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燕
摘 要:民間手工藝蘊藏著太多大眾智慧和創造力,作為設計人員如何正確地認識民間手工藝中的精髓,并不斷從中吸取養分,做出優良的設計,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民間手工藝;設計
許多學者和相關人員都在研究民間手工藝,各自站在不同的視角,對之做不同的解讀。作為設計人員,該從什么樣的角度看待民間手工藝值得深思,路子對了,就會對傳承和發展民間手工藝起到正面的作用,路子偏了,則會適得其反。
有一個非常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們在面對民間手工藝時,聚焦點應該在哪里?是那些手工藝具體的材料、技術、操作過程嗎?是那些已經生產出來制作出來的手工藝品嗎?還是那些有著手工藝技術的人群?或者其他。當思考的焦點落到這幾個問題上的時候,回答可能就不盡相同了,顯然,不同的回答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筆者認為,具體的手工藝技術、直接的手工藝產品、參與的手工藝者自然都應該是我們傳承和保護的對象。但更為重要的是,記錄這些技術過程,保存這些日常粗器,扶助這些手工藝者,目的絕不僅僅是在“物質”層面,而應該是在“非物質”層面。這個“非物質”的層面,筆者認為正是人們原發性的創造力,這些創造沒有功利性,是為了解決一個具體的現實問題而自然發生的,這些創造沒有矯揉造作和粉飾,完全是為了實用(如背篼)或是純粹的自我欣賞(如羌繡)。這種創造力正是民間手工藝中最為值得我們傳承和保護的東西,是類似于火種的東西。
有人曾認為,民間藝術帶有原發性,面廣量大,一直是其他藝術攝取滋養的基地,因此帶有“母型”藝術特征,而這種“原發性”“面廣量大”的“基地”的作用和“母型”的地位,也正是民間手工藝所擁有的最寶貴的特征。
張道一先生在《中國民藝學發想》一文中提到,日本的秋岡芳夫教授對日本的手工工具及技術的觀點很值得借鑒,“他說這些工具及其技術在日本掌握的人已經不多了,快要失傳了。但是它標志著一個民族的智慧,體現著工業設計的原理,從中能得到多方面的啟發。”張道一先生認為秋岡芳夫教授把這些東西“當作傳統的工業設計來對待,在這一點上,很值得我們借鑒”。
這些樸素的設計工業設計理念和裝飾設計理念,正是我們在考察民間手工藝品時最為驚喜的發現,如前文對一些日用品的工作原理的分析,就能夠給我們很好的啟發。美國有一種防嚴寒的人造毛皮手套,在主要的手指上裝了可開啟的“窗口”,即使是操作相機,也無需將手套脫下,據說是取法于土著民族獵人的創造,我國鄂倫春族也有這種手套。
在羌寨田野考察中,我們看到許多充滿當地村寨居民巧思的日常用品,充分展示了民族的智慧,體現了最為質樸的設計原理,可以給我們多方面的啟發,并且也應該在設計應用中得到借鑒。
例如,當地人使用的尖底背篼,材料選用了當地隨處可取的竹子,破成兩半之后即可使用,方便又結實,編織的工藝也并不復雜,幾乎家家戶戶都能掌握和自制,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工具。巧妙的是,這些背篼在編制的過程中,根據經驗作出了相應的量度標記,而這些標記同時又起到了骨架的作用,人們背著這種背篼去盛裝土豆等農作物的時候,就可以根據裝的多少大致判斷出農作物的重量。另外,這種背篼也根據當地的地形地貌,設計了尖底的造型,因為山地特征,到處崎嶇不平,如果是傳統的平底背篼,往往在休息的時候不方便放置,這種尖底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只要小小的一個支點就可以讓負重的農戶得到休息,并且也方便起身繼續前行。
再如,當地非常常見的獨木梯,以一根木頭為原料,在上面按照合理的距離砍出梯級,就成了最為方便好用的木梯。這種木梯非常輕便,方便移動,同時又小巧,可以放置在各種需要的地方,哪怕是較窄的空間也完全可以很好地運用,比起其他地方的大木梯來說,這樣的設計可以說是因地制宜,更符合需求,雖然這樣的木梯看起來粗糙不起眼,卻可以稱得是上最好的設計。
因此,筆者進一步提出應該鼓勵專業的設計人員對其工藝原理、裝飾原理、人機工程學等進行分析研究,并據此進行工業產品設計和其他類型的設計。這一部分雖然看起來已經脫離民間手工藝本身,參與的對象也從當地村民變成了設計院校的師生,專業的設計團隊設計出來的物件對于村民來說或許不適用,但這種類型的傳承卻是對民間手工藝作為“火種”的最好釋意,傳承的是大眾的智慧。
但是,目前設計人員對民間手工藝的研究和應用卻鮮有這樣的認知,換句話說,大家更多的視線仍停留在民間手工藝品的形上面,而沒有領會這些有著深刻智慧的“神”。所以,特別是在一些所謂的特色旅游產品的設計上,更容易出現一些生搬硬套的粘貼,圖案的局部裁切、器物的放大縮小,似乎這些就是民間手工藝的特色了。但這樣的理解實屬大錯特錯,對民間手工藝的誤解也會越來越深,這就有點類似以前的所謂“洋裝貨”。雖然有很多學者大聲疾呼“發展旅游,不要損失民藝”,但是在商業利益面前,這樣的呼聲也不免被淹沒。
如今,設計人員肩負著巨大使命,如何從強大的“原發性”的民間創造力中吸取養分,做出好的設計,是現在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在研發設計過程中保持正確的認知和思路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諸葛鎧.裂變中的傳承[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2]張道一.設計在謀[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7.
[3]周旭.首屆中國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災后重建研討會綜述[J].四川戲劇,2011.
[4]余同元.中國傳統工匠現代轉型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