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宇 郭耕延 彭騫樂 翟亞文
摘 要:黃陵面花,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流傳在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的一種民間傳統風俗禮饃。本文挖掘并弘揚這一傳統文化所承載的價值意蘊,分別從鮮明的藝術特色、豐富的歷史內涵、獨特的民俗價值等方面進行詳細的闡述,弘揚中國觀點和中國態度,以非遺“面花”講好“中國故事”。
關鍵詞:黃陵面花;非遺;中國故事;文化意蘊
1 黃陵面花時代背景
中共十八大以來,在習總書記提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理念和倡議“美麗中國”執政理念、“一帶一路”和“走出去”偉大戰略的新背景下,筆者立足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陜西黃陵面花為載體,深度挖掘其文化意蘊,講述好“中國故事”。
本文采用“以小見大”的研究思路,本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意蘊深度研究挖掘的宗旨,以黃陵面花為典型個例,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出中國夢的世界價值。一方面,挖掘黃陵面花的文化意蘊,使傳統文化符號所承載的文化價值得以彰顯,增強國人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促進黃陵面花順應時代潮流,銳意創新,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同現代經濟發展相協調。傳承并弘揚黃陵面花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進而更好地打造絲綢之路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品牌,使其充分發揮應有的社會、經濟價值。
2 黃陵面花文化意蘊
作為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陵寢所在地的陜西省延安市黃陵縣,擁有著悠久深厚的祭祀文化,孕育著璀璨光輝的禮儀文明。而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黃陵面花,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豐富的歷史內涵、獨特的民俗價值。黃陵面花,以其深厚的文化意蘊,具備著講好“中國故事”的典型示范意義。
2.1 鮮明的藝術特色
制作黃陵面花的過程中,匠人們盡量保持了材質色澤、紋飾、肌理等的自然美,注重搭配色彩和造型,使其生動形象。面花美的視覺感受主要源于對自然材料、工藝的追求,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美好的心理和視覺享受。因而,面花不再僅僅局限于手工藝術,而是升華為一種藝術精神。它是一種獨特的本元文化,帶有強烈的民族精神文化氣質,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
每一位面花藝人都有自己獨到的技藝,剪刀、鑷子、梳子、湯匙、盒蓋、小刀等是重要的工具。在他們的巧手下,捏好的面團被恰到好處地拍、拉、盤、揪、剪、切、扎,最終制作完成了一個個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萬物生靈。
用于祭祀的黃陵面花,形象以花鳥魚蟲、飛禽走獸為主,色彩豐富而鮮明。其采用我國傳統的五行觀念,運用赤、青、黃、白、黑互補的同時,形成鮮明的對比,和諧而豐富,艷麗而凝重。
面花造型夸張、做工細致,作品如“二龍戲珠”“鳳凰戲牡丹”“龍鳳呈祥”“百鳥朝鳳”“麒麟送子”“雄獅猛虎”“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等,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神話故事和圖騰崇拜寓意,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與意蘊。作為凝聚著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智慧與心血的結晶,黃陵面花是名副其實的頗具審美、欣賞價值的民間工藝品。
2.2 豐富的歷史內涵
