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 要:鋼琴集體課從20世紀90年代引入我國以來,一直是鋼琴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鋼琴集體課教學當中,現代教學設備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應用,通過數碼鋼琴、計算機和投影設備實現了對鋼琴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升。這些設備以及新的教學模式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及學習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鋼琴集體課為研究背景,探討了鋼琴集體課對于學生音樂學習能力的提升與培養情況。
關鍵詞:鋼琴集體課;鋼琴教學;音樂學習能力
傳統的鋼琴教學模式主要是采取單向的點對點教學模式,由一名老師對應一名學生,老師通過講解和練習幫助學生對鋼琴內容有更為深入的認識,并掌握鋼琴內容之外的一些技巧和知識,這些都是鋼琴彈奏的綜合素質。但是,傳統的鋼琴教學模糊了鋼琴內容教學與能力教學之間的概念,使學生的學習缺乏必要的針對性,影響學習效果。基于這樣一種教學現狀,鋼琴集體課引入了新的教學模式和概念,使將鋼琴內容教學與學習能力培養分開,分別進行針對性的練習和培養,讓學生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學習效果更加明顯。
1 鋼琴集體課中音樂理解與領悟能力培養
1.1 音樂理解力培養
對于當前集體課中的音樂理解能力培養,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對于音樂的感知力,其次是對于音樂的整體認知能力。對于音樂的感知力,主要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來培養。第一種方式是進行直接范奏,教師可以通過直接范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音色和彈奏方法的傳授。傳授過程可以經由鋼琴集體課所使用的音頻及視頻設備進行傳遞,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視頻和音頻清晰地看到教師的彈奏方法和技巧,聽到教師彈奏的音符,感受其中的音律變化。第二種方式就是利用鋼琴集體課當中所提供的設備進行鋼琴教學。例如,鋼琴集體課所提供的數碼鋼琴,通過調整可以提供同一音階的多種不同音色的演奏,其中有弦樂器、管樂器等,利用多種樂器來彈奏同一音階,可以提高學生對于音階的辨識能力,以及對不同音色的感受能力。其次是對音樂的整體認知能力。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整體認知能力,需要教師在集體課授課中采取多種方法。例如,在講解一部鋼琴樂譜之前,教師可以首先動員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對鋼琴樂譜的作者、創作背景,以及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行查詢,使學生在集體課正式學習之前對樂譜有一個預先的認知。之后再在集體課授課當中,利用教學設備對樂譜的組織方法、結構,以及曲風等進行深入的剖析,這樣的授課方法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音樂認知能力。
1.2 音樂領悟力培養
鋼琴教學是一個雙向的過程,不僅需要教師的良好示范和教學,還需要學生有足夠的領悟能力,掌握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知識。領悟能力是學生在鋼琴學習中對所學知識的一種管理和協調組織能力,強化學生的音樂領悟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要提高學生的領悟能力,首先要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音樂知識建立一種整體性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學生就能夠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在學習之前作好準備。現在的鋼琴教學課程各部分內容之間彼此聯系又相對獨立,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對每一節的學習任務進行宏觀上的了解,這樣才能幫助學生建立鋼琴學習的分析和組織能力。其次,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之前先行播放或者現場彈奏即將要講解的曲子,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他們對曲子的編曲及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行思考和討論,這樣的授課方式可以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其主動去思考,建立自己對樂曲的認知,培養其領悟能力。
1.3 音樂要素感知力培養
對于大多數事物來說,我們對其的認識與掌握都是從感性認識上開始的。感性認識能夠幫助我們建立對事物的整體概念,這個概念往往會在心理上為我們建立一個初始印象。對于鋼琴學習來說,這個初始印象是學習者后期進行學習的基礎,它使學習者在心理上對所學知識建立起了好惡觀念。相對于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更加注重事物的表面特征,因此,要提升學生對鋼琴要素的學習興趣,就必須使學生在感性認識上先打下基礎。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鋼琴技巧的教授需要以學生的感性認識作為一種催化劑,這種催化劑就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動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鋼琴學習建立起全方位的感官認識,對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鋼琴集體課是一種很好的教學途徑,通過鋼琴集體課所提供的視頻、音頻等設備,學生能夠對音樂建立更為直觀立體的認識,因此更容易形成感性認識。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感性認識逐層深入,最終進入理性認識階段,此時就可以對鋼琴演奏進行深入學習。
1.4 知識遷移力的培養
