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娟
心靈與頭腦的博弈
——淺析《紅與黑》中于連的兩種愛情
□李秀娟
引言:《紅與黑》是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司湯達的代表作,主人公于連為我們演繹了一出空前絕后的愛情悲劇。本文主要論述于連與德·萊納夫人、瑪蒂爾德小姐的兩段愛情,通過分析得出:于連對德·萊納夫人的愛情屬于心靈之愛,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情屬于頭腦之愛,最終在兩種愛情的博弈中,心靈之愛獲得了勝利。
司湯達自1830年將《紅與黑》帶到讀者眼前,擁有了廣大的讀者群。小說的主人公于連是個人奮斗的杰出代表,是他的時代的偉大野心家,他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意義。于連經歷了頑強與曲折的個人奮斗,一次又一次地在抗爭中扭曲了本性,忍受了巨大的內心痛苦與折磨,甚至不惜利用愛情來擺脫他的悲慘結局,但最終還是落得了毀滅生命的下場。
司湯達的每一部文學作品中,都會涉及到愛情這一主題,他將愛情分為“頭腦的愛情”和“心靈的愛情”,且認為后者才是真正的愛情,是“激情之愛”[1]?!都t與黑》中,于連在他短暫的23年的生命里,經歷了兩次驚心動魄的愛情,與之戀愛的德·萊納夫人、瑪蒂爾德小姐都隸屬貴族階級,他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利用了他的愛情。筆者認為,于連的愛情可以分為“心靈之愛”和“頭腦之愛”。其中,他對德·萊納夫人的愛屬于心靈之愛,激情之愛;他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愛屬于頭腦之愛,虛榮之愛。
小說一開始,于連來到市長先生家里做家庭教師,邂逅了德·萊納夫人。德·萊納夫人在小說中給人的第一感覺,她是一個來自于上流社會的完美的貴婦人形象。她富有、善良、美麗,敏感而又天真,有同情心。她見到于連之后,最關心的問題是于連會不會打她的孩子,可見這個女人是多么的可愛。她的丈夫維里埃的市長德·萊納先生,和她的性格截然相反,虛偽、做作、愛慕虛榮、重利忘義,就是為了和貧民寄養所的所長一爭高下,才將于連請到家里來做家庭教師。夫妻二人孕育了三個孩子,感情和婚姻生活本來平淡舒適,然而這種平衡和諧的家庭關系卻因為于連的到來打破了。于連聰明、勤奮、從不曲意逢迎卻有著崇高的人生理想與追求,就連于連貧窮的家庭出身也獲得了德·萊納夫人的憐憫之情。這里要明確一點,小說的故事發生在法國封建王朝復辟時期,同時也是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的歷史時期,這樣的一個時代,以權力和金錢作為衡量一切的唯一標準。所以,于連身上少有的美好品質和秉性,獲得了德·萊納夫人的青睞。她對于連的那份愛是發自于內心的、非常感性的一種愛,這種愛真實、自然,不矯揉造作,確切地說,是一種“心靈之愛”。
德·萊納夫人初次見于連時,發現他是一個面貌清秀、禮貌有佳的俊美青年,不禁對他升起了好感。在后來一次又一次的接觸中,她其實早就對于連暗生情愫,只是羞于表達,但于連無意間的一次觸手,點燃了她戀愛的心。對于她這樣一個物質上很富足,精神上很空虛,尤其心靈一片荒蕪的人,于連的出現再恰當不過,兩個人的心靈終于靠近了,契合在了一起。這種曼妙的心靈之愛,一度讓他們度過了一段很幸福的時期。雖然后來私情敗露,于連遠赴貝藏松神學院,但愛情從未在兩人的心靈中消退。
