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飛
摘 要:本文主要以埃舍爾錯覺藝術中圖與底的形式表現手法,同時又結合格式塔心理學來研究其錯覺藝術對現代標志設計的意義及作用。從視覺認知的角度對視錯覺中圖與底的形式關系在標志形式中的作用和應用予以論述,分析當代標志設計與視錯覺的現象關系實質。
關鍵詞:錯覺藝術;格式塔心理學;標志設計
0 引言
圖與底在藝術作品的畫面中是一對重要的概念,它們之間的關系特點是利用視知覺中視點的不確定性和巧妙經營產生畫面圖與底正負關系的相互轉換或圖底共生。同樣,在標志設計中要想創造出視覺上出奇制勝的作品,就要學會 “看底空間”,并能巧妙地利用“底空間”,即圖也是底,底也是圖的圖底反轉共生的手法。
埃舍爾在詮釋數學理念的基礎上,多對自然形態進行圖底反轉的契合,給觀者營造一個不可能的視覺幻象,他不明確交代圖底關系,讓圖與底產生反轉互融現象,進而產生雙重意象,同時也賦予整個畫面無限拓展的空間感。在一般圖形中,底是主體圖形的陪襯。然而,埃舍爾的作品則是圖底等量,圖就是底,底就是圖,任何一部分都有變化的可能都是相輔相成的。
1 圖底共生的對稱性在標志設計中的應用
對稱是指對比的各方有著相同的公約量,主要有絕對對稱和相對對稱兩種形式。絕對對稱是對稱雙方在形式各方面完全相同,相對對稱是對稱雙方有不同的形色,但量相同或相近。[1]圖底共生的對稱性主要表現在圖與底的相似性上,所謂共生即是幾個物形通過共有的部分或輪廓線,相互借用相互襯托,以一種獨特的緊密關系組合成不可分割的整體。
格式塔心理學家維特海姆于1923年最早提出了關于圖形的相似律或接近律,即最接近的元素會被組織在一起。相似律是指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最相似的元素組織到一起。此外,這種不僅僅是指形式上的相似,還包括相似的運動即朝向一個方向的運動和具有相似速度的元素會被組織到一起。
埃舍爾利用圖形間共有的輪廓線將兩個或多個形態作并列配置,用相同的輪廓線來表現這些不同的形態,然后再借助不同的色調來表現不同的形象,這些形象由于共用相同的輪廓線相互的界線并不十分清晰,從而造成強烈的視覺沖突,容易對觀者產生視覺幻象的效果。
圖底共生的對稱性對于現代標志設計也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道家的標志以“S”線為共生線,形成了兩條黑白魚,簡單的圖形對比,圖中有底、底中有圖兩個合二為一,與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吻合。
2 圖底共生的非對稱性在標志設計中的應用
非對稱性是與對稱性相反的概念,即對比的雙方不具有相等的公約量。這類圖形沒有嚴謹的對稱線,通常是以輪廓的共生為特征。圖底之相互依存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格式塔心理學理論所提出的人的知覺系統傾向于將事物組合成簡單、具有一定意義的整體。[2]因此,在埃舍爾藝術作品中即使有很多圖底共生的非對稱性,并且多以黑白圖形元素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否定對應的另一方,同時雙方是非對稱性成立的,兩種元素無法同時呈現在觀者眼前。但這種非對稱的畫面根據人們的知覺系統,會習慣性地將它看著是一個完整有意義的藝術品。
這種對“主體”與“背景”、“實在”與“空”互為依存、“虛實相生”的探索是要通過艱難的思維過程和復雜的數學計算才能描繪出來的,這正是埃舍爾藝術上的卓越成。
基于埃舍爾作品中圖形的非對稱性,結合現代標志設計中圖形與背景相互依存以一個共同的邊線或輪廓可以使標志圖形產生虛實相接的效果,使整個畫面產生“畫中有畫”的雙重性效應。以此即使圖形呈現出非對稱的效果,人們從認知心理上會自覺地將這些圖形看多是一個完整協調的畫面。比如Sea Sentinel標志設計,白色底為人的“手型”,藍色圖形是“魚”的形狀,該組織的標志手和魚的形象巧妙形成正負形,點明了標志主題反對非法捕撈、無節制、未經批準的海上漁獵等非法活動。
3 圖底共生周期性的平面分割在標志設計中的應用
周期性平面分割和數學、化學方面的知識緊密相連。埃舍爾在這方面研究得比較深刻。他的一些作品中顯示平面分割多以裝飾藝術或幾何圖形的形式存在。一位德國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周期性空間分割包括相互連接的、全等的、凸面的多邊形,這些多邊形相互連接的排列始終是一致的”。
顯然,埃舍爾也從中受益匪淺。簡而言之,周期性的平面分割即是將以每單元的元素為基準進行循環重復的過程。例如,Good Code的標志設計就明顯地運用了周期平面分割和數學幾何的原理,將一個三角形作為一個單位進行排列,按一定的朝向和順序循環排列形成了獨特的視覺效果。
4 結語
圖底共生的形式分類的手法打破了人們的視覺慣性,即認為圖只是圖、底只是底的常規模式。如今這種方法也被普遍應用于標志設計中,這使人們感受到底圖的無窮妙用空間、相互轉化的特殊藝術魅力。正是運用這種手法才能使標志設計以一種形態能傳達出兩種信息,創造出的全新標志形象能強烈地吸引觀者的視線,使圖與底的每個部分都能發揮出充分的效力,達到迅速有效地傳達標志設計意圖的目的。
通過了解埃舍爾錯覺藝術的圖底共生形式,在標志設計中合理利用這些表現手法可以使標志形式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趣味性。恰當地利用圖底共生的形式能夠很好地表達出標志設計深層次的內涵,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能夠充分地表現出標志設計的內在含義。
參考文獻:
[1] 吳烈炎.裝飾意語設計[M].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23.
[2] 柳沙.設計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48.
[3] 魯道夫·阿恩海姆(美).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 李飛.視錯覺在標志設計中的應用[J].中國包裝,2011(12):17-19.
[5] 沈瑩.圖底共生在現代平面設計中的應用[D].南京師范大學,2013.
[6] 魯道夫·阿恩海姆(美).格式塔心理學原理[M].李維,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