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國
【摘要】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課程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載體,根據國家基礎教育目標,依托圍繞當地豐富的鄉土資源,建設開發獨具特色的農場大課堂,解決綜合實踐基地課程從能力目標分解到具體案例實施中的瓶頸問題。
【關鍵詞】基地 課程 鄉土資源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24-02
我國是農業大國,十三億人口中有八億農民,全面提高農民的素質是促進農村發展的前提。吳中“新生生農場”教學基地,針對初高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水平,以識農、學農(小學、初中)、研農、務農(高中)為出發點,在平面布局上既有蘇州園林的氛圍,又有江南農家的特色,將整個基地作為學生動手實踐的“農業實驗室”,著力打造識農、學農、研農、務農四大教學板塊。
一、圍繞當地傳統特色的農副產品,開發熟悉識別農作物的“識農”課程
吳中“新生生農場”教學基地坐落在美麗的西山,太湖環繞四周,結合西山特殊的自然氣候和地理位置,基地開發了“尋找水八仙”、“辨識洞庭碧螺春”、“識別西山果樹”等趣味課程;以“辨識洞庭碧螺春”課程實施組織為例, 學生在教師和小組長的組織及帶領下前往茶山辨識碧螺春茶草,采訪茶園采茶的茶農,掌握采茶的基本流程與技術。
結合“新生生農場”教學基地內的農作物,如青種琵琶、楊梅、橘子、櫻桃、板栗等,利用網絡手段把這些特產的學名、別名、分類、形態特征、生長環境、原產地、主要品種、主要價值制作成電子文檔并賦予二維碼,掛在對應作物上,讓學生通過手機,平板等電子工具方便的認識家鄉的特產,激發他們開展各項實踐研究,并在探索和實踐中識別當地栽培的主要果蔬農副產品種類,能說出當地果蔬的主要栽培方式,比較各自的優缺點。
二、結合基地現代化智慧大棚,開發學習現代化農業栽培技術的“學農”課程
大棚種植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技術,它具有較好的保溫性能,深受人們喜愛,因為在任何時間都可吃到反季節的蔬菜;在一般境況下,大棚都采用竹與鋼為主的結構骨架,然后在上面覆蓋上一層或多層保溫塑料薄膜,這樣一個簡單結構就制造出一個完整的溫室空間。
吳中“新生生農產”教學基地在各級部門的支持下,在全省率先搭建現代化智慧大棚學習實踐平臺;學生在“新生生農場”教學基地,通過對智慧大棚模型的學習,掌握它的基本構造以及對應的功能。在學生掌握熟悉大棚結構和功能的基礎上,學校根據不同學齡段的學生開發了“蔬菜設施類型的實地調查和結構觀察”、“蔬菜設施內的小氣候觀測”和“蔬菜無土栽培營養液配制”等課程,旨在讓學生掌握如何運用現代化智慧大棚大規模生產農產品。
三、對比傳統農業技術手段,開發探究如何提高農業競爭力的“研農”課程
農業科技主要用于農業生產方面的科學技術以及專門針對農村生活方面和一些簡單的農產品加工技術;合理開發資源、保護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為了給學生樹立科技強農意識,了解掌握一些用科學技術手段提高農業質量、產量的方法和手段;吳中“新生生農場”教學基地特別劃分了兩塊實驗田,一塊在自然狀態下的實驗田,另一塊是在智慧大棚內的實驗田,兩者用于對比參照;并且在兩塊實驗田中安裝各種傳感裝置,將土壤中各種參數如溫度、濕度、酸堿度等數值實時傳送到采集器,再有采集器把數據上傳到上位機,最終變成學生可以用來采集的數據,用于科研探索;在搭建硬件設施的同時圍繞兩塊實驗田,基地開展組織學生參觀無土栽培現場活動,測定土壤酸堿性活動,參觀當地水稻示范田活動(適用于小學年段),開展果樹嫁接活動,考察基地灌溉活動以及開展大棚蔬菜低溫冷害的預防措施活動(適用于初、高中年段)等。
以“果樹嫁接”課程為例,學生來基地活動前,利用網絡等手段對嫁接技術作一些知識儲備;接穗由學生在果園里自行采集、剪切,即采即接,教師不必包辦,提前準備,但要教育學生采接穗和嫁接時要愛護果樹,不隨意損壞植株;嫁接的后期護理也很重要,可以只結合嫁接技術作一些講解,通過開展果樹嫁接活動,增進學生對現代農業科技的關注和對科學技術及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四、利用積累起的農耕經驗,開發運用現代化農業科技手段的“務農”課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上的知識只有通過實踐、運用內化于心,吳中“新生生農場”教學基地正是學生把學校所學知識運用到現實生產中的實踐大課堂,用實踐檢驗知識,組織學生進行果樹、蔬菜和觀賞植物的栽培,使其掌握常用的園藝生產勞動技術,為此基地提供“無土栽培——水培吊蘭”、“油桃的果實保護”、“黑番茄的種植與采摘”、“蔬菜幼苗的搬家”等一系列課程。
以“蔬菜幼苗的搬家”課程為例,此項活動的重點是蔬菜幼苗移栽的整個過程,難點是如何定植,在組織實施中,讓學生掌握如何通過小組合作完成翻地整地、開溝、選苗、定植、封土填窩等一整套育苗定植的操作流程。
西山“新生生農場”教學基地以學生體驗式學習為主,重在認識、了解西山傳統農業發展史和西山傳統農耕文化,以及西山農業科技的應用,區別于一般的農莊生態園,突出“農業科技含量”和“可體驗性”,既能讓學生得到放松與休閑,豐富勞動體驗,也能學到知識、參與實踐、體驗收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好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