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瑄
試論劉心武小說《鐘鼓樓》的思想藝術特點
□李奕瑄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作品《鐘鼓樓》是劉心武創作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以橘瓣式的結構,通過北京胡同里一家普通市民的婚禮,延伸到十幾個人物,從一天延伸到幾十年,寫出了古老京華的歷史積淀和80年代的現實變革,堪稱一部現代“北京清明上河圖”,包含著大量的社會學、民俗學信息
《鐘鼓樓》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歷史的厚重感,以及展現出來的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圖景:城市、鄉村、部長、局長、售貨員、家庭婦女、留學生、京劇演員、文學編輯、廚師、喇嘛、修鞋匠、乞丐、神秘傳說、正在進行的婚宴等等。這來自于劉心武自覺的文化景觀意識和強烈的歷史感[1]。而實現歷史感及文化景觀意識的關鍵就是時間性和空間性。《鐘鼓樓》當中以橘瓣式的結構組織故事,使空間和時間有機交融,使豐富的生活圖景得到統一。
如果將空間和時間當做《鐘鼓樓》的經緯線。小說截取北京鐘鼓樓下一個四合院里九戶居民,在1982年12月12日晨5時至下午5時這一天當中的日常生活,在一個時間線內,交織了不同場合發生的故事來展示豐富的生活圖景,揭示了在人生的舞臺上的不同人生,體現出空間感。而時間使小說具備了歷史的縱深感,小說中有兩個關鍵的場景——鐘鼓樓和四合院極具象征意義,為小說提供了一種時間流逝的總體氛圍。小說一共六章分別使用卯、辰等地支名稱命名,這些名稱在古代是計時概念,通過這些名稱就能使讀者喚醒遙遠的記憶,意識到時間的流逝。同時小說開篇便以神秘故事為先導,看似同小說主體無甚關系,但其實是故事主線的開端,也是一個參照物,形成一種歷史感,同時薛師傅的喇嘛歷史等都體現出時間性。
《鐘鼓樓》在描述鐘鼓樓下四合院當中九戶人家的生活現狀的同時,穿插人物的過往經歷,使小說呈現出空間性和時間性的同時,揭示出人物心理受到文革影響的變化,進而解釋了人物在當下的行為。這使得心理的變化成為人物過去與現在的聯系橋梁[2]。
小說中涉及到的每一個人物都有著過去,在描繪人物當下行為時,都會穿插一段人物的過往經歷。小說中的背景是一樣的“文革”,但在同一代人的靈魂之中留下的痕跡卻天差地別,在同樣學校中造就了荀磊、路喜純這樣奮發向上,善良淳樸的人,也造就了姚向東、盧寶桑這樣尊嚴喪失,墮落消沉的人。這些人物的百態之所以如此,就在于他們受到的教育、家庭、外部社會環境,以及這些人物持有的信念、人生態度,同時在動蕩時期留下的歷史痕跡。盧寶桑等人證明了“文革”可能造成的精神扭曲,路喜純等人證明了“文革”根本無法徹底泯滅文化,薛紀徽揭示了如何在錯誤中找到正確的人生道路。
小說中并沒有對這些人物做出任何的褒揚或批判,以善解人意、寬宏的精神,在客觀上描繪小說中人物的生活百態。在歷史厚重與時間的流逝中,對歷史進行了反思,著重揭示了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矛盾沖突與交融,突出當時市民的生活與心理境況。小說在各種人物的心理演化過程中揭示了作者對歷史的反思。
綜上所述,長篇小說《鐘鼓樓》,作為劉心武的第一部長篇,以其獨特的結構特點,以及帶有濃濃京味的敘事語言,將時間意識與空間意識有機結合,通過小說中人物的生活百態揭示了歷史的厚重感與時間的流逝感,同時也將作者反思歷史的內涵表露出來。通過時間性、空間性以及歷史縱深角度的人物描寫,突出了當時市民生活及心理風貌。
注釋:
[1]徐輝.從《鐘鼓樓》看劉心武藝術世界的存在主義[J].語文建設,2016,17:57-58.
[2]王晨倩.論《鐘鼓樓》的歷史和人生觀照[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5,03:43-45.
(長沙市南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