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香
【摘要】老師應在課本應用,內容安排,教學方法等各方面加以考慮,使學生更有效地投入學習。
【關鍵詞】物理 新課程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60-02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如何使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為對知識的主動探求,這就要求增加學習物理的興趣,老師應在課本應用,內容安排,教學方法等各方面加以考慮,使學生更有效地投入學習。我在幾年的物理教學中,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通過對新教材的研究,我認為在實施新課改的物理教學中,應從以下幾方面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探究創新能力。
一、有效利用課本,激發學生興趣
新課程標準中使用的教材充分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精美的印刷,生動的插圖以及探究性實驗都讓學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例如在課本的開始部分,為了說明物理學所研究的問題,以及與其他科學與技術的關系,設計了“物理學與人類文明”。每一個物理概念都有相應的英文單詞表示,既促進了英語的學習,也加深了對概念的理解,還增添了學習的興趣,、“displacement”就形象地表示了位移是位置的變化,另外像“velocity”、“acceleration”的第一個字母“v”、“a”分別是速度、加速度的字母表示。在講到自由落體時,課本上給出了比薩斜塔的照片及伽利略做銅球沿斜面運動的實驗的油畫,以及協和客機、加速器的圖片等等。另外,課本中還設計了許多讓學生便于操作的探究性實驗,所有這些,都對學生學習物理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增加了學習的興趣,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內容新穎別致,方法靈活多變
豐富、有趣、新穎、別致的教學內容能使學生產生新鮮感,引出好奇心,激起同學們的濃厚興趣,他們就會愿意學,喜歡鉆,自主地動腦筋探索知識奧妙,愉快地尋求知識歸宿,從而煥發起更高的求知欲,這對于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規律的掌握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講相對運動,舉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飛行員在高空用手抓住一顆德國的子彈的真實故事;這樣做,便可使原本比較枯燥抽象的授課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形象逼真,產生很強的感召力,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習輕松愉快。在講到力的分解與合成時,由于學生對這一抽象概念不能很好理解,可與化學上的分解、化合反應對比講解。
正確的教學目標確定后,下一步教學方法的恰當與否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要根據授課類型、知識內容、學生基礎的不同,善于設計相應的最優教學方法,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物體受力分析時,學生很不容易掌握,不是添力就是漏力,分析得格外小心,講解時如果能夠采用由淺入深,邊講邊練邊議的方法,引導學生按照步驟,仔細分析,讓學生到上面講,參與教學,一定會使學生興趣盎然,收效較大。教學中要把學生學習學科知識的要求,轉變為學生求知的欲望。
三、創設物理情境,抓住求知契機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創設情境,通過提出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將學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發起學習的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如: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教師做有心人,通過合理創設情境,不僅能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而且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的教學內容都能引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教師要以良好的契機為突破口,立足于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測定人的反應時間時,教師可讓學生到講臺上做實驗,演示給其他同學看,不需老師提醒,很快就會發現教室里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自覺地做起來,并很快設法測出了自己的反應時間,練習鞏固了自由落體一節的內容。再如在講慣性時,拿一只筆套豎立在講臺邊緣的紙條上,然后問:誰能拿出筆套下面的紙條又不接觸或碰到筆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紙條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擊紙條,這樣能使學生在親自動手實踐中,既使興趣因誘導而生,更使學生在終身難忘的小實驗中獲取和鞏固了知識。
四、開展科普活動,重視第二課堂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力求去探索它,認識它;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并趨向某種事物特有的意向,是個體主觀能動性的一種體現。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原始動力之一,學習興趣與學習效率緊密相關。在教學中開展科普活動,重視第二課堂,對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具有重要的作用。動手才能動腦,開展第二課堂科技活動,給學生提供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而在動手實踐過程中,學生必定會遇到一些問題,他們自然會開動腦筋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也會提出更多相關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反過來會進一步激發他們探索物理科學的欲望,增強他們學好物理的自信心。如我在高一年級開展了科技制作比賽,讓學生到圖書室,網上查找有關內容,利用星期天、節假日,分組完成制作,這些具有生活實踐意義的學習內容,是學生所關心的,也是所感興趣的,并能推動學生采取行動。他們都很感興趣而且會提出相關的一些問題。這種活動大大地激發了同學學習物理知識的熱情。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具有探究的需要,獲得新的體驗的需要,獲得認可與欣賞的需要。學生在心靈深處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研究者和發現者。研究性學習為學生創造了“類科學研究”的氛圍,正如布魯納所說的:“發現不僅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確切的說,他包括用自己的頭腦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學生探究問題的方法與過程同科學家有許多相似之處。盡管他們探究的結果不能像科學家那樣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起到重大作用,但是,當他們面對自己主動參與“發現”的物理現象或規律時,也能體驗到像科學家獲得重大發現時的那種喜悅,“只要認真學習,我也能成為科學家!”自豪之情油然而生,這種感情的體驗將內化為強大的學習動力,激發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
新課標實施需要有新思想的老師,我們要不斷加強學習,互相交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應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合理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探究物理規律,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