的提升與升華。
1.3 插花花藝具有多元文化要素的歷史積淀,[5]具有悠久的傳承和演化歷史[3]
經歷漫長多元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形成了現代插花花藝造型設計與創作的科學理論體系,[6]體現著多種民族文化的美學理念。從事插花作品的創作,不僅要遵循中國古典插花的創作精髓,運用現代造型設計的方法與手段,而且更需要專業、系統和規范地進行認知培養和技能訓練。[7]
分析插花花藝的屬性特點,結合現代插花花藝“品”“折”“審”“插”“護”等創作過程的基本概念,依據插花作品的雙重屬性,“藝術品”和“商品”,可以對從事插花花藝藝術創作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加以概括和總結如下(見表1)。
綜合從事插花花藝作品創作與所需的專業能力,又可以將插花花藝所發展的專業能力概括為藝術鑒賞能力、造型創作與設計能力、創作材料的生產與制作能力、交流與宣傳能力等4種能力。其中,藝術鑒賞能力是指插花創作的審美感受力、判斷力、想象力和創造力。造型創作與設計能力是指插花花藝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創作材料的生產與制作能力是指插花花藝創作的技能與技巧。而交流與宣傳能力是指插花花藝作品的雙重屬性,“藝術品與商品”宣傳推介的能力。誠然,插花花藝所發展的這4種能力既相互聯系,又相互促進。在創作插花作品的過程中,其藝術鑒賞能力是發展和培養其他3種能力的基礎。首先,對美的認知,也就是說對自然美、技術美、藝術美和社會美的感知和判斷能力,往往影響和決定著造型創作與設計能力和創作材料的生產與制作能力的發展。其次,對自然美、技術美、藝術美和社會美的準確評價則是發展交流與宣傳能力的前提。此外,正如人們要準確把握木雕、竹編和陶瓷等勞動產品所展現的技術美需要理解其生產和加工過程,通曉其技術發展歷史一樣,插花花藝所發展的4種專業能力需要廣泛的學科基礎和知識體系的支撐。
參照國家學科分類標準可以發現,插花花藝4種專業能力發展所必備的支撐學科主要應包括:藝術哲學與科技類,建筑環境設計與心理學類,園林園藝與生物學類,民族宗教和文化、經濟學類等。其所涉及的一級學科知識體系包括:生物學、心理學、農學、林學、土木建筑工程、環境科學技術與資源科學技術,藝術、哲學、歷史、文學、宗教學、民族學和文化學等。[1]插花花藝的專業能力、知識層次與認知支撐學科的相互關系如圖1所示,它集中反映了專業能力與支撐學科的對應關系,是對插花花藝專業能力培養經驗的較為系統的概括和總結。
2 插花花藝的學科發展與課程體系
2.1 插花花藝學科發展的前提基礎
在高校,學科與專業的形成與發展有5個重要的標志。其一,有明顯的社會現實作用;其二,具有相對獨立的理論知識體系;其三,擁有自身獨有的方法和手段;其四,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和演變;其五,具有理智客觀的研究和發展的目標。這既是大學學科的核心要素,也是構建大學學科模型的基本指標。
從唐以前的古宗教供花、古理念花至唐宋時期的古典隆盛院體花、宴會裝飾花和理念花,從五代的禪室自由花至元代的心象花,從明代的隆盛新理念花、文人花、格花、新古典花至清代的寫景花、文人式格花、諧音造型花,民間隆盛理念花等,[8]中國古典插花花型的豐富多彩,創作理念的引薦變化,創作手段和方式的層疊更新,裝飾空間與裝飾功能的變遷和升華為插花花藝理論知識體系的形成,插花花藝技巧和方法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傳承基礎。從明代《瓶花三說》《瓶花譜》和《瓶史》等典籍對花的含義、插花作品養護以及造型手法的闡述[3]到現代產品設計中造型形態構成與色彩理論的應用和發展,[6]這都印證和標志著現代插花花藝造型設計與創作科學理論、方法手段的形成,成熟與發展。細心品味工業化生產給人類生活方式帶來的改變,耐心回味因城市化所帶來新的物質需求與新的精神與文化訴求,不難發現,作為高校學科形成與發展的首要條件,插花花藝所發揮的重要的社會現實作用。
第一,插花花藝直接服務于新興的花卉產業。它不僅處于花卉產業鏈終端,直接面向大眾消費者,提升花卉產品附加值,是升華產品美學屬性的學問和技能,而且它的運用和發展也直接影響著花卉產業各類產品的評價指標以及產品標準。
第二,高度發展的工業化生產,正在把花卉產品由奢侈品轉化為生活必需品。同時,伴隨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應用與發展,如“綠色低碳生活”和“生態建筑”“水培花”和“盆栽”花藝等,插花花藝正在把花卉產品轉化為一種新興的生活空間裝飾產品和材料,直接改變著人們生活的空間環境。
