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琳
摘 要:流傳于川南古藺縣一帶的“古藺花燈”是一種民間傳統歌舞藝術,至今還保留了一套較為完整的儀式表演程序。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蘊涵了區域民族所認同的文化觀念,體現了漢、苗、彝等多民族相互融合的人文意識,也成為民族團結的精神紐帶。本文就花燈的地域文化及特有的儀式表演內容做主要介紹。
關鍵詞:“古藺花燈”;地域文化;儀式表演
1 古藺花燈的地緣歷史
古藺縣地處四川盆地南部邊緣,境內居住有漢、苗、彝等13個民族,是一個多民族融合地區。由于古藺地勢偏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多民族文化融合使得外來文化難以進入,這里的山地農耕文化便孕育了“古藺花燈”這種春節期間走村串戶的民間喜慶活動。特殊的地理環境因素使她呈現獨特的文化藝術,又因多重封閉則卓顯獨特和繁茂。
追溯“古藺花燈”的源頭現已無從考究,但在唱詞中有這樣的口述:“燈從唐朝起,燈從唐朝興,唐朝興起至今,皇母娘娘害眼病,許下三十六盞燈,十二盞上天變成紫微星,十二盞下地化作五谷燈,十二盞留在民間為花燈。”按此推斷,古藺花燈源于唐宋,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這些流傳于民間的唱詞中,雖有提到花燈起始于唐朝,可史書中并未有記載,因此古藺花燈準確的起源時間至今也就難以考證。
2 多民族相融合的地域文化
“古藺花燈”是一種在春節期間開展的節令性民俗歌舞活動,主要以古藺為中心,流傳于川、貴、云三省交界的赤水河中游地區。經古藺、箭竹、大寨等苗族鄉鎮和黔北的地域文化相互交融,具有獨特的漢、苗、彝相互融合的地域文化特點。每年一度的花燈演出活動輻射到古藺周邊黔北的仁懷、赤水、金沙、畢節等地,幾百年來這里居住的彝、苗等民眾也逐漸地對這種歌舞活動進行傳習,特殊地理位置使多民族共同聚居于此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古藺可稱之為花燈的故鄉,花燈在民眾心中的地位尤為重要。花燈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當地特殊的地理環境和地域文化背景,不便的交通和消息的閉塞使得這種走村串戶的花燈演出,成為那個時期人們交流溝通的一種方式,由此這一年一次的花燈活動也就成為當地民眾尤為重要的一項娛樂活動。每年的“花燈”往來凝聚了各民族之間的感情,為和諧社會的構建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經過數百年的世代相傳,花燈表演既有三省的共性,也有自己的個性,由于唱詞淺顯易懂,動作詼諧逗笑,而倍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逐漸形成了舞蹈性、說唱性、趣味性、群眾性等特征,內容以農村愛情題材、祈福和山地農耕文化里積極樂觀的人文精神為主,展示了濃郁的地方農耕文化。
3 固有的儀式表演程序
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便是“古藺花燈”在春節期間開展活動的時間。民間村村寨寨的各路燈棚走村串戶、走街串巷“耍花燈、賀新年”,說唱吉祥、祝福平安,感恩天地,傳唱農村的愛情生活。民間的花燈表演至今仍保留著一套完整的儀式表演程序,表演主要是以一男一女兩人動作組合為主,男性角色稱之為唐二,女性角色稱之為幺妹(因由男子扮演女裝,則民間俗稱“童子扮幺妹”)。另外還有一詼諧的丑角被稱為“打岔老者”,在表演中穿插逗趣,具有“要逗要笑、要拽要鬧、要唱要跳”的表演風格。
