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鈺蓉
?
從《悲愴》探析貝多芬的作品風格
■陳鈺蓉
貝多芬,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開浪漫主義先河的歐洲古典音樂作曲家。1770年,貝多芬出生于德國波恩。他的祖父和父親都供職于波恩宮廷樂團,母親則是宮廷御廚的女兒。貝多芬自幼就顯示出不凡的音樂天賦。他在父親急功近利的強逼式鋼琴學習中度過了并無快樂可言的凄慘童年。過人的天賦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練習,造就了他精湛的鋼琴演奏技藝。八歲時,他已經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和嘗試作曲;十三歲時,他擔任了宮廷樂隊的羽管鍵手;十四歲任宮廷第二管風琴師;十八歲任歌劇院樂隊的演奏員。他先后跟隨聶費、莫扎特、海頓、薩列里、申克等眾多作曲家和鋼琴家學習演奏與作曲。
貝多芬的音樂創作涉及了眾多的音樂體裁,有交響樂、協奏曲、管弦樂、奏鳴曲、歌劇等。在眾多的創作體裁中,奏鳴曲是他運用的最多、作品數量最多的一種體裁。“鋼琴奏鳴曲”是一種用鋼琴演奏的套曲,是古典音樂中常見的一種大型的多樂章的鋼琴作品結構形式。由三個或四個樂章組成。樂曲的第一樂章采用“奏鳴曲式”的結構,即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貝多芬創作的鋼琴奏鳴曲也是依照這種結構形式,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加在作品當中,通過兩者的結合,大膽表達出自己對時代和社會的認識與感受。他的很多樂思都來源于偶然的事件和印象,而這偶然間聽到或想到的音樂會給他帶來創作的動機,并隨之發展為主題,最后創作出一首樂曲。
貝多芬用貫穿他大半生的31年時間,創作出史無前例、絕無僅有的32首鋼琴奏鳴曲。這32首奏鳴曲被稱為鋼琴的“新約全書”,也是鋼琴演奏者的必彈作品。這32首奏鳴曲的創作貫穿了貝多芬的青年、中年、直到晚年,因此在風格上總在變化,帶有很強的自傳性,是貝多芬一生的寫照。其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1.早期:也就是在1800年以前的作品,這一時期被稱為模仿和吸收的時期。這時的作品遵循了海頓,莫扎特的古典形式傳統,但也可以看到一些曲式及和聲的變化。貝多芬在奏鳴曲的優雅精致的基礎上加入了嚴肅的創作意圖,使得每一首奏鳴曲都有了或歡樂、或悲傷的鮮明情感,這為他以后的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中期:指1802年~1816年間的作品。這一時期中,貝多芬的創作正逐漸走向旺盛的頂峰。他著力于改變奏鳴曲的形式,開始不受古典奏鳴曲形式的約束,以自由的理念來創作奏鳴曲,使奏鳴曲能夠更好地為想象服務,這也體現出他不同尋常的巨大藝術創作力。
3.晚期:指最后創作的五首奏鳴曲。這時,已到晚年的貝多芬身體每況愈下,聽力的完全喪失,精神世界的折磨,使他的創作徹底脫離現實,服從于他自己的幻想,一切旋律都由心而出。他擺脫一切創作的傳統規則,將自由、感性、浪漫的氛圍在作品中發揮得淋漓盡致。
1792年,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在此期間,他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稱號。同時,他接觸了當時許多有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教授、作家,并從他們那里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開始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1797到1798年,生活經歷的磨練,耳病的折磨,讓貝多芬逐漸的陷入經常的悲劇情緒中,此時暴風雨般的革命讓向往自由平等的貝多芬在思想和精神上受到沖擊。兩種因素的相互結合的作用下,貝多芬創作出c小調鋼琴奏鳴曲,取名《悲愴》。這首作品是貝多芬創作的奏鳴曲中第一首加有標題的作品。表現了青年時期的貝多芬對坎坷命運的憤恨與反抗,對不平等社會的不滿和對自由平等的熱烈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
《悲愴》音調莊嚴、情緒激昂、感情熱烈,全曲充滿著斗爭的力量和追求的激情。樂曲分三個樂章組成,第一樂章用傳統的奏鳴曲式寫成,在開頭加入一個很有特色的引子。引子由一組帶有附點的級進上行的和弦開始,步履沉重而悲痛,奠定了引子發展的基調。接著,陰暗的減七和弦一次次的重復鳴響,在高四度和高八度處反復模進出現,直至上行模進到小字2組的“降A”時,一連串快速下行的半音帶著積蓄已久的力量從高音傾瀉而下,將曲調又一次引向引子的基調——一次次出現的那些帶有附點的和弦。此時,左手連續的十六分音符組成的和弦伴奏顯得深沉而堅定。在引子最后的結束處,從低音區沖向高音區的一串快而輕巧的半音階,一掃前面沉悶的氣氛,變得緊張而激烈,整個引子在慢速的復雜的精美的旋律和快速的音階中強烈對比,而所有因素又在同一個節奏脈動下統一起來。進入呈示部,激烈的快板一下帶出了這首奏鳴曲的另一面輝煌的個性。一組上行級進且帶有堅定節奏的音調帶出了呈示部的主題,整個曲調奮發向上,再加上左手分解八度式的連續伴奏音,使得主題聽上去更加富有動力。緊跟其后的副部,用活潑的上行跳音,帶有依音的附點音符和輕巧的三連音帶出充滿生氣的曲調。那時而活潑時而抒情的主題在低音區與高音區猶如隔山對歌般一唱一和。再以四分音符為背景的柔和有歌唱性的副部之后,再次用急速而有生氣的八分音符進行,最后呈示部結束在屬調的強有力的屬和弦上。當音樂再次用引子主題音調在g小調上開始時,進入了展開部。接著是一串激昂奮進的上行音調,在左手分解八度持續音式的伴奏下與開始時的引子中傷感,沉重的音調形成對照,隨后,這兩種因素互相交替的在e小調、D大調、g小調上重復沖突出現,最后在一串向前滾動的分解和和弦中前往再現部。整個再現部,用非常流暢的曲調俯沖向前,每一句都堅定有力,在減七和弦上停頓下來。之后,引子的段落重新開始,然后在急速的主部素材上結束。所有的思想感情在最后全部體現出來。