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漢代,就已有面花的記載。南宋名儒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中即載:“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靨兒?!蹦菚r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謂之為“果食”。宋代呂原明在《歲時雜記》中寫道:“但至七夕,有為人物之形者,以相餉遣”。至明代,由于商品經濟的發達,一些面塑藝人出現在城市的角落里。此時面塑欣賞性顯著增強,且有獨立的經濟價值,并逐漸脫離食用性,演變成純粹的藝術品,也正式奠定其獨特的歷史地位。
面花流傳于黃陵,已有千年歷史。作為一種莊重嚴肅的禮儀祭品,其蘊含著求吉納福的祝愿?!岸垜蛑椤北闶怯缮裨拏髡f演化而來。從前有兩條造福百姓的青龍在天池的深潭里修煉。一日,仙女們在天池沐浴,一個渾身長毛的怪物猛撲過來,把她們嚇得高聲求救。兩條青龍聽到叫喊聲立即奔向天池,英勇奮戰,將怪物打得四處逃竄。王母聞后善心大發,送給青龍們一顆金珠,助它們早日修成正果。二龍互相推讓金珠,感動了玉皇大帝。他對兩條青龍高尚的品德大加贊賞,便又贈金珠一枚。
黃陵面花是民間文化之林的一株奇葩,它源于對黃帝的祭祀,又深深融入黃陵人的生產生活之中。作為民俗文化符號,其不僅是一種原汁原味的鄉間藝術,更是人們虔誠信仰和喜慶心情的體現。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在繼承傳統民間面花藝術的基礎上,順應時代潮流,創造出的面花更注重傳神、色彩考究,內涵也不斷豐富。
2.3 獨特的民俗價值
在黃陵地區,從一個人出生到進入墳墓人們都會有送面花的習俗。作為禮尚往來的“民間雕塑”,黃陵面花滲透到黃陵民俗生活中,體現出中國禮儀之邦的文化氣度,這對于我們建設“美麗中國”和講好“中國故事”具有獨特的價值貢獻。
黃陵面花題材豐富多彩,因其內涵而各不一樣。例如,春節前后,捏制動植物面塑,表示年年有余;寒食節祭祀,晚輩吃掉面塑“蛇頭”,表明“滅毒頭、免災禍”;嬰兒過月,捏制十二生肖,以“囫圇”祝福孩子能夠健康成長。面塑藝人還根據歷史故事創造出“嫦娥奔月”“天女散花”“大鬧天宮”“霸王別姬”等作品,正如老藝人所說:“天上飛的,地下跑的,什么都能做。”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高要求,以及部分水果鮮花的不逢時節,面塑作為替代品應運而生。經過歲月的演變,在世世代代面塑藝人的傳承下,面花與黃陵人的生產生活、婚喪嫁娶等活動緊密結合,增強了面花的普遍性和平民化的特征。
民間工藝品面花還是孩童的玩具,具備社會教育功能。在宋代,作為玩具的面花已發展得相當完善。通常,為啟迪孩子的智慧,人們以孫悟空、豬八戒、白娘子、水滸英雄等面塑形象給孩子們講故事,于潛移默化中打開孩子的想象之門。
黃陵面花是獨具特色的“母親的藝術”,其通過女人的手,將這一傳統飲食文化以面和水的形式,融飲食、藝術與民俗文化于一體,從而把美好的寓意傳達給親朋好友。
3 黃陵面花的未來展望
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單中,各式各樣的面花名列其中,除黃陵面花外,較為出名的還有沈丘縣的顧家花饃以及河北省的黃驊面花。從歷史上看,黃陵面花與黃帝祭典融為一體,歷史悠久,地位尊崇。從制作上看,黃陵面花便于長期保存,富有文化意蘊,圖案、工藝都比其他面花精細許多。但就推廣而言,沈丘面花已進行批量制作,銷入市場,口碑良好,被稱作“漢族民間藝術品”。
反觀黃陵面花,它在千年以來擔任的任務始終是為清明祭祖、婚喪嫁娶等活動提供禮品,暫時未能發展成為一種成規模售賣的商品。其幾乎全部由女人捏制而成,卻并未被普遍當作一種賺錢謀生的手段,對推廣不夠重視是阻礙黃陵面花發展的最大障礙。
如何讓民間文化與時俱進,適應大眾的審美要求,并更好地傳達“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這是時下黃陵面花乃至中國絲綢之路飲食文化等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面臨的困境與問題。因此,必須對黃陵面花的文化價值意蘊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并以市場為切入點做好包裝與宣傳,注重消費者的情感體驗與價值追求,突破批量工業化生產與保障面花質量之間的難題。只有讓以黃陵面花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現了其應有的當代價值,才能更好地為建設“美麗中國”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王非.黃陵面花——捏出農家幸福生活[J].西部大開發,2012(4).
[2]楊晰.黃陵面花——民間藝術之花[J].文化月刊,2014(14).
[3]劉思瑩,韓濱陽,李婉.陜西花饃的藝術價值研究[J].中國包裝工業,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