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旖
試析福樓拜《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點
□張靜旖
整部《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很簡單,講述受過貴族教育的女主人公愛瑪,青年時代飽讀浪漫派作品,在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中不滿丈夫夏爾·包法利的遲鈍、平庸、不解風情,在傳奇式愛情的幻想下做了別人的情人,最終走向悲劇。這種桃色事件在文學作品當中很常見,但其涉及的所涉及的區域十分敏感,愛瑪的悲劇不僅僅在于女主人公,而且也反映了時代的悲劇,福樓拜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主人公情感墮落的過程,努力挖掘造成這種悲劇的根源。
根據《包法利夫人》的故事脈絡,女主人公愛瑪的形象可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小說前期對愛瑪的描述是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弱女子,熱情美麗純潔,在修道院接受貴族教育,飽讀浪漫派作品,對未來充滿美好幻想。而在成年以后的婚姻生活當中形象急轉直下,變成情感的墮落者,追求腐化的生活,最終走向服毒自盡的悲劇結局。而從整部《包法利夫人》所要揭示的內涵來分析,就不能簡單的將愛瑪的人物形象拆解成前后兩個階段去分析,而是要將這兩個前后對比強烈的形象結合起來[1]。
福樓拜在其小說中添加了副標題《外省風俗》,對時就世界中葉的法國外省生活進行了描繪,通過愛瑪的故事表現出對消極浪漫主義及當時社會境況的批判。據此,就可推斷,愛瑪形象轉變的開始就是其青年時期在修道院的學習生活。愛瑪在修道院的學習生活過程中,接觸了浪漫主義文學,哀怨纏綿的傳奇小說,在少女的天性——幻想傳奇愛情的影響下,生出向往城市生活的念頭。愛瑪的少女情懷在浪漫派作品的影響下一發不可收拾,這為后期形象的轉變埋下了伏筆。而當愛瑪與夏爾·包法利結婚后,成為包法利夫人,丈夫平庸、不解風情,顯然無法滿足愛瑪少女時代的幻想,最終被社會風氣污染,走向墮落。當愛瑪接觸了所謂上流社會,在滿足了虛妄的少女幻想后,不可自拔,漸漸成為投機者、高利貸、流氓的獵物,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此時的包法利夫人,已經不滿足于少女時代的幻想,而是被本能欲望所驅使,最終走向毀滅,這是人性的弱點之一[2]。
從這些分析當中,不難發現愛瑪的性格中有勇敢,也有軟弱,渴望傳奇式的浪漫愛情,卻又在深深的傷害自己的丈夫。
夏爾·包法利作為《包法利夫人》中的男性主人公,其形象十分普通,并不引人注目,但如果深入去分析,并結合愛瑪的形象分析,可以看出夏爾.包法利在小說的作用十分重要。
首先,夏爾·包法利出生于小地主家庭,盡管出生時這個家庭正在走下坡路,但勉強可以算作地主階層;其次,他是一名普通鄉村醫生,平庸,庸俗,不解風情,善良等,他具有蕓蕓眾生所具有的普遍性性格特征。
根據這些內容,可知夏爾·包法利是與所謂上流階層格格不入的普通人,雖然生活可以過得好,但進入不了上流社會。
《包法利夫人》是對消極浪漫主義及但是社會現實的批判,從這個角度看,夏爾·包法利無法滿足愛瑪對愛情的幻想,也無法給與愛瑪奢華的生活。直到愛瑪死后才明白愛瑪的背叛,最終傷心而死。這一刻,夏爾·包法利屈服于命運,顯得軟弱,無力抗爭,進而表現的生動鮮活,有血有肉。
《包法利夫人》是對消極浪漫主義及當時社會現實的批判,福樓拜通過浪漫幻想與平庸現實的強烈反差,揭示了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殘酷現實。基于此,愛瑪和夏爾·包法利成為了各自的代表,通過雙方的悲劇結局,表現出作者對消極浪漫主義及社會現實的控訴。
注釋:
[1]袁君.客觀性寫作方式帶來人物性格的復雜矛盾性——讀福樓拜 《包法利夫人》有感 [J].群文天地, 2012,06:71.
[2]徐章迪.包法利夫人形象來源探究[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1,02:73-75.
(株洲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