知識遷移的能力在學習當中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具體來說就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起一種學習方法或者學習的經驗,在學習另一種知識的時候能將這種經驗和方法加以應用,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鋼琴學習當中,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有很多,因此會涉及知識遷移能力的運用。在鋼琴集體課上,教師要注重學生基礎知識的培養。只有具備基礎的鋼琴彈奏知識,在后續的學習中,學生才能夠通過知識遷移將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并加以運用。此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要善用知識遷移的方法,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注意與舊的知識進行聯系對比,這樣才能使鋼琴集體課的學習效果更加扎實。
2 鋼琴集體課中音樂演奏能力的培養
2.1 視奏能力的培養
在鋼琴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視奏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視奏能力就是在一段給定的樂曲前能夠即興地進行連貫演奏。視奏對于演奏者的要求比較高,演奏者必須在演奏中對給定的樂曲進行一定的提前量閱讀,這樣才能使演奏保持連貫。鋼琴演奏的初學者在演奏當中一般會出現斷斷續續的情況,這主要還是由于學生在演奏中沒有進行提前量的跟進閱讀,導致演奏經常性中斷。要培養學生的視奏能力,首先要在平時的練習當中增加學生閱譜的提前量,逐漸增加提前量的數量和難度,幫助學生建立演奏的連貫性。其次,教師還需注意增加學生對鋼琴鍵盤位置的感知訓練。因為在視奏過程中,學生的閱譜提前量僅僅是一個方面,此外還需要學生對于鋼琴鍵盤位置進行熟練的掌握,兩者相互配合,才能保證視奏的連貫性和穩定性。
2.2 即興伴奏中音樂創造力的培養
在鋼琴集體課的教學當中,教師還需注重對學生即興伴奏能力的培養,這種即興伴奏能力考驗的是學生對樂曲的即興再創造能力,對于檢驗學生的鋼琴彈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在一段給定的旋律之下,學生通過結合鍵盤和聲以及所學的鋼琴演奏技巧,對既定的鋼琴旋律進行巧妙的再創作,這種練習對于學生演奏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在傳統的鋼琴教學當中,一般都是教師在課上進行示范性的演奏,之后再進行講解,但是學生只能在課下獨自練習,這就限制了學生對彈奏技巧的領悟能力。但是,利用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能夠通過先進的視頻設備,幫助學生在課上進行即興的創作訓練,使學生逐漸在彈奏中掌握音樂創作能力。
2.3 音樂演奏心理素質的培養
在鋼琴演奏中要想實現良好的演奏效果,不僅需要演奏者具備完善的彈奏技巧,而且還需要彈奏者有過硬的心理素質。因此,在平時的鋼琴集體課當中,教師就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鋼琴集體課的學員們一般都是幾十人為一個小班,這樣的小班恰好可以組成一個小型的演出會場,在教師的安排下讓學生們在講臺上獨自進行演奏,下面的其他同學作為聽眾,以此鍛煉學生的臨場心理素質。在這方面,鋼琴集體課擁有傳統鋼琴教學不可比擬的優勢,利用先進的設備設施,在鋼琴集體課上,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營造出逼真的現場演出氛圍,使學生能夠在演奏中產生心理代入感,進而使自己的現場心理素質得到不斷的強化和提高。
3 鋼琴集體課中鑒賞評價能力的培養
3.1 音樂教材的選取
在鋼琴集體課教學中,需要選取適合學生學習的教材進行講解。因為鋼琴教學所涉及的音樂曲目數量龐大,且種類繁多,如果不加挑選地納入教學課程中,勢必會影響教學質量,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在鋼琴教材選取過程中,首先可以按照鋼琴藝術的發展史作為時間軸線,以此來選取在鋼琴藝術發展過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鋼琴樂曲或者鋼琴作者的演奏技巧進行講解。對于具有時代性或極具代表性的鋼琴樂曲要重點進行分析和鑒賞。其次還可以根據鋼琴曲的創作題詞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行演奏不同風格的鋼琴曲,如敘事、狂想或進行曲,讓學生根據不同的樂曲風格對樂曲種類進行猜想,以此增強學生對鋼琴曲目的鑒賞能力。
3.2 鑒賞評價能力的教學步驟與教學方法
要培養學生的鋼琴鑒賞能力,教師需要就即將進行講解的音樂作品進行逐層的深入分析,幫助學生進入音樂作品所創設的意境中,認真體會其中的情感和技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對樂曲的創作環境以及創作者的背景進行講解,幫助學生了解曲子的由來,為下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再利用鋼琴集體課的先進設備播放鋼琴曲,使學生實際體會樂曲的旋律和所要表達的情感。其次,再在上一次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回放,讓學生繼續對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情感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教師也可以在此過程中對作品進行逐段播放,幫助學生逐層體會,強化理解。
4 結語
鋼琴教學的主要目標就在于培養學生在音樂方面的綜合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對于鋼琴樂曲的鑒賞能力和感受能力,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在演奏過程中提升的心理素質。鋼琴集體課正是基于這樣的教學目標,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夠在完善的教學環境中提高自身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演奏能力以及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娜.論鋼琴集體課教學中音樂學習能力的培養[J].藝術教育,2015.
[2] 崔中梅.論鋼琴集體課中音樂習得能力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