每年的正月初二由“燈首”帶領的7至10人組成一個燈棚隊伍,在主家的堂屋或院壩“起燈”。提燈師手舉著圓形、菱形、梯形等各式彩燈,接著進行“參神”“辭神”儀式后,開始走村串戶的唱春燈迎新年,直至延續到正月十五舉行過“罷燈”儀式后,這一年一次的花燈活動才結束。有序的儀式表演程序,每一部分都包含了不同的內容與含義。
在起燈之時花燈隊先派出兩名青年,一人手提紅綢馬燈,一人手持“花燈奉賀”的大紅帖子到主家門前下帖,主人接帖之后便是同意接待準備迎燈,之后花燈的儀式表演才正式開始。
第一,“盤燈”就如同猜燈謎,花燈隊到后,迎燈戶把大門關上盤問根生。花燈隊打招呼念道:“鑼沉沉、鼓沉沉、花燈來到主家門,自從花燈朝賀后,富貴雙全到門庭”,意在請主家開門。接下來主家會在門內出題,燈頭需在門外回答,答對問題便可進門。內容如主家問道:“正月里,正月正,耍燈哥子聽原因,不將那樣來問你,將你花燈問根生,何人起?何人興?何人起世到如今?分得明,解得清,放你進來耍花燈,分不明,解不清,打起鑼鼓慢轉身”。燈頭回:“正月里,正月正,盤燈先生聽原因,唐朝起、唐皇興,唐皇起世到如今,已分明,已解清,放我進來耍花燈”。如此來回你問我答內容富于常識充滿樂趣。
第二,“說春”,主家打開大門后,樂隊和燈籠隊先進入,隨后春官進門說春。內容如:“正月有個春,家家戶戶點紅燈,紅燈點起三五盞,一年四季春盈盈”。從一月一直說到臘月,意在報告春天到來,恭賀主家春風送爽,四季如春。
第三,“跑報”,在說春完畢之后迎請報子進門報喜。內容如報子說:“報子報。”眾人問:“報何事?”報子答:“報道主家當門一匹山,二匹山,出了文官出武官。”如此等等,內容多以恭維奉承之話,也會夾雜一些逗趣之語。
第四,“掃財門”,報子報完迎請唐兒進屋,手持掃帚按金木水火土,掃東西南北中五方。內容多為“魑魅魍魎掃出去,金銀財寶掃進來”之類的吉利唱詞。因唐二是丑角所以也少不了一些滑稽語言和燈籠隊、樂隊相互逗趣使人取樂。
第五,“參神”,唐二掃完五方,迎請幺妹進門,唱一番梳妝打扮的調板,表示梳理完畢參神拜佛。內容如:“參拜神、參拜神、五大洪恩得知聞,揚州女子參拜你,保佑主家得安寧。”等,以參神拜佛的形式為主家祈禱祝福。
第六,“耍燈”,唐二、幺妹參神之后開始唱花燈,正式把耍花燈引上高潮。在場地中間由唐二和幺妹二人載歌載舞、邊唱邊跳,其中也會有打岔老者穿插逗趣。這部分內容唱詞較多、腔板不一,主要以表現山區男女之間純樸愛情。
第七,“辭神”,耍燈結束之后由唐二、幺妹辭離神位告別主家。內容與參神大同小異,多是請求神圣保佑主家的話。最后要唱:“辭主人、別主人,辭別主人要起身,今年春節麻煩你,明年春節又登門”。辭神完畢燈隊離開主家到村外河邊,將所有彩燈焚燒意為“送燈歸天”,這一年一次的花燈活動也到此結束。
古藺花燈表演的整個儀式內容,主要通過春官、報子、唐二、幺妹四個角色載歌載舞的說唱、嬉戲游樂的形式,恭維奉承、祈禱祝福的內容來達到耍花燈的演出效果。主與客的配合,加上樂隊、燈籠隊、演出隊的協調,成為一種眾人參與的藝術表演形式。既有送舊迎新的喜慶之情,又有吉祥如意的祈福之意。
4 結語
為了將古藺花燈藝術很好的傳承發揚,當地政府不但在遺存的花燈隊中加大了傳授和展演等活動的力度,甚至編印知識讀本及創編花燈操,逐漸在古藺的中、小學中推行,以此來為花燈的傳承和發展培養出適合當代社會發展的新型接班人。這種民間純樸的表演藝術,將會在現代社會的發展和沖擊下不斷的改進、創新,迎來自己更大的舞臺。
參考文獻:
[1] 張俊杰.古藺文存(古藺花燈)[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