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慧平
藝術院校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芻議
□齊慧平
戲劇、影視藝術是工業化時代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形態。在當今的社會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已經突破只在藝術類專科院校中開辦的樊籬,走向全面發展的階段,但藝術院校開辦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應當具有特色,保持專業性與藝術性相結合。筆者認為藝術院校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應一改傳統的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信息傳播者,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學習信息的模式,創新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從研制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改革、實踐教學等方面聚力求變。
眾所周知,藝術院校在生源關口上,往往側重學生的“專業能力”考察。在舉行的招生考試中,專業成績占比較大,戲文專業考生的文化課成績及其分數線相對比較低。因此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改革視野下,戲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應該找準定位,立足該專業學生文化基礎課成績較差的事實進行規劃。
創新以新為本質特點。藝術院校戲文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滿足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培養目標的同時,還應該著力以培養戲劇、戲曲和影視文學基本理論及劇本創作能力為目的,夯實在劇院、劇團或電視電影、紙質媒體編輯等部門從事原創性的文學作品創作、編纂編輯以及改編加工等理論研究工作。在一系列能力的培養和培育中,著重強調原創性作品創作能力,要求該專業畢業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電影、電視等劇本原創能力,文學藝術方面綜合吸收轉化能力。
由此,創新性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制定的過程中,“一是要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拓寬專業口徑,從課程體系及課程模塊上打好基礎,造就一專多能的高素質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人才;二是密切結合自身辦學條件、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確定一個專業人才培養的主攻方向,有別于其他院校,進而來凝練專業特色;三是加強學生文學素養和創作基礎技能課程。”[1]
所謂大數據教學,是相對傳統的“一張嘴、一支粉筆講到底”而言的內容貧乏的教學而推倡的教學形式。大數據在內容上,強調容量大,數據多,教師在課堂上授課能在中外戲劇史上旁征博引,教材講義豐富多樣,無窮變化;大數據在形式上,強調授課工具的“新”,利用聲光電媒體媒介,通過生動的電影、電視作品展現教學內容,讓學生耳目一新。教師應當首先改變通過課堂語言講解知識的觀念,建立通過文學影視作品講述知識的新思維,充分利用新媒體教室,便攜式設備,甚至手機等移動終端將大數據呈現給學生,以培養學生的專業意識和專業能力。
同時做好課堂的延伸,將有效課堂由教室延伸到任何空間。促進學生全天候不間斷吸收專業知識。教師需要列出較為豐富的課外參考書和參考文獻,在課外指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閱讀參考書目,研讀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和參考文獻。
對于文學基礎較好,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生,教師將其凝聚在一起對一個主題進行頭腦風暴式探究,形成閱讀和思考沙龍。通過大數據教學內容的呈現和閱讀,將教學由課堂之中延展到課堂之外,加以利用容量大、內容豐富的多媒體教具,聲音、光線、電器的感官刺激,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具有一定程度的正向作用。
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性質決定了其人才培養必須重視實踐教學。無論是實踐教學課教學,抑或基礎理論課教學,都應特別注重學生所學知識的實踐應用。“由于大部分院校的專業氛圍淡薄,導致學生實踐不足的現狀,因此各個院校要盡力營造戲劇影視專業氛圍,讓學生多寫戲,多排戲,因為戲劇實踐可以作為影視實踐的基礎,如果有了濃郁的戲劇氛圍,學生的藝術創作力和舞臺敏感度就得以培養,這對影視創作有極大的幫助……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藝術感悟也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對專業氛圍的營造也有良好的推動作用。”[2]
手與腦充分結合是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目標。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就要努力改變傳統的大文科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足夠重視實踐課、實踐教學的開展,才能有效地將學生的腦(專業知識)和學生的手(實踐能力)結合起來,形成良好促進和知識轉化。例如,“該專業核心課程《表導演基礎與實踐》的教學,就不能拘泥于理論講解,要將學生的實踐教學搬到課堂,理論與實踐同步進行,……教師可以精心挑選學生自創的劇本,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將之排演成情景短劇。”[3]
創新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關鍵還在于學時的合理劃分。藝術院校側重于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也就是側重手的運用和開發。因此目前改革該專業的學時劃分是十分必要的。本科學制為四年制,實習實踐應不低于四年學制的1/4,也就是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實踐教學時間不應低于1學年,實踐學分不低于核心學分的1/3。
區別于綜合性高校或文科類高校的戲劇影視文學專業,藝術院校對該專業學生的培養應更加精準定位于社會文化事業的實踐者和行動者。在實踐教學上,可以賽促學,以創作代練習。專業組織上應引導學生成立攝影協會、DV作品交流會、大學生劇團、劇社、戲曲廣角、話劇演出社團等等團體。這些團體開展的活動也應成為實踐教學的輔助課堂,讓學生在藝術氛圍非常濃厚的社團組織中手腦結合,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將基礎課課堂習得的知識不斷轉化。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當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藝術院校戲劇影視文學專業的畢業生更應該主動把握社會文化創新更迭的脈搏,學校作為辦學主體更應該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并以人才培養為目標不斷推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藝術院校肩負我國戲劇影視文學人才培養的時代重擔,需堅持引領人民文化生活的審美方向。
(周口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