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芹
?
舞臺統籌的經驗及前景
■夏芹
自2003年加入江蘇省演藝集團揚劇團以來,我從演員轉職為幕后工作人員已有13年。從一無所知到游刃有余,這13年里我對舞臺統籌一職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與經驗。在這里我想談一談個人的淺見,不一定正確,但源自于我對工作的思考。
按照較為常見的關于幕后服務工作范圍的劃分,可分為劇務、場務、舞臺監督等人員。所謂劇務,通常情況下指的是過程中的日常事務負責人,其主要工作任務是做好演員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工作。而舞臺監督則是指在演出過程中負責掌握舞臺藝術各部門的總體組織與管理工作。在我個人的理解和工作經驗中,劇務的工作重心較為偏重于前期準備和后勤支撐,舞臺藝術監督則較偏重于藝術舞臺呈現的把控。然而無論是舞臺藝術監督還是劇務,在注重成本控制的院團的演出實踐中,其工作職責則往往合并由舞臺統籌一職承擔。
在江蘇省演藝集團揚劇團,主要日常演出分為以下幾種:
1.場館演出
所謂的場館演出即指在各類劇場和專業演出場所內的演出。演出劇目包括各類傳統折子戲及大戲。目前我團每年的主要演出場所主要包括江蘇省南京市、揚州、泰州、高郵、江都、興化等市的各大劇場、博物館及文化館等。除此之外我團還曾赴京滬等較遠地域匯演。
2.進校園演出
每年我團都會進入一些高校如專門針對大學生而編排的幾版精品演出。這樣的演出通常以“揚劇藝術賞析”方式進行,通過對揚劇的衍變、形成、發展讓學生們對揚劇這一劇種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以“折子戲”的演出形式,邊唱邊教學,更融入了請學生上臺與表演藝術家們互動的方式,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和熱烈的反響。演出結束后我團時常會收到該校來年的再次邀請,從演出效果看這是一種很好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方式。
3.下基層演出
下基層演出主要包括送戲下鄉與惠民演出兩類。在日常演出中,有時我們也會接到來自農村基層的商演邀請。因此我團每年都會去一些各地的市民廣場、農村進行搭臺露天演出。在這些場地演出,條件非常苛刻,不比在不漏風不漏雨設備先進的劇場。有的時候幾乎沒有化妝間和更衣室。對于演員來說,困難并不僅僅在于艱苦的物質條件,還有惡劣的自然條件。烈日當頭的酷暑,他們頂著將近40度的高溫,汗流浹背;寒意逼人的嚴冬,他們穿著單薄的戲服,不畏寒冷。無論刮風下雨,只要臺下還有觀眾,演出就持續進行。
作為舞臺統籌,我所需要面對的就是做好為以上三類演出的幕后服務。在這三類演出中,后勤保障和舞臺藝術呈現較為好把控的是第一類場館演出。對于專業的演出場館來說,我們只要進行常規的幕后作業即可。而在第二類與第三類演出中,由于場館并非專為演出而準備甚至沒有固定場館。因此在幕后作業時除常規準備外,還必須面對各種形式的突發狀況與特例。
在南京森林公安警察學院的一場演出,可以說是極具代表性的一個例子。該校所提供的演出場所,完全不具備演出條件,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保證演出能夠按時按質安全進行,我們幕后所有的工作人員三次進校園進行實地察看,一次次修改裝臺方案,把所有的不可能變為可能。校方也是盡一切可能最大限度的配合我們的工作,,最終連體育館的大門都為我們拆卸下來,方便我們舞美裝臺拆臺。最終在我團與校方的通力合作下,兩場大型揚劇《太平橋》成功在該校體育館上演。演出結束后,在學生們雷鳴般的掌聲下,讓我覺得一切工作都變得那么有意義和讓人欣慰,這也促使了我在遇到再苛刻的演出條件下,也不畏懼困難,最大限度地想盡辦法讓藝術在該發光發亮的地方閃耀。
