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菊
經典的背后
——以《天方夜譚》第一樂章為例解析音樂與其表現的手法
□李亞菊
引言:經典的音樂作品之所以會成為經典是承受了時間的考驗,之所以從多如繁星的音樂作品中脫穎而出,就是因為作曲家早對音樂的描寫是非常貼切人的基本審美原則的。作曲家并沒有運用很復雜的配器或者很繁復的節奏,旋律,但是就是抓住了各種樂器的特性非常貼切地表現了鮮明的音樂形象。筆者在此篇文章中將以俄羅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代表作《天方夜譚》第一樂章為例,解析音樂與其表現的手法。
從幾千年前音樂就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縈繞在人們的耳邊。從原始社會的的圖騰音樂到現在的電子音樂,中間經歷了音樂史上的數個變遷,在這條音樂的河流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優秀的作品,這些杰作經歷了時間的考驗,深深地印在了人的腦海中,并且為人們所喜愛。這些優秀的作品為什么能夠從多如繁星的作品中脫穎而出呢?它們究竟有什么樣的魔力能夠獲得人們的喜愛呢?其實,并不是什么“魔力”,而是它們都符合人們對音樂的審美要求。縱觀音樂中的經典作品(泛指古典浪漫時期的作品),都是滿足了人的感性需要,能夠表達出人的所思所想。然而這個“表達”是有很多手法的,其中包括音樂音響基本要素(音高、音強、音色、音長);音樂音響基本組織形式這兩方面的要素。在這兩大方面中又包含了很多細節的東西。那么優秀的作品是如何來把握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呢?下面筆者將以俄羅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代表作《天方夜譚》第一樂章為例,對音樂音響結構的審美特征進行敘述。
(一)作者簡介:里姆斯基—科薩科夫(1844-1909),19世紀民族樂派“強力集團”中最年輕的一位作曲家、指揮家、教育家與社會活動家。他被音樂史學家稱為“一位以俄羅斯音樂為基礎,以他想象的東方語言為音調”的音樂家,他駕馭音樂語言的能力與才華是出眾的。他一生共創作了15部歌劇,代表作品有歌劇《雪姑娘》、《沙皇的新娘》、《金雞》等,交響樂《西班牙隨想曲》、《天方夜譚》、《荒山之夜》等等。其中《天方夜譚》最具代表性,尤其是其中關于舍赫拉查德的主題旋律,流傳范圍之廣,時間之長,是其他很多作品都無法超越的。
(二)作品簡介:《天方夜譚》完成于1888年夏天,隨后在圣彼得堡首演。《天方夜譚》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蘇丹王沙赫里阿爾深信女人是居心險惡和不忠誠的,就下決心要把自己的每一個妻子在初夜之后都處以死刑;可是宰相的女兒舍赫拉查達,為了拯救自己的姐妹們,要求嫁給國王。她每晚給國王講一個故事,而每次都是講到最緊張、最精彩的地方停住,留到第二天晚上再講。這樣,國王為了繼續了解故事底細,只好暫不殺她。舍赫拉查達一連講了一千零一夜,終于感動了蘇丹王,拯救了自己和無數姐妹的生命。該作品分為四個樂章,分別是:第一樂章《海洋和辛巴德的船》;第二樂章《卡倫德王子的故事》;第三樂章《年輕的王子與公主》;第四樂章《巴格達的節日》。這部作品主要以它豐富的配器,鮮明的音樂形象,以及其優美的旋律而聞名于世,其中它的配器已經成為現在配器課上的經典范例,經久不衰。筆者將從第一樂章《海洋和辛巴德的船》引子部分的兩個音樂主題的各個音樂要素來進行分析。
在世界各民族的音樂中,或者說在每個作曲家的每一部作品中,旋律是其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直接是人感受到作曲家基本意圖的載體之一。在《天方夜譚》第一樂章引子部分中,共出現了兩段主要旋律,并且代表了兩個音樂形象。
首先:引子部分出現兩個主題,分別為:
蘇丹王主題:由全部弦樂及單簧管、大管、長號、大號以三個八度齊奏出e小調,2|2拍子,低沉而嚴峻的音響,刻畫了殘酷的蘇丹王主題,整體旋律走向平緩,沒有很大的跳動,音程都控制在四度或四度之內,音區是在中低音區,節奏緩慢,音符稍疏,按照人們的審美習慣,一般這樣低沉的音域能產生一種嚴峻陰森的感受,而且旋律走向是向下的,更加加強了黑暗的感覺。
舍赫拉查德主題:緊接著蘇丹王主題的是木管組的延續與和弦進行;然后,在豎琴的伴奏下,獨奏小提琴拉出了一個富有東方色彩的、美妙的旋律,這就是代表主人公的舍赫拉查達主題:在這個主題開始的時候用的是a小調,使用和弦的分解進行上下翻動,小提琴明朗柔美的音色以及固定的隱形節奏十分形象的顯現出女主人公舍赫拉查德的正義,美麗,聰慧的形象,旋律的音區在高音區,而且旋律的走向也是向上而想,音符密集,節奏歡快,所以,這段旋律主題是明亮歡快的,與蘇丹王的形象構成了鮮明的對比。
《天方夜譚》這部作品的配器是非常經典的,在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自傳中,他對自己這部作品做出了這樣的評價:“在這三部作品中,我的配器無論是在技巧還是在音響上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沒有受到瓦格納的任何影響,而且沒有超出格林卡通常所用樂隊編制的范圍……”。從他對自己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出,《天方夜譚》中所使用的配器手法是突破以往古典浪漫派的,筆者現在將引子部分的兩個主題進行敘述:
蘇丹王主題:在這個主題中,作曲家使用了單簧管、大管、長號、小號、圓號以及整個弦樂組作了齊奏,作曲家在這個主題中突出了銅管樂器的音色,銅管樂在音色上具備金屬的特質,給人以莊嚴凝重之感,再與其緩慢的節奏,低沉的音域,下行的旋律共同構建了蘇丹王莊嚴肅穆、陰森的形象。
舍赫拉查德:在此主題中,作曲家使用了小提琴的單聲部獨奏,其他只是使用了單簧管作了和聲提示,配器極為簡單,但是就是因為其簡單明了的配器才恰恰描述出了舍赫拉差德的少女的單純,小提琴明亮的音色,以及高的音區,快速的節奏給人們展現出一個美麗而富有智慧,活潑而又善良的少女形象!在這里,作曲家的配器簡單但是十分準確,非常貼切具體生活中對少女的描寫。可謂“簡單明了”。
以上,筆者簡單地通過旋律和配器兩方面的解析對音樂音響結構的審美特征進行了敘述。其實音樂音響結構的審美特征還包括很多很多,比如:和聲、曲式、調性等等,通過以上的簡單解析我們發現真正好的經典作品在細節上的描寫是非常貼切人的基本審美原則的。作曲家并沒有運用很復雜的配器或者很繁復的節奏,旋律,但是就是抓住了各種樂器的特性非常貼切的表現了鮮明的音樂形象。所以能是這部作品經久不衰,成為經典之作!
(平頂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