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敏
摘 要:英美文學中所蘊含的人文主義價值理念構建了一種行為模式,在個人主義的思維引導下,以文學為載體陳述追求平等、追求自由的思想,以及逐漸形成的人文精神。將英美文學與法國文學對比,就會發現法國文學更多地受到起源、社會等級制度以及各種宣言的限制,而英美文學在創作上更多地表現為不再追尋起源問題以及對社會等級制度的摒棄。本論文對英美文學的優越性進行研究。
關鍵詞:英美文學;法國文學;優越性
0 引言
英美文學具有一定的繼承性,是基于文學傳統將創造靈感激發出來進行文學創作,在構建文學創作形式的同時,還進行文學修飾,將多姿多彩的文化語境塑造出來,文學精神內涵便得以突出。本論文對英美文學的研究,采納了德勒茲和帕爾尼的觀點,從其對英國文學和美國文學的理解,思考英美文學與法國文學相比所存在的優越性。
1 法國文學作品的創作特點
關于法國文學作品的創作,德勒茲提出了逃逸的觀點。文學創作本是自由的,是以文學為載體,將自己的自由思想表達出來。但是,法國作家在文學創作中,雖然在不斷地尋求自由,卻不知道如何才能夠從這個固有的社會模式中逃離。[1]文學作品是基于現實題材而充分地發揮想象力而進行創作的,這使得文學作品富于藝術性;為了對讀者產生吸引力,還要將神秘主義思想融入其中,以塑造出幻覺的場景。然而,這種基于現實的文學創作中,由于過于歷史化,過于關心社會歷史以及社會未來的發展,即便是在文學中突出了人性,但法國文學創作者更多地尋求社會結構屬性,并按照社會結構展開故事情節,使得文學作品的脈絡呈顯性化,而不是塊莖的。
所有的法國文學創作都是建立在某個原理基礎上的,或者是詭計文學,或者是僭越文學,而不是背叛性的文學。法國的文學雖然具有逃逸性,但這種逃逸是讓自己從現實社會逃逸到想象之中,或者形成較為自我化的文學形式,從而創立具有獨立色彩的文學藝術領域。文學創作要講究個性化,是對現實的主觀表達,要求文學形式上要完備。文學創作是藝術的表達,屬于要完成某個目的的實體作品。基于這些原因,法國文學作品中更多的是空想、各種宣言,并強調寫作理論。在法國文學表達上,個人的沖突是最為突出的,似乎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更為欣賞厚顏無恥,所以在故事情節中,更多的是諂媚,甚至達到近乎神經質的程度。[2]對于法國文學的創作,D·H·勞倫斯認為,其中有太多的空想,且達到了不可救藥的程度,那種傾向于理想主義的理智,更多的是對生命的批判,而并不是為了創造生命。德勒茲對法國文學作品的這一創作手法持贊同的態度。
2 英美文學所具備的優越性
英美文學創作者在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將自己的創作與現實相結合,并不是要逃逸到基于現實的想象中。英美文學創作者在文學創作中,是要將現實充分利用起來進行藝術化。他們并不是對社會的過去和未來表示關心,而是更多地表達現實,尋求不合時宜的時間、不定的時間,在這個時間段生成革命,而不是陳述真實的革命。所以,英美文學的創作,就是重新開始。所有的現實社會中真實事件中止,重新塑造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由此而使得故事情節塊莖化,但并不會扎根于現實社會。如果說,與法國文學的逃逸有所不同,英美文學的逃逸是一種背叛,是一種叛逆,而并不是如法國文學那樣更為重視社會結構,并試圖從其內部尋求文學創作的源泉。這就意味著,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并不會闡述過去,也不會明確未來,更不會突出某種固定的社會權利,而是一些既定權力,以此主導世界而形成既定的秩序。與法國文學作品中所存在的私人矛盾有所不同,而是更多地表達預見。[3]這種預見已經超出了我們的能力范圍,且可以作為參照點以對事物進行評價。英美作家創作文學作品,并不是要將完成作品作為終點。對于美國文學創作者而言,文學創作是無終止的,是連續性的而不會受到局限。也就是說,文學創作是開放性的,雖然文學創作存在著目的性,但是,創作活動本身是無休止的,是一種存在。
對于英美文學的評價,德勒茲認為英美文學是經驗性的,這種經驗源自于英國的經驗主義而賦予了英美文學以哲學性。休謨認為,英美文學更多的是需要將文學中所塑造的各種關系放在語境中才能夠得以理解,不同的語境,同樣的語言表達,內在涵義必然是不同的,這使得文學作品中所塑造的各種關系也會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英美文學創作者在創作文學作品的時候,更多的是開放性的創作,而創作的目的不是文學意圖本身,而是將生命定位于個人私有的東西,在故事情節中讓生命達到巔峰狀態,以此表示個人力量的狀態,最終塑造成一個不可知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生成了無法感知的事物。
3 結語
英美文學的創作更多地體現為理念的更新,多元人文內涵的滲透,這使得英美文學實現了現實與想象的融合,而并非如法國文學那樣基于現實而逃逸到自我現象空間中。
參考文獻:
[1]王愿.英美文學的精神價值和現實意義[J].武漢紡織大學選報,2013,26(02):43-44.
[2]伊晶.論英美文學的優越性[J].河南大學學報,2011(04):57-58.
[3]宋洪林.英美文學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探討[J].英語廣場,2012(0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