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摘 要: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以“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聞名于世,而“中國創造”一詞卻鮮少人知曉。“設計”一詞也是在近30年才在中國興起。中國現代設計建立在外來文化引進的基礎之上,只有從單純的模仿、學習轉變為具有中國獨立的設計思想,才是中國設計的發展、創新道路。
關鍵詞:中國現代設計;外來文化;發展;創新
1 中國設計的現狀
20世紀80年代之前,中國沒有“設計”一詞,改革開放后,經濟崛起,設計才開始發展。這是由于當時特殊的政治、文化、經濟背景決定的。中國現代設計以新人的姿態跨進世界設計大軍中。可以說,中國當代設計是一個低起點的向西方學習的過程。
我們不得不說,盡管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設計”一詞已經耳熟能詳,但“設計”一詞基本上還是“不接地氣”的,被大眾供于廟堂之上的。人們對于“設計”的含義和“設計”與“藝術”的區別依然很模糊。
中國設計跟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腳步。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設計逐漸變成商業銷售的手段。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使人們無法放慢腳步思考,科學技術與道德培育的不平衡導致人們缺乏幸福感,中國當代設計師在經濟發展的潮流中掙扎。也有部分設計師在設計的洪流中迷失了方向,從他們的設計作品中不僅能看到他們自己對設計的迷茫,也表達了大眾對設計的迷茫。
2 中國設計哲學
自古中國文化舉世聞名,積厚流光的華夏文化是我們引以為傲的瑰寶。中華傳統精神的美和文化深髓的美值得我們深入挖掘。我們不應被表層的視覺符號形式和紋樣所綁架,應該真正尋找中國人對美學深層的理解,也就是中國文化、思想、哲學甚至是宗教,這些東西闡述的才是我們對美的精髓真正的理解。只有這樣,文化才能得以真正的傳承。創新就是把內在的美與外在的美,也就是把中西方的點、線、面的美結合起來。
當下中國設計更多地遵循的是西方的美學標準,筆者認為一味地遵循西方美學的觀點是的。更應該呼吁中國設計師回歸東方美學的視點,甚至是中國美學的視角,用中國美學的視角來做關于中國的設計。回歸自己的哲學標準,回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國設計應更多追求內在美,追求一種超越具體形態的美;應該契合本土文化,符合本土性格。中華文化自古講求天人合一,講求人與自然的融合;講究與本我對話、與自然對話、與內心對話。中國設計應該是探索生命哲學的設計。
3 中國設計之突圍方式
3.1 中國設計應該如何面對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
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為各地區的文化交流融合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不同地域文化的互動,為中國文化提供了發展的契機。
傳統設計文化與現代設計文化的沖突。如今都市高樓林立、霓虹閃爍,充滿了現代文明欣欣向榮的氣息,也透露出現代設計文化的氣息。有些設計貌似是與傳統相結合,而如今也有越來越多的聲音在呼吁“中國設計”。但更多的是設計師并沒有深刻理解中國傳統設計文化思想精髓的內涵,也就談不上把這些文化內涵升華為優秀的文化作品了。
所謂面對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主要討論的是指導實踐的發展觀思想。設計文化的發展需要發展觀的指導、協調。“和而不同”思想遵照從整體上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整體系統思想。只有正確的認識才可以讓中國設計在全球現代設計文化的浪潮下,找到自己合適的定位以及與其他設計文化的最優相處模式。
面對這樣的沖突,應該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則,即多樣性原則。“和”和“同”是不同的概念。“和”是諸多異質成分的多元,合即多樣性的統一;而“同”則是一元的、同質事物的疊加、簡單的同一,不可能產生新質的事物。“和而不同”不僅切合中國設計文化的發展背景,并且也是實現中國設計向前發展的條件之一。因為每一種設計文化都具有它的特質,都是來自不同地域,也都是植根于本土文化的結晶。
3.2 構建中國現代教育體系
從事設計的人員多以高等院校學生、設計師、設計人員為主。一些作為設計師“搖籃”的高等院校在利益的驅使下,不考慮教學條件是否具備,不成比例地大量招收學生,致使很多低水平、低文化素質的考生進入設計人才培養領域,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如果我們不加以警覺,若干年后會有大量低水平的設計專業畢業生進入設計界,使得水平本來就不高的中國設計界被進一步稀釋。而設計教育水平的不均衡也是導致我國設計界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無節制的“抄襲之風”。“抄襲”即所謂的“拿來主義”。“拿來主義”并不是一個完全貶義的詞。任何一個國家或者地區、行業的起步必然首先要經歷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借鑒的過程。但如果一個國家把這種借鑒當成一條“捷徑”長期走下去,缺乏創新,那么這個國家的設計就無法生存下去,就更不用說發展壯大了。
中國設計的發展僅僅依靠發展觀的指導是不夠的。中國設計要想沖出重圍,必然要靠擁有獨立思想人格、較高審美能力的設計師。這首先就涉及了設計師的培養,一個值得學習的例子是臺灣設計教育體系,其采取兩個有效的措施:一是控制專科數量增多、提升專科辦學質量;二是組建本科專業技術院校,提升技術院校的辦學水平。
第一,回歸“精英教育”的模式。如今的設計類教育,招生院校的規模不正規,甚至有些學校并不具備辦學的條件和師資力量,但由于設計類招生收益巨大,因此眾多學校紛紛進行招生。因此,應該調整辦學思路、避免一窩蜂地擴大招生,應將辦學質量放在第一位,以培養優秀設計類學生為目的,培養設計類精英為最終目的。
第二,改革招生制度。藝考在眾多學生及家長的眼中,是邁進大學的“后門”,這是由于藝術類招生文化水平低,藝考相對于普通綜合文化考試考生的分數線較低。因此,應將招生分數線統一,變革堵死“讀書成績不好”的學生進入大學的“后門”,使“藝考熱”降溫,從而堵死一些專心賺取學費的院校的財路。
第三,打造有特色的專業。國內已有的藝術設計以及其他相關設計教育專業來說大都相似,并且劃分結構不夠合理,眾多設計類院校缺乏專業性強的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缺乏系統和專業知識的教授。因此,我國應當系統地劃分專業學科,補充師資力量,打造有特色的專業。
只有從源頭上構建中國的現代設計教育體系,培養新時代的設計人才,才能實現中國設計的發展。
4 結語
想要做“中國設計”,就要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學習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將中國傳統的造物精神融入作品中。符合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才是“中國設計”。
“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每一個成功的創造同時都伴隨著許多未能如愿的努力,如果我們能夠照亮那些被人們忘卻的歷史,無邊的黑暗中會有多少智慧的遺骸。”如果說如今我們試圖抓住關于美好的中國設計的未來的理想,我們能對中國設計甚至是人類生活的前進探索作出努力,我們就能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彼得·多默(英). 1945年以來的設計[M].梁梅,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2]蔡元培.美術的起源[A] .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論集[C].海南:海南教育出版社,1987.
[3]杭間.設計道——中國設計的基本問題[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