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榮華 鄧為彪
摘 要:本文試圖引導觀眾從時間和空間維度上從獨特的角度欣賞雕塑,并進一步理解雕塑中三維立體與二維平面的時空轉譯關系。雕塑是人類思想和精神的一種重要的物質載體,它的感官識別性在空間維度上有一定的符號特征。觀者欣賞三維立體雕塑時,眼中所看到的是特定時空點所呈現出的二維平面圖像,隨著視點的不斷移換和時間的延續,二維平面圖像可以定格獨立于三維立體雕塑,并可以重構為三維立體雕塑光影。在三維與二維間不斷而持續的分解和重構中,觀者的視覺圖像在時空上進行連續轉譯,則可以欣賞到完整的三維立體雕塑。
關鍵詞:雕塑;二維平面;三維立體;時空;轉譯
雕塑與繪畫一樣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人類思想和精神的重要載體,也是現代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文化產品。雕塑與繪畫得區別在于呈現的方式不同,也就是雕塑作品的物理形態的物自身區別于繪畫作品的物自身。繪畫是將視覺意象即鄭板橋的“胸中之竹”,形諸二維平面的圖像。“而雕塑是‘雕和‘塑的總稱,‘雕是鏤空、鏤刻、剜刮、切削,是減的技藝,而‘塑是堆塑、填補、鑲嵌、拼接,是加的技藝”。所以,雕塑是將視覺意象或雕或塑入物之中,并使物具有三維特征的立體形象。因此,三維立體之物造型與二維平面的視覺圖像在時空上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它們在時空上是否具有互相轉譯的可能性呢?
一般來說,未經雕塑訓練的眼睛在觀察事物時,對空間觀念的感知不足是顯而易見的,明顯側重于平面化。即使看到一個立體的物件,如擺放在桌子上的一個玻璃杯子,眼睛所看到的是具有光影和色彩以及材質感的二維平面視覺圖像。如果將這一物象的場景同時進行現場拍攝,在視覺上,眼睛所觀看到的真實物件與觀看照片上的圖像在視覺感知上是一致的。這是由人的本能視覺平面性造成的,即便經過嚴格訓練后,偶爾也會從多角度去觀察對象,不能全方位進行三維立體觀察,所以有時由心到手的表現就無法滿足立體造型的需要。
二維平面圖形是從三維立體的造型中由視覺維度抽象分離而出的。當觀者在欣賞空間雕塑實體的時候,各種各樣的存在物圖式不是一下子直接呈現的,而是在具體某一時空點上欣賞時經過不斷移動,一幅一幅的平面畫面逐漸呈現出來,呈現出具體存在物在某一視點上的特定視圖,這也是二維平面圖像的在時空上呈現方式。
在時間維度上,二維平面圖像是對三維立體雕塑的瞬間定格,三維立體雕塑則由無數個以二維抽象圖形為基本單位的圖像在時間維度經過視覺重構而成。這些各具形態的二維平面圖像并不是雕塑客觀實在物,而是雕塑作品在視覺維度的二維平面圖形。立體的雕塑中本不顯現平面性,但在具體的時間點上通過一個視點,將觀察對象的客觀存在(即雕塑作品)進行視覺上的瞬間定格。此刻時間是凝固的,呈現在眼簾中的是具有光影和色彩以及材料質感的一幅平面圖像,與攝像機中的圖像無異,在平面圖像中有色彩、有光影、有質感以及有空間透視錯覺。立體對象物便產生了平面性的視覺印象,凝固提煉出二維平面圖形,二維平面是對三維雕塑的一種異樣復制。經過這種復制后,空間藝術轉而翻譯成平面藝術,同時賦予其新的意義,隨著時間的繼續,可以定格出無數個形態各異的二維平面圖像。然而,將在各個時間點上定格出來的圖像利用時間軸把它們串聯起來,在觀者的潛意識中將這些二維平面圖像進行視覺上的線性重構,這樣,三維立體造型的雕塑作品就浮現在觀者的意識之中,完成了在時間上的二維向三維的轉譯過程。
在空間維度上,二維平面圖像是對三維立體雕塑的分解,而三維立體雕塑則是對二維平面圖像的空間重構。觀者的眼睛如同攝像機鏡頭繞著三維立體雕塑的周圍,以不同的角度欣賞雕塑,隨著視點在空間中的移換,在觀者眼中產生的形象不斷隨之變化,變化幅度隨著視點移動的空間距離產生相應的增減。在不同的時間點和空間點上,觀者以不同的視點觀察向前后左右或上下偏移絲毫位距,在視覺圖像中均有不同的變化。同時將圖像進行瞬間定格,如電影膠片一般,由眾多密密麻麻的漸變圖形矩陣排列,電影演員在時間上或空間上的極微小變化都記錄在內。細看膠片,每一幅圖像都是以獨立的單幀畫面呈現。觀者的眼睛如同相機快門,稍作視點位移,以極快的速度按下快門,做連續的瞬間定格,記錄下在視點運動軌跡上顯現的畫面。具象雕塑在視覺維度上分解為無數單幀平面視像,以線性、面性以及空間性多角度矩陣排列呈現。這些以矩陣作無限排列的圖像不似電影以線性重組播放那么簡單,在觀者的無意識狀態欣賞過程中,視覺延續和潛意識聯想以新的原則重構成獨立的雕塑實在物。
在現實生活中,觀者往往以某一具體空間位置所觀察到的視覺圖像替代具體雕塑作品,以為這就是那個實在物,其實不然。本文中介紹雕塑作品時,所展現的是替代具體雕塑的經瞬間定格呈現出來的二維平面圖像,從這個角度來說,平面圖像對立體空間雕塑具有一定的指代意義。
雕塑作品具有時間性和空間性,可謂時空意義上的藝術作品。同時,經過剖析,雕塑不僅是三維立體空間上的雕塑,同時也是被二維平面圖像指代的雕塑,既具立體性又具平面性。時間上的瞬間定格和空間上的孤立,都能使雕塑不再具有三維立體的特性,只有且只能是時間上的不斷延續和空間上的任意位移并存且相互作用,才能使雕塑成為真正時空意義上的完整的雕塑作品。然而,本文中被定格出來的二維雕塑圖像雖然不具備空間屬性,但是我們也稱之為雕塑,是因為雕塑圖像來源于雕塑本身,在視覺意義上能指代雕塑作品,具備了雕塑符號信息在傳播學上的意義,圖像指代了物自身,完成了外延轉譯。
參考文獻:
[1]王菊生.造型藝術原理[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1.
[2]葉朗.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瓦爾特·本雅明(德).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4]費爾迪南·德·索緒爾(瑞士).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