第三,與其他藝術創作不同,插花花藝是以社會大眾為主體,集“審視與鑒賞自然美”“體驗藝術構思與創作”“評價美和賞析美”這三位一體的藝術創作形式。沒有任何一種藝術形式能夠把自然美、技術美、藝術美和社會美,真實完整地呈現于人們面前。其藝術體驗是如此鮮活、如此真實、如此形象。其藝術魅力吸引、啟迪、昭示著人類社會的人文精神,提升了社會群體乃至整個民族的精神素養。
回顧插花花藝的演化和發展歷史,研修插花作品創作方法和手段更新,思考新技術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影響,分析總結插花花藝理論研究和發展的學科建設目標和任務,可概括如下:
第一,總結和發展人類對自然美、技術美、藝術美和社會美的認知手段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人類對自然美、技術美、藝術美和社會美的認知規律,豐富和發展美學理論。插花花藝每一次手段和方法的更新都標志著人類對自然美、技術美、藝術美和社會美等認知規律的進步。
第二,揭示插花花藝發展歷史背景,揭示其所凝結在插花花藝作品中人類社會現實的物質生產水平、生產條件和社會生活方式,揭示所凝結在插花花藝作品中與現實物質生產條件和現實生活方式相對應的美學理念和追求。插花花藝作品是研究和探索人類社會發展中審美理念發展與演化的“活化石”。同其他相關科學一起,它揭示人類社會工藝美術產品中所反映的“生活方式與審美理念”“人文精神與社會意識”的發展階段與演變過程。
第三,運用現代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工業發展與工程建設的科學知識體系,豐富和發展以具有鮮活生命的花卉材料去裝飾人們生活空間的技術和手段,揭示和探索人們生活空間環境中的美學要素與人們的行為表現、心理建構、意識表征、文化建設的相互關系,建設和完善插花花藝藝術的學科體系。
2.2 插花花藝學科專業課程體系和培養目標
參考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于2011年通過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本科專業課程分類的基本框架,結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課程劃分層次和專業課程設立的現有狀況,普通高等學校設立插花花藝學科專業的課程認知結構與層次可概括如下:
第一,學科基礎課程:一是東西方哲學概論、邏輯學與倫理學、美學原理、藝術史、工藝美術史、建筑及園林史、工業設計史等;二是普通生物學、植物學、植物生理、植物遺傳與育種、人體生理學、基礎心理學、認知生理與心理學等;三是素描基礎、花卉白描技法、繪畫與色彩、透視原理與制圖、書法與中國畫、雕塑、技術美學、藝術美學等;四是書法、攝影、PHOTOSHAP平面設計、3DMax室內設計、計算機插花創作輔助設計等;五是宗教學、民族學、圖騰學、文學與修辭、花卉與詩歌、民俗與禮儀、民族藝術采風等;六是環境經濟學、市場學、文化心理與遺產學、外語與寫作、社交禮儀、國際商務禮儀等。
第二,專業核心課程:一是植物形態美學、花卉栽培學、設施園藝學、環境生態學、藥用植物資源學、植物生物技術、植保與檢疫等;二是藤編草編基礎、竹編加工與工藝、木雕與刻板、陶瓷造型制作基礎、陶瓷藝術與鑒賞、家具設計與制作等;三是插花花藝造型設計、藝術心理、環境藝術、工業設計、園林景觀設計、盆景奇石制作與鑒賞、技術史等。
第三,專業方向課程:一是藝術插花、中國古典插花藝術、民族飾品加工與設計;二是空間裝飾插花設計、盆栽花藝設計、墻體裝飾插花、窗體裝飾插花、廳堂裝飾插花、公共場所插花設計等;三是國際貿易基礎、禮儀插花、商務插花、茶道、服裝飾品與設計、商務英語、古樂演奏等。
插花花藝學科專業學科基礎課程注重的是學生藝術鑒賞力和思想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專業核心課程注重的是藝術創作能力的培養,方向選修課程則分別以藝術創作、裝飾藝術應用和商業插花應用為發展方向,擴大了插花花藝的研究和應用領域,開拓了插花花藝藝術的發展空間。應特別強調的是《植物形態美學》是研究、發現和總結植物表觀形態、植物微觀結構(顯微)和生態整體表現的美學要素的一門嶄新的課程,它標志著人們對自然美的認知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和水平?!杜柙曰ㄋ囋O計》是將花卉盆載栽培技術與插花技法相結合的產物,它極大地豐富了插花花藝對生活空間裝飾的手段和方法,開拓了插花創作的新領域。