其實不管是哪一類場館的演出,都有著本城與異地的分別。在同一類型中,相對而言本城演出的幕后工作要較異地演出容易一些。下面,我就以揚劇團2012年九月攜大型現代揚劇《丹鳳湖畔》進京演出為例,談一談傳統戲曲院團舞臺統籌一職發展方向。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劇組還未出動之前,我提前奔赴北京,考察劇場及周邊環境,并且開始尋找合適的酒店。在酒店的選擇上,在演出成本許可的條件下,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與劇場的距離,交通的便捷以及保證演員的休息。安排好住處之外,還需要考慮好全體工作人員的餐飲問題,必須要選擇可靠的合作單位,訂制盒飯,在保質保量保證食品安全的基礎上,盡量節約成本并且考慮到地域口味的差異。與此同時,我還需要和已經選擇好的劇場進行對接,對舞臺進行實地考察測量,并且反饋給舞美、音響、燈光等部門,并且負責相關部門相互之間和相關部門與劇場的協調工作。如果說前一項工作可能更偏向于劇務方面的話,那么后一項工作則純粹是舞臺藝術監督的職責,可謂是劇務、監督一肩挑。
可能在很多人看來,舞臺監督和劇務應當是由不同的人員分擔,即使是兼任的話,較為常見的情況也是由舞美隊長兼任舞臺監督(這一點在國內比較常見)或是由導演兼任(這一點在歐美比較常見)。然而不管何種情況,劇務均另選人員擔任。
這樣的分工歷經過無數舞臺演出的實踐,自然有其合理性。但是,以我個人的工作經驗來看。在戲曲演出中,舞臺監督與劇務不妨由一人兼任,合并為舞臺統籌一職。采取這樣的做法一則工作便利,易于管理。如在這次《丹鳳湖畔》進京的演出中,我提前數小時,便安排好化妝和服裝事宜,使得第一場戲的演員在一切準備工作完成后,能夠凝神靜氣,不慌不忙等待演出的開始,從而確保表演不受任何影響。而在這一時刻,也正是舞美隊對劇目整體舞美的最后檢查時間,試想如以舞美隊長充當舞臺監督將是何等的忙亂。
此外,在傳統戲曲的演出中,演員需要做諸如勒頭、貼片子、化妝等等紛繁復雜的準備工作,戲曲演員很少配有個人助理,因此準備時間的掌控,突發事件的處理,臺前幕后的協調等等都需要舞臺監督來完成,倘以舞美相關工作人員或導演兼任舞臺監督,那么更將大大增加他們的工作量,甚至有可能影響他們本職工作的完成。
二則,在演出現場和排練中,舞臺監督與劇務的對接較為緊密。如演出的催場、排練的時間控制以便于安排演員行程等工作,通常需要舞臺監督與劇務合作完成。因此,將二者合二為一,更有助于工作的銜接和團隊的管理。
其三,熟能生巧,事半功倍。我團的劇務,多由行政人員擔任。院團行政人員的來源,除極少部分源于對外招聘以外,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曾經有過上臺演出或戲校坐科的經歷,對于傳統戲曲藝術特色非常熟悉。比如我本人,不僅有十數年的演出經驗,更曾在演員生涯中榮獲不少獎項。因此,對于舞臺藝術的呈現,技術參數上的把握,較他人具有更多源于自身體會的知識。換一種說法,就是能夠將理論與自身實踐相結合,令理論能夠更好的指導實踐。如果由我這樣類型的劇務同時兼任舞臺監督,則往往能夠在繁瑣的支撐工作中發現細節問題,從而令演出更為完美。
因此,在我看來,舞臺統籌一職未來的發展方向,將兼具舞臺監督與劇務兩項工作,而從我團的日常演出實踐中,也已出現了這一趨勢。當然,作為傳統戲曲院團,我團的客觀情況與話劇、歌舞、交響等兄弟藝術院團有所不同,我團的工作經驗也許并不能適用于其他兄弟院團。這篇文章,也只是我個人的一點看法,正確與否,還請行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