于連在他人生的第三階段,投靠了德·拉莫爾侯爵府,結識了侯爵的女兒瑪蒂爾德小姐,她高貴、年輕、美麗,不乏追求者,這些追求者都來自于上流社會的貴族階級。相比之下,于連作為侯爵府的一個小秘書,地位之低下可見一斑?,數贍柕碌膼矍橛^異于上流社會的貴族小姐,她對于連的愛情,始終帶著一股“中世紀的沖動”,她覺得和一個地位低下的人談戀愛,是一種莫大的刺激和成功,是源于頭腦中的一種很偉大的熱情。所以,當于深夜爬著梯子來到她的房間占有她之后,她十分高興,享受這虛榮的愛情,但第二天清醒的她開始鄙夷于連的卑賤出身。當于連在圖書室拿起古劍要把她刺死的時候,她又瘋狂地迷戀上了于連這種所謂的英雄愛情,拜倒在于連的腳下,可是兩人再次相遇,她又變得冷如冰霜,放佛不曾愛過。于連在這場愛情當中,痛苦不堪,煩悶不已,但頭腦中有個聲音告訴他,決不能認輸,決不能輸給這個虛偽的貴族階級,一定要贏得這場愛情。最終,他借助各種手段和伎倆,借助他向元帥夫人的瘋狂追求,瑪蒂爾德終于拜倒在了他的腳下,乞求他的僅屬于她一人的愛。
最終,這種頭腦之愛使于連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實現了他的野心,他有了騎士的封號,有了獨屬于自己的田莊和固定的收入,并且獲得了陸軍軍尉的頭銜。
盡管最后,瑪蒂爾德小姐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確實愛著于連,但對于連來說,他只是在這位小姐的身上獲得了他想得到的榮譽和地位。他對瑪蒂爾德的愛情是虛偽的,是一種頭腦之愛,瑪蒂爾德只是他成功路上的一個跳板,愛情只是他報復上流社會的一種工具而已。
當于連正在構思他未來的最美藍圖的時候,德·萊納夫人的一封信徹底地改變了他的命運。此時的他,全然失去了理性,憑借著心靈中那股狂熱的復仇沖動,槍殺了德·萊納夫人。他的這一行為似乎能夠被我們所理解,因為在他和德?萊納夫人的愛情世界觀里,他們一直是一種平等和諧的關系,所以最不能讓他接受的就是夫人對他的背叛。瘋狂的行為過去之后,他才真正地意識到,他是多么地愛著德·萊納夫人,監獄中的他,最終獲得了德·萊納夫人的愛情。
而此時的瑪蒂爾德為了營救自己的愛人,想盡了各種各樣的辦法,做出了種種努力,她試圖為救贖于連而展開一場轟轟烈烈的英雄主義的愛情,但是于連早已厭倦了他們之間的頭腦式愛情。甚至到了最后,他不愿意見到瑪蒂爾德,只愿與德·萊納夫人廝守在一起。最終,他以非常理智的態度對待了瑪蒂爾德的愛情,他甚至拒絕在上訴書上簽字,最后與瑪蒂爾德訣別的時候,他希望瑪蒂爾德將孩子生下來以后,交給德·萊納夫人收養。但當德·萊納夫人要求他在上訴書上簽字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就答應了,他甚至瘋狂地向德·萊納夫人傾吐自己的愛情:“你要知道我永遠愛的是你,除了你,我從來沒有愛過別人?!保?]而對瑪蒂爾德,他卻說:“她是我的妻子,但不是我的愛人。”所以,在這場“心靈之愛”與“頭腦之愛”的博弈之中,心靈之愛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小說結尾處,于連勇敢地走上了斷頭臺,瑪蒂爾德仿照她祖先的愛情行為買下了于連的頭顱并親手埋葬,德·萊納夫人在于連死后的第三天也隨他而去,這出杰出的愛情悲劇也就這樣拉下了帷幕。但無論是于連與德·萊納夫人的心靈之愛,還是他與瑪蒂爾德的頭腦之愛,他在愛情中都享受到了他應得到的幸福。于連的愛情悲劇具有非常強烈的時代意義,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人對于愛情都有自己獨到的領悟,或許作品的偉大之處就在于這里。
(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文法與經濟管理學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