而《插花花藝造型設計》《藤編草編基礎》和《空間裝飾插花設計》等一些課程,它們雖具有課程的基本骨架和結構,但對于插花花藝這個嶄新的專業來說,這些課程的知識結構和技能培養均需要插花花藝教學工作者長期的研究和完善,以實現課程教學的目的。此外,插花花藝專業這一嶄新的課程體系也直接昭示著插花花藝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熟悉東西方的傳統文化,熟悉藝術史和科學技術發展史,具備素描、繪畫與雕刻等藝術創作的基本功,掌握工業產品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對自然美、藝術美、技術美和社會美具有較高的藝術鑒賞力。擁有手繪設計或計算機輔助創作設計插花作品的能力,具有插花作品造型設計與環境裝飾設計的基本創作能力。
第二,掌握傳統手工藝品和民族飾品的生產加工技術與技能,如藤編、草編、竹編、木雕、陶瓷、裝飾家具設計與制作等插花作品創作材料生產與制作能力,具備較高的插花花藝專業知識和技能,具有開展插花花藝理論與方法研究的基本能力,能夠根據插花花藝藝術的應用現狀,運用所學的插花花藝藝術的知識體系與創作技能進行新產品開發和創新,不斷地滿足和改善人們對提高生活空間質量的需求。
第三,具有國際化思想意識,洞悉花卉產業的發展與變化,擁有較高的文學語言與寫作的應用能力,具有較強的社會交流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能靈活運用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所必備的理論和方法,通過插花花藝藝術,宣傳、展示與推介花卉產業產品、民族手工藝品和民族傳統飾品。
據此,插花花藝專業所培養的專業人才既可以從事插花花藝理論研究,進行插花花藝作品的藝術創作,也可以從事花卉苗木產品的零售、社會工作服務、工業產品展示、工藝美術產品推介、建筑環境裝飾、教育文化培訓等領域的企事業單位從事相關工作。特別是隨著我國社會生活環境的不斷改善,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插花花藝藝術必將改變人們的生活,有著更廣闊的發展應用空間。
3 插花花藝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
無需贅言,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發展對于區域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文化傳承的實質乃是文化觀念的繼承和弘揚,而文化理念的繼承和弘揚卻離不開其現實的物質基礎。也就是說,文化理念是依賴于文化物質載體的存在而存在的。所謂的文化理念其本質實際是存在于社會群體意識中經過歷史積淀所達成的共識和認同。[9]這種共識和認同的維系、固化和持續則需要與其所依賴的物質載體和行為形式的存在和延續。也就是說,一種文化物質載體和行為形式的喪失就代表這種文化理念的消失,代表著這種文化理念在社會群體意識中由共識到認同,再由認同到固化的形成演化過程的衰亡。因此,文化賴以生存的物質載體和行為形式對于文化建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學科分類與代碼簡表(GBT13745-2009)[S].
[2]宛成剛.插花藝術[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1-11.
[3]王蓮英,秦魁杰.中國古典插花名著名品賞析[M].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1-74.
[4]黎佩霞.中國插花藝術發展的歷程[J].廣東園林,1993(1):24-29.
[5]王蓮英.中國插花藝術發展簡史[J].中國園林,2006,22(11):45-48.
[6]劉薇萍,楊從玉.現代花藝設計中創新造型和藝術理念的培養[J].安徽農業科學,2005,33(12):2318-2320.
[7]江志清.浙江插花藝術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園藝文摘,2009(8):177-180.
[8]中華婦女文藝社策劃.中國古典插花藝術(第二版)[M].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印行,中華民國七十六年.
[9]杜軍華,吳紅梅.信息時代下的新型教育形式—彌散教育[J].青??萍?,2000(3):47-49.
[10]黎佩霞.插花藝術與花藝設計[J].廣東園林,201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