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存 陳興 王曉琳
摘 要:作為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產學研合作形式,工科院校與企業共建研究生工作站是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渠道,也是企業提高創新和應用能力的重要載體。本文根據工業院校與企業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的發展現狀,探討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的組織架構、運行機制等,并基于研究生工作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
關鍵詞:工科院校;企業;研究生工作站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產業結構要相應調整和轉型升級,對高水平工科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劇增。然而,近年來隨著研究生規模的不斷擴招,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著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等問題。通過工科院校與企業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可以提升企業的人才隊伍建設,也是作為研究生培養單位的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
1 工科院校研究生培養現狀
隨著研究生擴招及學制縮短,如何培養創新與復合型的高層次人才,日益成為教育界關注的重點。目前國內工科院校研究生培養仍未完全擺脫以課題為主的傳統教育模式,實踐環節在研究生教學中相對薄弱,影響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1.1 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
相對于學科發展和社會需求而言,工科院校的研究生課程設置相對滯后;課程內容側重理論研究與數值模擬,在實踐操作方面較為欠缺,缺乏對研究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在工程素質培養能力方面有待改進。
1.2 專業基礎與創新意識相對薄弱
隨著日益嚴峻的就業壓力,很多本科生花費較大精力復習考研,只為拿到碩士文憑。此外,研究生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混文憑的學習態度等都造成了研究生的專業基礎相對薄弱,學習積極性相對缺乏,創新能力有待提升。
1.3 實踐教學環境有待建設
相對于本科教育而言,工科院校研究生教育更需要前沿性、專業性的實驗平臺建設。然而目前工科研究生教育的實習、實驗課程相對較少,實驗設備和經費較為欠缺,學生多進行虛擬研究,從而影響了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2 工科院校與企業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的重要性
工科院校與企業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對于提高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增強高校的生產與社會服務能力具有重要意義。企業研究生工作站不僅是工科院校培養人才的需求,也是企業提高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2.1 合作企業受益
研究生工作站使得企業根據自身需求,方便快捷地積累創新資源,促進產學研的有效展開,解決創新和技術難題,培養技術骨干,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力。
2.2 進站研究生受益
通過在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的科研和生產實踐鍛煉,進站研究生感受了企業的職業環境,深切了解企業的現實狀況,提高了獲得科研資助與培養經費的渠道,增強了自身的創新和就業能力。
2.3 研究生培養單位受益
進站研究生實行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培養模式,形成了高校與企業合作培養人才的新載體,對于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與實踐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途徑。
3 工科院校與企業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的人才培養模式
3.1 工科院校與企業共建雙導師制度
目前工科院校與企業共建研究生工作站采取雙導師制度。進站研究生在校內有導師,同時在企業有高級別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作為校外導師。校內外導師聯合工作,使進站研究生能順利完成校內學習,同時又在企業進行實踐訓練。
3.2 企業管理與工科院校督導的結合
企業負責研究工作站的日常運行,高校也設立專門的督導組,定期到企業走訪,及時掌握進站研究生的行為表現、課題進展、日常需求等。如果遇到問題和困難,及時反映、協調解決,從而保障研究生工作站的順利運行。
3.3 課題研究與企業需求相結合
根據企業的研發需求和研究生的專業方向,進行課題研究,這樣既融入企業項目,又把專業學習結合起來。課題研究成果可轉化為企業生產力,還能應用于學術領域,從而將企業需求與研究生培養有機結合。
4 我國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的實踐
作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提高企業競爭力的舉措,江蘇、北京、甘肅、海南、遼寧等地相繼成立了形式多樣的企業研究生工作站。2008年江蘇省教育廳出臺《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管理辦法》,全面開展企業研究所工作站建設,形成了較完備的校企合作機制。甘肅省先后建立了16家研究生培養基地,海南省、遼寧省也建立了類似基地。就研究生工作站的發展規模來說,以江蘇省最多,建有2000多個工作站,超過其他省市的總和。以南通大學為例,已與13家國內規模企業合作,進站研究生約30余人,先后參與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江蘇省科技支撐計劃等課題研究,獲得5項江蘇省研究生創新計劃,5件申請發明專利,發表8篇EI檢索,其他專業學術論文20余篇,成功將研究生培養和企業發展相結合,為其他地區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的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5 工科院校與企業共建研究生工作站的對策建議
工科院校與企業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取得了一定成果,不過還仍處于發展中,為了更好地發揮綜合效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
5.1 構建完備的合作共贏機制
在企業研究生工作站運行之初,建立完備的校企合作協議和行為約束機制,有效避免因知識產權、核心技術泄露等問題造成糾紛。明確成果使用和歸屬問題,使得科研成果順利轉化為生產力,確保合作長久開展。
5.2 完善研究生工作站的日常管理
工科院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研究生工作站的日常管理,從經費投入、項目管理、監督運作以及考核機制等方面抓好落實。在管理過程中,既要強化研究生工作站的教育職能,也要激發管理人員和研究生的責任意識,促進研究生工作站順利運轉。
5.3 建立考核及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傳統的研究生考核評價,是以學術論文發表、學科課程成績以及學位論文作為標準。對于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的研究生而言,考評應側重創新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考核評價體系上,應考慮進站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并可以參考企業對科研人才的評價標準。
參考文獻:
[1]魏江.產業集群——創新系統與技術學習[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LEONARD B D . Wellsprings of Knowledge[M] . 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