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凡
摘 要:后現代以來藝術與生活的“互補”,是指后現代以來的藝術與生活相互影響、相互補充,藝術豐富了生活,生活豐富了藝術。后現代以來的藝術最大限度地與大眾貼近,創作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同時被生活中的大眾所理解。后現代以來藝術與生活的“互補”突破了來自藝術界和日常生活的人們心中的傳統概念與形式關系,使得藝術的前景無限廣大,生活在藝術的刺激和引導下向著更開放自由和民主平等的方向發展,人們獲得了一次文化的大解放。
關鍵詞:后現代;藝術;生活;“互補”
后現代以來藝術與生活的“互補”,是指后現代以來的藝術與生活相互影響、相互補充,藝術豐富了生活,生活豐富了藝術。后現代以來的藝術最大限度地與大眾貼近,創作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同時被生活中的大眾所理解。后現代以來的藝術以生活為出發點,將更廣泛的日常生活納入到藝術的概念中去,只是藝術更趨近于大眾生活,融解了大眾文化與精英藝術的分明界限。后現代生活在藝術的刺激和引導下向著更開放自由和民主平等的方向發展。
后現代以來的社會格局發生了極大變化,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進行了全面調整,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被推翻,歐洲各國和亞洲各國開始走上政治舞臺,與美國一起構成了多元化的格局。在這種社會發展狀態下,文化藝術界經歷了大爆炸式的發展,并將繼續發展。新的藝術形式發展得更加深入,有些藝術樣式則開始借鑒,又衍生出新的多義性藝術形式。而且,隨著歐、美各地區藝術交流活動的日漸頻繁,同一種藝術理念在不同地域呈現出同步但風格不同的發展趨勢。藝術發展變得自由無拘束甚至更叛逆。新的藝術理念逐漸滲入到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被公眾普遍接受開始走出藝術界。同以往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來看,藝術界的變化和發展總是會早于人們真實生活的改變,因此藝術界總像是社會發展的風向標,藝術家們通過他們敏感而抽象的表現,來反映社會發展狀態的變化。之后,隨之而來的往往是一連串藝術觀、文化觀、價值觀、道德觀的變化。后現代以來,藝術發展與社會生活的發展處于相輔相成的狀態。如火如荼的各類社會活動為藝術的發展成長提供了優良的土壤,發達的科學技術拓展豐富了新藝術的表現形式。同樣,各種新藝術作品和活動的出現也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并與各種社會運動、時事相結合,完成了對舊有觀念的突破,同時普及了更新的思想觀念。后現代以來出現的各種藝術樣式不斷挑戰人們傳統價值觀、審美觀、道德觀,這些藝術實踐離經叛道、驚世駭俗,像是舉行的各種激烈的社會活動,通過一種視覺上的暴力活動,達到驚醒觀眾和普及新觀念的目的。
后現代以來社會飛速發展,藝術家敏感的抓住這種社會改變,并迅速做出反應,藝術家的表現引起了公眾的巨大反響。這一點起源于英國,卻在美國得到蓬勃發展,最后成為一種席卷全球的藝術風格的波普運動就是最好的證明。波普藝術以平民化的藝術精神和富于調侃的藝術形式,全面地反映了性、暴力、政治、日常生活等,被民眾廣泛接受。漢密爾頓標志性的波普拼貼藝術作品《究竟是什么使今日的家庭如此的不同,如此有魅力?》與美國建筑師文丘里設計的標志性后現代建筑——“母親住宅”都是順應時代的藝術作品。除了這些幾件代表性作品外,在服裝設計、家具設計、電器、日常用品、平面印刷等方面,也都在經歷著設計風格和外觀上的變革。后現代以來是藝術與生活距離最近的一次并行發展。藝術與社會大眾生活距離的日益貼近與國民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有很大聯系,穩步上升的經濟,為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條件。
后現代以來藝術與生活的“互補”,在各個國家有著各自不同程度的體現,美國表現得尤為突出。美國的新藝術形式層出不窮,五花八門的藝術在美國發展,發揚光大。二戰之后,活躍的國際性藝術家來自美國,美國的紐約成了世界藝術的首都。新藝術形式的靈感都來自“美國生活方式”的常態生活中,把日常生活推舉為一種被歌頌的神話:美國國旗、漢堡包,還有沃霍爾的可口可樂瓶、瑪麗蓮·夢露。后現代以來的藝術關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思考人類生存發展的狀況,試圖將藝術生活化。
后現代以來,歐洲各國的藝術與生活的發展趨于同步。歐洲各國有著悠久的藝術歷史和藝術創新的傳統,尤其是德國。德國歷來是歐洲新文化、新藝術的重要發源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的藝術、文學、哲學等的發展水平處于世界前列,即使二戰之后德國受到重創,國家分裂為兩部分,也沒有使德國的藝術消沉下去。德國最著名的藝術區位于西柏林,這個藝術區是各種前衛藝術的試驗場,也是新藝術和藝術家的培養基地,這里匯聚了各色藝術家,時常舉行各種藝術活動和前衛藝術展覽,成為德國藝術的搖籃。德國比較重視文化產業,很早就將其與工商業結合,使得德國的藝術得到快速發展,這種發展與社會各個階層的關注也是分不開的,這種上至政府下至工商企業界和民眾為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土壤。德國濃厚的藝術氛圍里出現了像波伊斯這樣的藝術傳奇——創造了一個新的神話,一種“和解”、一種“治療”。意大利也是戰后歐洲崛起的一個強國,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除了藝術家和藝術團體積極舉行展覽和展示活動之外,意大利后現代以來的新藝術與先鋒性設計同步發展,一系列的先鋒雜志空前繁榮。例如,20世紀早期龐蒂創辦的Domus雜志,各種以介紹和交流新藝術風格和新設計理念的雜志大量出版發行,使許多新的藝術形式迅速被大眾所認識和了解。意大利的藝術、設計相關類雜志的影響不斷擴大,直接促進了反主流藝術和相關設計的發展,同時也推動了歐美各國新藝術和新設計的發展。后現代以來的意大利藝術與生活聯系緊密、同步發展,藝術與生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后現代主義植入中國之后,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生了劇烈碰撞,使中國藝術的形態發生了驟變。早期后現代主義在中國被直接的挪用、照搬或模仿,但經過幾十年的碰撞和交流,逐漸發生了一系列變化,從中國視角對后現代主義進行了本土化重構。尤其是90年代的中國,藝術被卷入市場經濟的洪流之中,被商品化了。藝術與文化在商品化的侵蝕下變得通俗化、大眾化,直接導致人們對所有苦難和困惑的遺忘。正是在這種新的意識形態面前,一批敏感的藝術家把都市中的流行文化作為藝術創作的主要資源來使用。
后現代以來,不管是中國還是歐美各國,藝術的發展距離人們的日常生活越來越近。后現代以來的藝術在一種戲謔的情況下對現代主義藝術的概念與評判標準進行了評判,以小批量的、注重裝飾與華麗的、更為豐富的藝術產品來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后現代以來藝術與生活的“互補”,突破了來自藝術界和日常生活的人們心中的傳統概念與形式關系,使得藝術的前景無限廣大,人們獲得了一次文化的大解放。生活和藝術互補相生,并道而行。
參考文獻:
[1]李倍雷.現代與后現代藝術的反思[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
[2]馬永建.后現代主義藝術20講[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3] 王其鈞.傳統與摩登的混血——后現代主義美術[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