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娟
感受朱自清老先生《背影》中的父愛
□馬娟
引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一篇文章,我們每個人都能獲得不一樣的感受。當然我們也會擁有共同的觸鳴,比如朱自清老先生的《背影》,大多數的我們讀罷文章后的第一觸覺就是濃濃的父愛,然后我們就會想到自己的老父親。由彼及此,觸動心靈,這也許就是偉大的文學作品的意義吧。
我們每個人的父親都像是一棵大樹,它庇護著我們不被風吹雨打;有時更像一片天空,為我們傾灑雨露滋潤,他偉岸、高大、讓我們仰望,他的背影永遠都是剛強和瀟灑。但朱自清老先生筆下的老父親卻不是這樣子的,文中父親的背影是笨拙和頹唐。原來父親也有苦的時候,他的背影也有艱難的時刻,這讓我們的心為之流淌。
從作者寫到的四次流淚中我們感受濃烈父愛,以及兒子對父親的那種理解與愛。第一次流淚是傷悲之淚,作者回到徐州看到父親,看到庭院狼藉,混亂不堪的場面就給人一種低落的感覺,又想到祖母的死、親人的離世,更是襯上這樣的狼藉,一個大男兒不禁簌簌地落淚。家庭慘淡的背景里我們可以感受到至親的骨肉之情。兒子與父親間的微妙情感,我流淚為你、為整個家庭。第二次流淚是感動與疼惜眼淚,是在作者看到老父親的背影后,頓時心酸落淚。在準備離家上京之時,由于父親忙于家里的事情,先前已定好他忙他的,便不用去站臺送兒子。雖然朱自清先生已成年,但父親終究還是放心不下送他去了站臺,丟下忙著的事情,一路上對兒子照顧得無微不至。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式父母的關心與愛護,捧在手心里不讓你受一點委屈,讓人心酸、讓人感動。這是傳統親情觀的完美體現,只顧孩子不顧自己。他像一個市井小民在忙著講價,忙著替兒子照看行李,還要送我到車上,為我揀了一把椅子。囑咐我的關心,并囑咐茶房給個照應,種種的小細節讓我們也想到自己的父親。簡單的行為、嘮叨的話語就像對全世界宣告:這是我的兒子,請讓他一路順風、一切平安。先生內心早已濕潤。后來,父親又去爬過月臺要給他買橘子,父親背向著他,它可以看到父親的一步一行。高高的月臺,肥胖而蹣跚的父親的身軀在那個月臺上格外顯眼,尤其是爬上和爬下月臺更讓人心疼和感動。父親努力地攀爬,這種努力更讓朱自清先生內心久不能平息。作者通過慢動作、全方位的描寫父親爬上月臺的身影,讓我們感受到一位兒子對父親的那種疼惜以及對父親來自身心肺腑的尊敬與愛。第三次流淚是父親的送別結束,漸行漸遠,當背影淹沒在來來往往的人群里,作者已經找不到的時候,他坐了下來,眼淚流了下來。父親的送別讓作者的心不能平靜。我們總是分開了才能回味到彼此的好。自己獨自上京,留父親在家,惆悵與不舍的心情涌上心頭。文中最后一次流淚是在文章結尾的時候,作者已到京,父親給他來信道自己的身體狀況以及感覺要離世的簡短的信讓作者瞬間淚滿眼眶。父親對他說:“忘卻我的不好?!边@是一位父親來自內心的是痛徹心靈的呼喚,讓兒子原諒他的不好。他之前的不好我們不深究,誠懇的語氣讓自己的兒子原諒自己,從中深深地感受到了父親的自尊與渴望被兒子理解和信任,對兒子深深的愛。此刻,他的腦海中只有父親笨拙的爬上月臺為自己買橘子的場景、只有內心渴望見到父親的感動,已別無其他。
雖然現在對于《背影》情感的解讀有諸多的版本,有從作者本身角度出發,作者自身的對父親的愛以及內心的愧疚與辛酸。還有的解讀的是世間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親人的離世,以及對于生命無常的感慨。在我看來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說,讓他們體味到父愛的偉大以及那種心酸不易,能讓他們接受一次關于親情的情感教育就已經足夠。在寫本篇文章之前,我又重新翻開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雖然寫的是他的父親,但我也能深切感受日常生活里我的父親的無微不至以及諄諄教誨。一篇好的文學作品是能讓我們每一個讀者都引起共鳴,然后得到思考。朱自清先生父親的背影,亦是我們每個父親的背影,那種深沉的愛我們永遠都體味不完。
(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