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蓮
摘 要:蓬安周子古鎮經過新一輪的景觀更新,其景觀面貌煥然一新。但是古鎮與嘉陵江的銜接卻很生硬,景觀的功能受到影響。從整體布局的角度分析,發現是由于濱江長廊與江水連接空間的封閉造成的,研究認為設計周子古鎮長廊的親水性景觀,增加長廊與江面的連接平面,優化長廊的生態景觀,增加服務設施,可以使濱水長廊成為古鎮與江水的銜接地帶,為古鎮的風貌增加光彩。
關鍵詞:周子古鎮;景觀長廊;親水設計
1 問題分析
蓬安周子古鎮是四川境內少有的原生態古鎮,是嘉陵江邊的一顆明珠。遠近聞名的周子碼頭,曾經是大宗貨物的集散地,造就了其經濟重鎮的地位,但后來因陸地交通的高速發展,碼頭失去了往日的榮光,周子古鎮也逐漸沉寂。也正是這樣,周子古鎮遠離了城鎮化改造帶來的破壞,較為完整地保留了古鎮的布局和建筑的特點。古鎮東臨嘉陵江,西靠牛角山,南接蓬安縣城,周子古鎮內部由順河街、下河街、新華街、紅軍街四條古街組成,呈“Y”字形展開,從周子碼頭起呈現出東低西高的地勢,呈階梯狀分布,延伸到牛角山的懷抱,然后又迂回與南邊的蓬安縣城相連接。周子古鎮的地形決定了它的階梯狀結構,景觀元素的分布也必須符合階梯狀結構的要求。
近年來,隨著旅游熱的興起,人們開始發現周子古鎮的價值,古鎮的游客逐漸增多。地方政府決定將它打造成旅游景點,對古鎮的建筑和道路進行了修復和改造,設計了濱江長廊和牛角山的景觀過渡帶,增加了旅游服務設施,集游、玩、食、住于一體,大大地提升了周子古鎮的旅游質量。但是古鎮景觀的改造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問題,如從整個地形看,周子古鎮的階梯狀結構決定了每一層次之間必須環環相扣才能形成一個整體,濱江長廊處于階梯的第一層,是古鎮入口的通道,也是與嘉陵江銜接最重要的樞紐。但濱江長廊的設計卻由于景觀空間的封閉問題阻隔了古鎮與江水的聯系,與景觀整體不協調。
水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根本,親水是人的天性。如果切斷景觀與它的連接,游人的興趣會大大減少,造成景觀功能不完整和資源浪費。鑒于這種情況,需要對周子古鎮濱水長廊進行改造,增加它的親水功能,實現整體的協調。
2 濱江長廊親水設計原則
2.1 人性化原則
古鎮濱水長廊的改造是為了滿足游客親近大自然的需求,作為一個公共設施,應該遵循為所有人服務的思想,在設計時應綜合考慮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職業、不同收入、不同性格的需求。要滿足以下條件:第一,舒適度。游客親水的目的是放松心情,體驗與水接觸的特殊感受,要實現游客的這一要求,就必須提供合適的觀賞環境和方便、快捷的服務,如食品、衛生間等。第二,安全性。親水設計可以提供游客許多與水相關的樂趣,但危險性也確實存在,設計時要排除危險因素,制定安全設施。
2.2 生態化原則
周子古鎮位于群山之間,與水毗鄰,山水就是古鎮景觀最大的主題,也是濱江長廊親水設計的景觀資源。景觀改造不是目的,讓人們獲得與自然親近的機會才是重點。健康的生態資源本身就可以在心理上、生理上帶來愉悅的感受,因此在景觀改造時不能以犧牲生態為代價。要注意:第一,濱江生態元素要顯示出一種蓬勃的生命力,盡量與整個生態系統相呼應,發揮它的能動作用。第二,生態所形成的景觀要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從整體系統出發確定它們的大小、形狀、色彩、質感等因素,以獲得視覺的愉悅感。
3 周子古鎮濱江長廊親水設計方法
3.1 增加長廊與江面的連接平臺
