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希濤
摘 要:鏡頭語言是新聞節目制作過程中最常見的語言形式,對深化新聞節目表現效果,突出特定的新聞主題內涵,提高新聞畫面視覺真實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在運用鏡頭語言的過程中,一方面要遵循新聞原始邏輯主線,尊重新聞事件的真實客觀性;另一方面,也要適度運用攝像機巧,通過與其他語言形式的搭配運用,提高新聞畫面的表現力,突出新聞的主題思想。
關鍵詞:“鏡頭語言”;新聞攝像;新聞報道
0 引言
新聞攝像不同于以經濟利益為主體的商業電視節目及廣告攝制,而是以反映新聞事實,揭示客觀真相為目的的情景再現。其中鏡頭語言是運用最為廣泛也最具效力的組織方式,能夠在滿足新聞事件真實客觀性需求的同時,通過運用適度的表達技巧強化新聞效果。結合縣一級新聞攝像資源、條件配備現狀,用怎樣的策略來提高鏡頭語言在新聞攝像中的運用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
1 鏡頭語言運用對新聞節目報道的意義
1.1 深化新聞節目表達效果
在新媒體時代下,公眾對新聞的閱讀需求逐漸傾向于由鏡頭語言組成的現場攝像以及視頻,從社會文化的宏觀環境來看亦是如此,具有動態記錄功能和展現功能的鏡頭語言要比單純的文字或圖像解說更具表現力。換言之,視覺文化已經占據社會文化形態的主體位置。新聞攝像中的鏡頭語言可以是靜態的,也可以是動態的;可以是無聲的,也可以是有聲的;具體表現手法要結合新聞事件的性質,從而營造出或嚴肅或活潑,或歡愉或悲憤的情調,在如實展現新聞鏡頭的同時實現表達效果的最大化。鏡頭語言無論呈現為單一形式還是連鎖形式,都能生動形象地展現新聞始末。此外,在后期制作或現場直播中可以搭配主持人的現場解說,或者搭配流動性的字幕說明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1.2 突出特定的新聞主題內涵
所有的新聞攝像畫面都是服務于特定的主題內涵的,新聞攝像全程會產生大量的新聞鏡頭素材,在后期制作過程中要通過畫面剪輯選取、加工具有特殊表達效果的鏡頭,借助單一的特寫鏡頭或者將多個碎片化的鏡頭拼接起來以呈現新聞主題思想。鏡頭語言不同于純粹的畫面語言或文字語言,而是多種語言要素的雜糅體,能夠使新聞主題變得血肉豐滿,避免空洞、乏味、可信度低的窘況。不同的鏡頭語言風格適用于不同的主題性質。例如,特寫的慢鏡頭能夠為觀眾預設更多的體驗空間,放大主題效果;而快鏡頭則能營造出緊張、動感的畫面效果。微小的細節鏡頭有助于引導觀眾細細品味新聞內涵,而宏達的鏡頭場景則能夠描繪開闊的新聞空間。
1.3 提高新聞畫面視覺真實性
保持新聞節目的真實性、客觀性、原始性是新聞攝影的基本原則和重要標準。鏡頭語言就是將真實的新聞場景、新聞事件完整地展現到觀眾面前,是揭示現實本質,還原新聞原生態的客觀手法。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相比于單薄的文字語言或圖像語言,鏡頭語言更具有說服力,能夠大大提高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權威性,牢固樹立電視新聞報道的公信形象。而以真實的鏡頭語言表現手法展現真實的新聞事件也是運用鏡頭語言的基本原則。雖然非直播類新聞節目也要經過后期剪輯、制作,但鏡頭語言所敘述的新聞真實性是毫無疑問的。這也是電視新聞報道節目要比廣播類新聞節目受眾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2 鏡頭語言在縣一級新聞攝像中的應用策略
2.1 遵循新聞事件的邏輯主線
鏡頭語言的剪輯、拼接需要遵循新聞事件的原始邏輯線索,以保證新聞敘述的條理性、連貫性、客觀性。縣級新聞節目制作組普遍存在資源建設不全、人員配備不足的客觀困難,在新聞攝像過程中如何在有限的人力、物力資源基礎上最大限度地保持新聞的原有邏輯,避免鏡頭語言拼接混亂無序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新聞攝像之初就要明確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并以此作為鏡頭選取、剪輯、拼接的主要標準。這也是完整、準確表達新聞事件的前提條件。如果失去了新聞敘事的邏輯線索就會使鏡頭語言陷入混亂、毫無頭緒的境地。
2.2 尊重新聞事件的原始客觀性
新聞節目攝制不同于商業性質濃厚的電影、電視、廣告等節目的制作,鏡頭語言運用技巧應以尊重新聞事件原始客觀性為準則。新聞節目鏡頭應盡量保持平和、直觀、原始的語言風格,無需復雜的鏡頭特效和剪輯技巧,這恰恰是對攝制人員鏡頭語言操控技巧的最大考驗。縣級新聞節目攝制過程中通常采用長鏡頭、抓拍等方式保留新聞最真實的一面,觀眾可以在這些“毫無技巧可言”的鏡頭語言中體會到最為真實的新聞畫面。抓拍重在記錄新聞畫面的瞬間效果,需要攝影師具備嫻熟的攝像機巧和敏銳的新聞嗅覺。長鏡頭則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新聞畫面的連貫性、客觀性。
2.3 采用多樣化鏡頭攝制技巧
鏡頭語言是承載新聞信息、表現新聞主題的重要載體,攝像是指對鏡頭語言選取、剪輯、拼接的策略。攝像人員應在遵循新聞客觀性、真實性的基礎上采用多種鏡頭語言組織方式,敏銳地發現并挖掘最具表現力的新聞鏡頭及其剪輯拼接方式,使得新聞報道更引人入勝,更具說服力與表現力。例如,可以借助對比鏡頭來凸顯某一新聞主題,或者強化場景描述,提高新聞畫面的形象感、親切感;也可以在遵循邏輯主線的基礎上適度打亂鏡頭拼接順序,采用倒敘或插敘的方式巧設懸念,提高觀眾的興趣。
2.4 搭配其他新聞語言表達形式
新聞報道載體除了鏡頭語言外還包括字幕、音效、畫外音、主持人動作等語言形式,而這些語言特有的表達效果是鏡頭語言不具備的。在新聞節目制作的統一系統內,所有的語言形式都服務于新聞現實本身,將所有的語言形式恰到好處地搭配在一起能夠大大強化表達效果。這就要求攝像人員除了具備扎實的鏡頭語言組織功底外,還要熟練掌握其他造型語言的優勢特征及其適用場景,進而提高鏡頭語言與其搭配的契合度,創造彼此之間相得益彰的視覺效果。
3 結語
新聞攝像以及節目制作過程中,既要遵循新聞事件的真實客觀性和原始邏輯主線,也要結合新時代下觀眾的文化審美需求意識。新聞節目制作人員既要凸顯鏡頭語言的主體組織地位,也要融合其他語言形式的優勢特征,借助恰到好處的鏡頭語言組織技巧提高新聞節目的真實性與表現力。這對快速提升新聞攝像水平,促進我國新聞事業宏觀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東旭.鏡頭語言在電視新聞攝像中運用[J].新聞研究導刊,2015(06).
[2]張奕斯.關于鏡頭語言在電視新聞攝像中的應用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6(02).
[3]張智凱.鏡頭語言在電視新聞攝像中的運用[J].新聞聯播,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