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睿琪
《蝕》和《子夜》的異同點研究
□許睿琪
《蝕》與《子夜》這兩部小說奠定了茅盾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地成了茅盾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文學界對這兩部作品卻存在著長時間的爭論,直到今天也沒有停止。一部分人認為,《子夜》中塑造了以吳蓀甫為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其社會行為揭示了當時社會所存在的危機,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而在《蝕》中所營造的幻滅、無助這種自然主義的氛圍是不值得提倡的,因此《子夜》比《蝕》更為成功;另一部分人認為,《蝕》中所透露出了的自然主義傾向正是矛盾自身情感的流露,其中的心理描寫以及對女性形象的刻畫也體現出了茅盾在文學上的造詣,而《子夜》則是將文學政治化的產物,是為宣傳共產主義而創作的,脫離了文學的本質,是一種迎合世俗的文學,因此不值得提倡。本文將對這兩部作品的異同進行分析。
《蝕》是矛盾以自然主義手法創作的第一部小說,共分為三個故事,《幻滅》、《動搖》、《追求》,分別講述了大革命時期的不同故事,《幻滅》講述的是女主人公章靜在革命前夕對革命的熱情與革命高潮時期夢想的幻滅;《動搖》則描寫了大革命高潮時期的各種社會力量的較量以及主人公意志的動搖;《追求》則是在希望幻滅與意志動搖之后的對新時代的追求[1]。在創作《蝕》這一系列故事時,矛盾并無創作經驗,因此三個篇章在文章結構上表現地較為松散,人物情節也沒有完整的安排,所塑造的人物顯得蒼白不夠飽滿。但這卻是出入文壇的茅盾最直白、最本真的情感流露,從而有了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子夜》是茅盾在30年代完成的一部長篇小說,是從民族資產階級吳蓀甫的視角描述了尚且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上海,集中表現了各種社會矛盾的沖突。當時整個社會正值大革命失敗的低潮時期,各種社會矛盾尖銳。小說講述了吳蓀甫試圖反抗國外資本主義經濟與國內封建地主階級卻最終失敗的故事,這顯然與作者“回答當時中國社會性質”的創作初衷是違背的,但是在這部作品中卻表現出了工人階級反抗意識的覺醒,因此許多人因此詬病甚至嘲笑茅盾是“共產黨首席小說家”。從作品本身來看,《子夜》是成功的,深刻地展現出了當時社會的各種黑暗以及尖銳的階級茅盾,并引導讀者對社會前進方向進行了反思。
相同之處:
1.兩者都揭示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與社會本質,都試圖為舊中國尋找到一條出路。《蝕》描寫了大革命的進程,并對這種用資本主義拯救社會的做法抱有了一定的幻想;《子夜》是大革命“夢醒”之后對社會出路的重新反思,文中悲劇性的結尾正是揭示了資本主義在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中是行不通的,必須找到新的出路,而工人階級的覺醒似乎正昭示著新時代的即將到來。
2.兩者都充斥著悲劇的色彩。這種悲劇的小說氛圍也是作者自身對資本主義的失望,他深知資本主義道路在舊中國是行不通的,不僅僅是由中國當時的社會性質決定,更是受民眾那根深蒂固的順從思想影響。
不同之處:
1.盡管都充斥著悲劇的色彩,但《蝕》中透露出的悲劇氣息只是幻滅,但卻存在著重生的“追求”;而《子夜》中卻是對資本主義的徹底的絕望,這種悲劇更具有社會性。
2.創作手法的不同。《蝕》采取的自然主義傾向的手法,《子夜》則是用了現實主義手法,表現得更為真是與深刻。
盡管世人對《蝕》與《子夜》這兩部作品褒貶不一,但毫無疑問的是,這兩部作品都是成功的,是茅盾個人對社會道路的一種探索,是其最本真的情感流露。
注釋:
[1]文宗理,從感性的熱烈到理性的冷峻——《蝕》與《子夜》的比較并兼茅盾評價[J].山東大學學報.2008,06: 154-160
(長沙市長郡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