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摘 要:通過對民居風格的產生與發展的梳理,以及當前全國范圍內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東西方民居風格的留存問題的探索,從中可以看到:傳統民居風格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同時它本身也是發展的。民居風格在滿足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需求的同時,也在為建筑風格百花園增添更多的活力與色彩。
關鍵詞:民居風格;建設設計;留存;探索
0 引言
在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當中,新型農村社區民居建設呈現一片繁榮景象,各種建筑風格如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盡顯風采,有傳統的中式風格,也有傳統的歐式風格,還有近代興起的現代風格。建筑風格的選用,有市場的引導,但更多的是農民自身的主導作用,這也是當今政策要求和法律規定的必然程序。從選用的民居建筑風格比例來看,依次是歐式風格、現代風格、中國傳統民居風格。經歷了千百年發展的中國傳統民居在新的時代消費中處于末尾,受到冷落。由此在設計界和商業市場中有一些觀點認為:中國傳統民居落后了,過時了,沒有多少使用的價值了。這顯然是一種短視的偏見和對建筑風格歷史發展變遷不甚了解的局限所致。
1 建筑風格與民居風格
建筑風格有數千種之多,分古今中外,如西方的古希臘建筑、古羅馬建筑、哥特式風格、巴洛可風格、羅可可風格及近代的包豪斯風格等等;東方的以中國建筑為典型代表,如漢代建筑、唐代建筑、明清建筑、北方風格、南方風格等等,不一而足。每一種風格的形成都經歷了數百年或上千年的漫長歲月,因地域、地貌、氣候、風俗等差異形成各自的特點和形式,這既是風格的形成過程,也是建筑目標的最后確定。在這其中,因使用對象和規模的不同,又分宮廷建筑和民間建筑。宮廷建筑又稱作皇家建筑和政府建筑,主要指為統治階層建造的大型工作、生活和特殊需要的空間環境,如法國的羅浮宮,中國的故宮、天壇等;民間建筑是指平民階層自己建造的工作和生活空間環境,如世界各地大小不一的城鎮鄉村。宮廷建筑富麗堂皇、等級森嚴,無論工藝、材料、建造技術等都是當時的最高水平;民間建筑則濃淡相宜、平等和諧,遵循著以人為本、隨遇而安的生存原則。宮廷建筑由于種種原因,使它在形式和風格上受到種種限制,長期保持著一種風格不變;而民間建筑則因不同地區、不同氣候、不同風情等情況自由變換形式和風格,尤其是民居建筑,可謂是風格各異、氣象萬千。僅我們國家除了東西南北大的差異外,還可以細分出北方四合院風格、晉派風格,江南風格、上海風格,西北風格、陜北風格,江西風格、閩南風格,西南苗族風格、貴州土家風格等等。這些各地的民居風格經歷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洗禮,顯現出她們的光輝和強大的生命力,也成了人類一筆巨大的物資和精神財富。
2 傳統風格與現代風格
從中國的發展狀況來看,民居風格發展的高峰是在明清兩個時期,多樣化的民居風格也是在這個歷史階段形成和完善的。五四運動之后,西學東漸,西方文化被大量引入,在建筑領域也有著很多方面的交融與嫁接。民居風格也受到很多的熏染和影響,尤其是沿海地區的民居風格影響最深,如閩南風格和江浙風格,甚至誕生出新的民居風格,如上海風格。應該說,這次大的文化碰撞意義是積極的,對民居風格的發展也是健康的良性的,它不僅沒有損壞中國原有的民居格局,反而對總的格局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改良元素,為以后的民居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之后,進入了社會主義全面建設階段。在建筑領域進行了重大改革與嘗試,首先是在政府建筑方面,完成了北京十大公共建筑:人民大會堂、革命歷史博物館、北京火車站、中國美術館等。在建筑風格上強調了民族化的特色,并借用了西方建筑中的許多元素和手法,結合是成功的,并給后期的更大規模的建設提供了典范。在民居建設方面也作出了大膽的嘗試,在眾多的城市民居建筑中引用了包豪斯風格和東歐風格。
3 民居風格的留存格局
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市場經濟改革進一步開放,將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房產轉變為商品,納入市場軌道,首次拉開了商品房的大規模建設與開發,同時社會主義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與改造也拉開了序幕,掀起了一次空前未有的城鄉安居工程浪潮。雖然它不可能與20世紀50年代完成的政府工程——北京十大建筑相比,但它涉及每個公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建筑風格、建筑質量、建筑價格等問題擺到了人們的面前,讓大家集體考慮和選擇,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民眾大規模地參與建筑方案設計最廣泛的活動。于是各種古今中外的建筑風格被一次次地搬到桌面上,供大家反反復復的比較、選擇。大多數人也是首次面對建筑中的諸多問題,增長了知識也漸漸明白了自己的需求。從近十多年全國各地城鄉實施的樓盤與設計項目來看,建筑風格的選擇有以下幾種格局:第一,城鄉有差異。城市的小區人口相對集中,分大、中、小三個層次,大的有幾萬戶為一個小區,小的也有一千戶左右為一個小區。由于土地緊張,建筑的容積率比較大,因此建筑空間多為豎向發展,幾乎都為高層,建筑的風格大部分為歐式風格和現代風格;鄉鎮的小區由于人口比較分散,有一千戶左右為小區就算是比較大的小區了,樓層上的設計也比較低矮,在建筑風格上選用散民居風格的較多。第二,傳統民居風格的影響力。流行幾百年的徽派民居風格幾乎占據了大半個中國,影響面廣大;另外,氣候和地域的因素使得北方四合院風格和晉派風格在華北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力。第三,西方民居風格的影響。沿海和發達地區的新型農村社區有眾多的群體選擇歐式風格,這中間有中歐的、北歐的,也有西歐的,或現代新型風格的,顯現出一片開放的生活心態。第四,同一個地區多種風格并存。有的同處一個鄉鎮,會有不同的民居風格共存的現象。這和區域的環境影響有著很大關系,同時也是對一統風格的突破。
4 結語
通過對民居風格的產生與發展的梳理以及在當前全國范圍內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東西方民居風格的留存問題的探索,我們欣喜地看到:明清以后全中國的大規模的城鄉民居建設是空前的,也是罕見的,成績也是巨大的。這是一個新的建筑時代,它不僅僅是建筑風格的共生與繁榮,更多的是一種新的建筑價值觀和審美觀的集中融合。傳統民居風格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同時它本身也是發展的。民居風格在滿足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需求的同時,也在為建筑風格百花園增添更多的活力與色彩。
參考文獻:
[1]段煉.當前農村社區建設存在的問題[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
[2]吳桂英.探索農村社區建設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J].中國民政,2008.
[3]王云才,劉賓誼.論中國鄉村景觀及鄉村景觀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