第二樂章,是十分高雅的柔版樂章,悠然恬靜,如歌抒情。在形式上分為三段,第一段,優美而抒情的主題,在十六分音符均勻的進行中將樂曲由三聲部變為四聲部,中間那略帶自由的陳述顯示出如朗誦般音調的性質。隨后進入第二段,大量出現的左右手交替三連音式的伴奏,雖然是音樂一度有些緊張,但通過很快的進入重新演奏的第一段后,漸漸平靜下來,這篇幅縮減了的第一段形成了樂曲的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是快板的回旋曲式,c小調,開頭的弱起小節是本樂章的第一動機,帶有一絲哀怨悲傷的情緒。而這一動機采用有共性的主題材料的創作手法,用第一樂章的第二主題延伸出本樂章的主題。在呈示部中貝多芬對主題之后的樂句加入一些擴充,使主題的陳述被拉寬,音響更加明亮。副部在平行大調降E大調上開始,這里出現了一個三聲部的幽靜柔美的主題。貝多芬巧妙地使用對位技法,使主題在左右手間模仿出現。并采用變奏開始樂段的手法將前樂句的旋律移高音區與旋律做對位進行。同時在節奏上使用七分、八分音符、三連音,使音樂節奏多樣化。進入再現部,呈示部的材料在曲式上作了改變,但主題還是無變化的再現。樂章的結束逐漸有了一些激動氣氛,充滿力量感與戲劇性。在應加入的旋律之后,是主要主題在降A大調上的片段。在這之后,音樂轉回主調c小調,突然,強奏的主和弦結束了這個第三樂章。
從上面的淺析可以看出,貝多芬在《悲愴》的創作技法上尋求突破傳統的嘗試,采用全新的創作技法。首先在調性創作方面,他通過運用大小調交替,頻繁變換調性來使音樂更加細致敏感,富有浪漫氣息,而這一新穎的技法也恰恰成了以后浪漫主義鋼琴奏鳴曲創作的特點之一。其次,在《悲愴》的和聲創作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貝多芬的大膽嘗試。作品中很多地方利用等音轉調,創造出不同尋常的效果。再次,作品在節奏方面也具有獨創性,作品中節奏是頻繁變換的,貝多芬正是在這變換的節奏中尋求著音樂發展的強大動力。這些都預示著貝多芬創作觀念不斷在轉變,即在古典傳統基礎上突出其個性發展及創新,正是他崇尚自由,追求個性解放的浪漫主義思想在音樂創作上的一種深刻表現。整個樂曲深深體現出年輕的貝多芬朝氣蓬勃,充滿自信和勇往直前的英雄主義精神。
從對《悲愴》的淺析,我們可以得出貝多芬奏鳴曲的風格特征:
1.樂曲的規模。貝多芬的作品篇幅比海頓或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作品都要長。他將作品展開部擴充,使快板樂章中的展開部擴充到與呈示部和再現部占有同等份量。并且在樂章的其它部分也加入展開部,特別是在尾聲中加入展開部。他的許多作品中的結尾部分不是一個短小的附加的尾聲,而是被擴展成為第二個展開部;后面有時連接著一個起到真正尾聲作用的第二個尾聲,即一個短小的、最后的段落。
2.貝多芬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戲劇性的力度。他常常用到特殊的力度,使樂曲漸強而并不是走向高潮,又突然變得極弱。他也使用長距離的漸強來達到結構上和表情上的目的,而一段逐漸獲得動量和勁頭的漸強往往是重要陳述的高潮性結束。
3.貝多芬在鋼琴作品中“樂隊性”的運用。他將宏大的規模,多樣豐富的想象寫進鋼琴作品中,使作品產生織體新的多層次的變化,從而豐富鋼琴的表現力。
4.貝多芬的作品用充實的內容、生動的形象、鮮明的個性、豐富而大膽的創作、動人的音樂效果,向眾人深刻展示了內心的情感世界,表現了堅強的意志和力量,顯示了貝多芬所特有的感染力,使音樂給人以精神上的鼓舞和高尚的美的享受。他所創作的鋼琴奏鳴曲是其對音樂藝術的最偉大的貢獻,也是鋼琴藝術發展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貝多芬作為18—19世紀之交的作曲家,他用進步的世界觀、倫理觀和新興階級的審美觀在社會政治經濟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將人類平等友愛的理想用音樂語言表述出來。他將海頓、莫扎特創立發展的古典音樂形式與風格極大地擴充和發展,將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連接起來。他的音樂至今震撼人心,并通向人類心靈之路。
參考文獻:
1.《西方音樂史》.于潤洋著.上海音樂出版社。
2.《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注釋》.陳復君譯.興界圖書出版社.
3.《貝多芬鋼琴作品的正確演繹》.卡爾·車爾尼著.上海音樂出版社.
4.《貝多芬之魂》.趙鑫珊著.上海音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