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天池
摘 要:幾次紅色經典改編熱潮雖然都有著不同的歷史、社會背景,但大多數是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下體現出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特色。當下的“紅色經典”影視改編熱現象中存在不少問題,有必要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來改變這一現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紅色經典;影視作品;改編
在中國“紅色”代表了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政權是“紅色政權”。當文學藝術作品與“紅色”相結合,盡可能地遠離其本身所帶有的政治意義,同時更加突出藝術的意義,這樣的文學藝術作品被稱為“紅色經典”。早期主要是將紅色經典小說電影化,以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而90年代后期至今,除了原本的紅色經典小說電影化,還多了紅色經典小說電視劇化。
1 紅色經典改編熱潮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三化”
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被普遍認為是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根本途徑,也是繁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基本方式。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中國文藝相結合,所產生的就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中國化形式,而紅色經典的改編熱潮便是這一形式的典型代表。毛澤東同志在《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中曾提出,中國應有自己民族的東西,但閉關鎖國應該予以批判,應該接受外國文化的長處,改進本國文化的短處,將國內和國外的文化予以結合,不能生搬硬套,應改進發揚后成為自己的東西,在本國文化的基礎上,積極吸取國外的優秀文化,再內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藝理論形式。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應從各國的實際出發,與各國的文藝實際相結合,滿足國內的精神文化需求。所以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就是在推進中國文藝理論的基礎上與世界文化有機結合,承認歷史,重視規律,用科學的方法總結中國文藝理論,推進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世界范圍的影響。
同時,為了使紅色經典影視劇更好地被大眾所接受和理解,必須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通俗化和具象化。想要樹立良好的審美觀和科學的文藝批評,就必須使受眾了解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內涵。在改編方面,也應該積極創作優秀的文藝作品,站在理論的高度對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進行創新,這也是理論作用于實踐的重要方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大眾化的同時,必然伴隨著中國化和時代化,它們是相互協調與互相促進的,也是推進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的必經之路,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初期現狀,最根本的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的大眾化發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理念以毛澤東同志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標志,其基本核心是文藝大眾化理念,這個理念的提出給社會主義的文藝實踐活動提供了指導方向。文藝理論的大眾化,就是要將少數人掌握的文藝理論概念以及深奧的文本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大眾文化形式,易于廣大受眾所理解,并自覺地轉化為內在的審美意識。例如,根據紅色經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品經過改編,通過通俗的影視劇形式,轉化為帶有鮮明特色和時代特征的文藝作品。這樣淺顯易懂的大眾化的理論,可以從不同角度解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現實意義和價值,并成為一個時代的精神寄托。鄧小平曾提出,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這些都是新時代所特有的大眾文藝觀。胡錦濤還曾說過,對于一切受人民歡迎的,對人民具有深刻影響的藝術作品,都需要反映人民的精神世界,同時也要引導人民的精神生活。這些藝術上的偉大,都是在人民的偉大中獲得的。紅色經典影視劇在堅持大眾文化的方向下呈現出新的文化潮流,在影視劇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而備受關注。所以,關于紅色經典影視劇的改編還是要依據我國的特殊國情,運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觀點,最大程度的發揮大眾文化的價值,開拓影視劇市場,提升大眾文化的精神內涵與審美功能。
2 當下紅色經典的改編熱現象
90年代后期至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經濟體制轉變之初產生了一些混亂,包括文藝各部門也在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旗號下,盲目追逐商品化潮流。為了扭轉這一狀況,黨和政府通過各種方式提倡精神文明建設,文學界也開始了精神文明的討論,重建人文精神。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指導下,作為民族精神文化傳統的重要構成部分的現代革命精神,又開始受到重視,被看做人文精神建設的重要資源。有學者說,在國家重建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的時候,會從國家的建設時期的文化背景中尋找資源,發掘有價值的因素,幫助國家進行轉化。所以,有些代表現代革命力量的作品又開始進入大眾視野,紅色經典作品的改編在受到較長時間的懷疑、冷落之后逐漸復興。雖然在新一輪的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熱中,作家對于革命歷史的書寫和英雄人物的歌頌已經不同以往,但卻不同程度地還原了革命歷史所固有的復雜性,強化了英雄人物的個性色彩,因而也引起了影視劇改編者的興趣。就官方層面來說,紅色經典的改編劇的流行既弘揚了“正能量”,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在實踐運用中的典范,有助于國家的文化建設,因而“紅色經典”的改編劇受到了官方的贊譽。
3 紅色經典影視改編熱潮中存在的問題與反思
雖然紅色經典影視的改編備受推崇,但不少改編者并未把握好紅色經典本身的特點,把紅色經典影視劇的改編等同于其他影視劇,造成很多影視劇的改編缺乏針對性。
藝術形式方面,有一些改編者在對紅色經典影視劇進行改編的時候,沒有考慮電視新媒體和現實環境等因素,使改編顯得偏頗。電視媒介和印刷媒介是兩種不同的藝術載體,改編的過程就是將以往用印刷媒體來呈現的藝術內容,通過影像媒介這種形式來再現,這個過程是有規律的。因為兩種媒體所遵循的規律不一致,所以難免出現一些偏差。例如,《林海雪原》中對人物活動的環境的展現就與原著有很大區別,缺少了原著中的兇險神秘的氣氛,也影響了人物形象的塑造,這種情況的出現是由于電視媒介的屏幕特點造成了制約。劇情設計方面,對于紅色經典的劇情設計上,研究者沒有考慮到電視媒介的性質,出現了一些失實的觀點。比如電視劇是以“集”為單位展開的,每一集為了劇情發展,都要設計引人入勝的戲劇沖突,形成小矛盾,然后展現解決過程。而這樣的改編形式受到了忠實原著的觀眾的排斥和質疑,這種抨擊有時候是面片的,也不符合影視劇創作的規律。改編內容方面,紅色經典的影視劇改編一直存在著忠實原著與研究范圍過窄的問題,一方面要忠實原著,另一方面要擴充影視劇的內容。當前的影視劇研究往往只從改編方面展開,強調忠實原著,這種單一的方式嚴重影響了紅色經典影視劇的發展。所以,我們應當把紅色經典影視劇的改編當作原創的影視劇對待,將其獨立的作為一個研究對象。
市場經濟的發展帶動了紅色經典影視劇的改編,它具有市場和文化的多種因素,是文學藝術創作的必然結果。在改編的過程中,改編者應充分理解經典的意義,傳承民族精神,在歷史發展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來思考與創作,避免低俗、褻瀆民族精神的作品產生,創作出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的具有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特色的影視作品。
參考文獻:
[1]杜山.“紅色經典”電視劇改編的美學與人文精神思考[J].東南傳播,2007.
[2]杰姆遜.后現代主義與文藝理論[M]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