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炯熠
摘 要:電影作為第七藝術,自19世紀末誕生之日起,即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電影“來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論調時至今日依舊被大眾談起。一方面電影藝術依托于生活,具有紀實性的實踐價值,另一方面則具有生活美等美學價值。其意義指電影中要盡可能地忠于生活,源于生活。以現實為參照,以美學價值為指導去再現生活。給受眾以美的感知。本文就電影藝術中能體現美的幾個方面展開論述,試圖發掘出電影中能夠展現美的方面以及電影中美的價值。
關鍵詞:電影藝術;生活;美學
1 電影藝術中的敘事之美
敘事于影視來說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而尤其對于紀錄片來說,更是首當其沖。紀錄片是記錄真人、真事、真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在拍攝或者后期過程中有選擇地進行藝術的加工,以展現真實為本質,并用真實來引發人們思考。紀錄片的內核是以真實記錄為準則,這也是電影藝術誕生的起點。早在電影誕生之初的1895年,盧米埃爾實驗性地拍攝的《工廠的大門》《火車進站》等影片,都屬于紀錄片。因此,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就與生活聯系密切。
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該片在選材的時候視角獨特、精致,態度低調務實,在浮躁的社會背景之下,在潛意識里暗合了時代節拍的紀錄片,以其精美的制作以及引起無數人共鳴和思考的主題折服了無數的觀眾。《舌尖上的中國》以我們平時所食用的食材為主,在第一季的時候主要表現食物制作的方式方法。縱觀當今紀錄片的題材,大多以宏大為主,并且結構相當繁瑣。但是《舌尖上的中國》在時代的背景下,找到了新的出路和視點。例如,同樣的面食在南北之間有不同的食用方式,或者是南北地區對于事物口味的區別,讓觀眾看到了從食物里呈現的南北區別。《舌尖上的中國2》在醞釀了9月之久之后,又重新回到了觀眾的視野里。《舌尖2》在播出之后曾經受到過美國部分媒體的質疑,已經從記錄食物食材偏向了食物的制作者。從《舌尖2》的前3集里,觀眾能看到的不僅僅是農民的勞作過程,更多的是食物的制作過程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的創新和傳承,還有在食物背后所蘊含的生活的艱辛,“吃”這個主題在《舌尖上的中國》里變得美好而又有韻味。我們就是在食物的變化里,領略了四季的輪轉和時光的流逝。
2 電影藝術中的造型之美
影視中的造型藝術在影視藝術創作中起著刻畫人物性格形象、營造空間質感、展示時代背景、體現作品創作理念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生活化的造型樣式對于電影的紀實美學有著很強的借鑒作用。畢竟造型除了具有本身的震撼力以外,就在于要體現出它的真實和有來源性。這都離不開創作者對生活的觀察與體驗。
在拍攝具體的影視作品的時候,不同時代的布景體現當時的建筑風格、人文特色等等。例如,著名的橫店影視城中的王宮景區,那是1997年為導演陳凱歌拍攝的歷史巨制《荊軻刺秦王》而建,此后成為了眾多古裝電影以及電視劇的主要取景地。場景恢宏而壯觀,復原了大秦王朝咸陽宮巍峨壯觀的宮墻景象。在800畝地的宮殿群里,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在復原了宮殿原有的壯觀景象以外,也凸顯出在戰亂年代,大秦王朝氣吞山河,統一天下的恢宏氣勢。在現代社會,我們依舊有幸可以目睹秦國的偉大歷史,重現歷史的壯麗河山。讓我們回味造型給予電影的作用。
不僅僅是在建筑的造型上,不僅僅在中國的影視作品中。在好萊塢的商業電影,乃至動畫電影中,也對于人物的造型有著十分考究的運用與思考。今年上半年熱映的迪斯尼動畫電影《瘋狂動物城》就是一個極為鮮明的例子,在動物城中,住著一群具有特色的各類動物,這是一個大家庭,在這部電影中,各種各樣不同的動物的身高、體型、服飾等都有過精心的設計,我們可以看到電影中動物大小的體型比例與自然界中幾乎一樣,在動物城中從事不同行業的動物的服飾也有經過精心的設計,對于細節處的處理一向是迪斯尼的強項,在動物毛發的處理中,更是精確到了每種動物有大約多少根毛發,所以這部電影在視覺上,如兔子、狐貍等角色都會給人以毛茸茸的感覺,十分寫實生動。這樣一部宏大的好萊塢商業動畫電影作品,依舊來源于眾多大自然中動物的客觀事實,那些擬人化的夸張的動作表情依舊來源于生活中對于人的取材。任何的造型元素都是以生活,以現實,以歷史為根基的,只有這樣的造型才顯得飽滿,真實。也只有這樣的造型,才能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影視在制作以及傳播給受眾的同時,也是在傳播一種價值觀、一種文化、一種生活。同時,獨具特色的造型藝術展現了生活為其帶來的關于美的傳承。
3 電影藝術中的音樂之美
音樂在默片時代只是作為伴奏的形式出現在電影中,其音樂并不在很大程度上參與影片的進程和發展。但在現在的有聲時代,音樂不再是聲音的唯一來源。音樂與畫面、情節等因素相互配合共同組成整部電影的聲音造型元素。紀實性強的影視作品,主觀創作的音樂或歌曲就越少,但在迪士尼、夢工廠、吉卜力等動畫一類的卡通片中音樂的位置則十分重要。音樂除了寫實,建立在真實美感基礎上的音樂創作也要起到烘托和渲染氣氛、深化主題等作用,而音樂的跌宕起伏、情緒情懷符合這個影片的主題、符合主人公事件進展的時候,才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音樂的傳達很容易把人拉回到當時的時代與背景中去,回憶、氛圍所渲染出的意境之美于電影自身的價值與意義也十分巨大。在動畫電影中,宮崎駿的作品十分注重對于音樂渲染環境,渲染人物經歷的進程。在今年暑期檔的電影《大魚海棠》中更是將音樂的作用發揮到了一個具有渲染力如身臨其境的境界。
4 結語
電影藝術與生活是兩個不可分割的個體,電影總是在講述生活,但和生活不同的是,具有更多的藝術感存在。電影對于生活再創造的意義不僅僅在于美學價值的升華,更在于對于生活更多美學形態的挖掘與探索,電影來源于生活,但卻高于生活。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在電影藝術發展的道路上,繼續著眼于對于現實的發掘,尊重生活,尊重史實,在這些基礎上的電影藝術更具有無限的潛力和源源不斷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梁國偉,李松林.影視聲音技術數字化的美學意義[J].當代電影,2004(01):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