長廊與江水的連接之所以生硬,是由于長廊的空間過于封閉造成的,所以,建立安全、舒適的半開放鄰水空間是設計的首要任務。增加長廊與江面的兩級連接平臺是一個有效的方法:第一,娛樂平臺。在長廊面向嘉陵江方向,每隔5m開一個寬2m口子,作為通向江面的入口,入口下修建帶欄桿的石梯連接一個3m×3m的平臺,距離江面50cm,平臺的鋪裝采用防滑材料,游客可以在上面觀賞、垂釣和嬉戲,同時也方便舉辦龍舟、游泳等民間娛樂節目和健身活動.第二,安全平臺。在水面以下再建立一層駁岸平臺,即使游客不小心落入江中,也不會掉到深水區去。
3.2 利用生態優化濱江景觀效果
濱江長廊要實現親水功能,僅僅依靠硬質設施的改善是不夠的,還應該考慮地形、植物、流水等非人工元素在滿足游客審美需求方面的作用。周子古鎮最初的選址很大程度出于“風水”意識的考量,古鎮所處位置的山水格局很優越,靠山面水,遵從了傳統的相地之道。因此,在設計時不能破壞周子古鎮已經形成的山水生態格局,而是要進一步在濱江景觀構建中對非自然因素進行優化。包括:第一,植物的設計。從整個周子古鎮植物的分布來看,作為背景的牛角山草木豐盛,由一大片的綠色構成,古鎮的主體街道與綠色植物相掩映,可謂互為圖底,到了濱江長廊,由于距離江水較近,以砂石為主,泥土不厚,不宜栽種大株植物,但可以用點、線結合的灌木形式來裝飾和軟化長廊、石梯、平臺的直線造型,在色彩上要協調統一,局部可以采用鮮艷的色彩作為點睛之筆。第二,山石的利用。在水下的駁岸、一級平臺、石梯、長廊都可利用原有的石頭,或從其他地方轉移過來的景觀石,經過組合,在局部形成縮小版的山(石)、水的格局,營造山高水長的景觀意象。第三,從長遠來看,江水的治理才是親水性得到真正滿足的根本。有一江清澈的江水,游客自然會無限地向往。所以說,親水性設計還是要依靠當地政府長遠的規劃,放棄只注意眼前利益的策略,優化水資源環境,打造周子古鎮的親水、樂水的生態環境。
3.3 改善設施以提供人性化服務
濱江長廊的親水設計除了需要開放的景觀空間外,配套服務設施的改善也可以給人提供一種愉悅的親水體驗,包括:第一,太陽傘一類的遮擋陽光和雨水的設施。人們可以在下面休息、喝飲料,還可以作為景觀的點綴。第二,道路的指示系統。在長廊的入口、平臺和水下的駁岸,都應該有方向指示和安全方面的提示設施。第三,對垃圾箱和衛生間等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垃圾是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在每個入口處的位置擺放一個垃圾箱,間隔不要太遠,同時垃圾箱的造型要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垃圾箱的材質采用可回收廢紙材料制作,具有防水、賴酸堿以及防曬作用,還可以重新回收循環利用,與周子古鎮環保、親水主題相吻合。衛生間要建得隱而不露,又便于游客尋找,而且距離長廊不能超過500m的位置。
4 結語
周子古鎮景觀長廊通過景觀平臺有機地將古鎮與江水連接起來,使原本封閉的空間顯得空透,生態的發展讓原本機械僵硬的硬質景觀增加了自然的靈氣,與青山綠水氣韻相貫通,顯示出蓬勃的生機,配套服務設施使得景觀更加人性化。三者的相互配合,使人們在周子古鎮旅游時能夠獲得更多與水近距離接觸的機會,滿足游客的審美需求,人與自然相融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周子古鎮的整體規劃設計通過親水性設計得到完善,促其景觀自我生存、自我發展,改善古鎮整體環境,也可以促進古鎮旅游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琳.城市濱水地帶親水空間規劃設計研究[D].武漢大學,2005.
[2] 劉佳玲.探討城市濱水空間的親水性堤岸設計[D].福建農林大學,2007.
[3] 楊芙蓉.城市濱水開放空間系統可持續發展研究[D].中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