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正恒
(肇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肇慶 526020)
肇慶老城區變遷過程及保育建議
鄧正恒
(肇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肇慶 526020)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肇慶老城區至今保存著大量的古街巷、老建筑以及市民生活與文化。本研究對肇慶老城區內的街巷和建筑物進行持續的觀察和記錄,通過對比今昔圖像,詳細闡述老城區在近幾年所經歷的變遷,并嘗試進一步揭示潛藏在變遷背后的諸如文物修繕、拆除、火災和活化再利用等深層次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肇慶老城區的保育需要政府、當地人、民間文化保育團體等主要利益相關者形成合力。
肇慶;老城區;變遷;保育;圖像
肇慶位于廣東省中西部,珠三角西北部,西江干流中下游,東連佛山、江門,西接云浮、梧州、賀州,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肇慶是我國優秀旅游城市,其中七星巖、鼎湖山、宋城墻、梅庵、端硯、悅城龍母誕等自然和文化遺產較為知名。同時,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曾因兩廣總督府在明清年間駐扎于此約153年[1],成為兩廣的政治和軍事中心[2]。兩廣總督府遺址所在地——肇慶老城區(即以正東路、城中路和正西路為主軸,東至閱江樓、西至石橋亭,南至堤下路—江濱堤路,北至宋城路—建設路的區域)作為肇慶的歷史街區(圖1),至今保存有大量的古街巷、歷史建筑、民間技藝、市民生活與文化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土生土長的肇慶人,筆者2012年因緣際會,跟隨當地某民間文化保育團體開始記錄這片老城區在當下的變遷,至今5載。在此期間,通過地方志獲知肇慶老城區近現代因粵桂戰爭、日寇入侵、“文革”以及城市建設等緣故,部分街區的風貌發生了較大改變。

圖1 肇慶老城區所在地——端州區 (來源:百度地圖)
相較于追溯上述歷史巨變,筆者更希望將關注點聚焦于城市在當下的微小變化,尤其注重借助影像來記錄潛藏于日常生活之中那些不易被世人覺察的緩慢改變,為街區建立變遷檔案,以圖證史,為未來預存史料。
筆者將通過數組鏡頭,為讀者呈現近5年(2012至今)肇慶老城區風貌的轉變,并藉此揭示造成這些變化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2.1街區變遷的原因
街區的變與不變,首先,受政府決策者的影響,如經文化部門、城鄉規劃部門認定的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將受到法律保護等。再者,私人業主身為建筑的所有者,也是左右著建筑變化的重要主體:業主對待建筑的態度、使用方式等,無不影響著建筑的健康程度、使用壽命。此外,隨著近年保育意識的增強,民間文化保育團體亦是當地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這些團體通過收集整理研究街區文史、測繪建筑、記錄居民口述史、宣傳保育理念等措施,為街區與建筑建檔,深挖當中的歷史文化內涵,甚至在特定時期為居民發聲,向政府諫言。在一定程度上,上述文化保育團體會成為政府和市民之間的橋梁,以暢通兩者對話。
2.2街區變遷實例
在肇慶老城區的西端,有一石橋亭,為磚木結構石柱四角亭。從其匾額清晰可辨:該亭建于民國二十年(1931年),為肇慶當時赫赫有名的慈善團體——廣善堂所立(圖2)。置身亭內,眼前有一塊高約1 m的端溪石碑鑲嵌在墻壁之上。歷經數十年風霜,石碑雖顯斑駁,但仔細讀之,尚能從中解讀出,此碑為高要縣政府所立之布告碑(圖3),為保護石橋亭,以方便廣善堂每年三月后于此為旅人行施茶之善舉。

圖2 石橋亭匾額 (潘博成攝于2012年8月)

圖3 高要縣政府布告碑(岑之卉攝于2012年8月)
新中國成立后,石橋亭成為周邊居民下象棋、講古說書、閱讀書報、納涼歇腳的休閑娛樂場所,既豐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又為居民提供了實實在在的便利。
石橋亭雖已在2003年被評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其內卻再難覓施茶者、講古說書人的身影。然而,文物保護單位并不影響石橋亭與周遭居民的關系:古亭一如既往地為賣報人、候車客提供安全舒適的落腳點、休憩處。但服務市民多年的石橋亭飽經風霜,略顯破敗。因此,自2013年11月起,肇慶市文物保護部門對石橋亭進行修繕。
通過對比石橋亭修繕前后的圖像(圖4)可以發現,修繕后的石橋亭,外觀發生了不少的變化:墻體被重新粉刷、亭檐右側的破損已得到修補、添置了瓦口瓦當、增加匾額之下的窗花、重制散失多年的對聯、將后室的木門換成不銹鋼門、設立了文保單位標志牌……
從表面來看,修繕前后的石橋亭確實有著或大或小的不同。然而,石橋亭卻始終如一地履行著其使命——為廣大市民遮風擋雨、提供方便,恒常不變。

圖4 石橋亭修繕前后的對比
沿著橫貫肇慶老城區的城中路向東移步,來到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舊址。伴隨著城市東向發展,醫院及醫務人員均遷至新院區。雖然舉目四望,大院內已不見昔日熙攘的醫患人員。但大院一隅、三棟住宅之間,矗立著一座綠瓦亭——止戈亭(圖5)。這座建筑,在經歷多年的封閉、荒廢和等待之后,迎來了類似石橋亭的際遇。


圖5 止戈亭修繕前后的對比
該重檐攢尖頂式八角亭名為“止戈亭”,由本地人余漢謀建于1928年,匾額同樣為梁清平手書。當時,余漢謀任國民黨第四軍第十一師師長,為紀念平息粵桂戰爭,在其司令部所在地內建立此亭[3]。原為水上建筑,向西由短平橋連接陸岸[4]。新中國成立后,院方在亭身修建了墻體,并用作制劑室。
同樣是修繕,止戈亭的變化之大,令人詫異:墻身被整面拆除、重檐上的雜草也早已蹤影全無。而重制的刻有“止戈亭”的匾額、新上的漆色以及新立的文物保護單位標志牌等也令人耳目一新。據當地文物保護部門透露,止戈亭的修繕理念是要將其恢復至原初的模樣,故此需要把后來加建的墻體拆除。
修繕后的止戈亭雖談不上富麗堂皇,但觀者恐怕很難從它現在靚麗的外表、文物保護單位的身份而想象出其曾經的模樣。現如今,止戈亭有如一位長者,優雅地靜候在深閨庭院中,見證著庭院之外的風云幻變。
離開肇慶市第一人民醫院舊址,繼續往東行進,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約1 km的騎樓街。因粵桂戰爭,肇慶老城區受戰火牽連,多條街道被毀。戰火平息后的1923年,肇慶開始重修東門正街為正東路,是為本地有現代馬路之始[5]42。次年,拆毀城墻東門樓與月城,填塞慶云門,構筑東門斜坡,以連接正東路[5]42。1928年,另一條現代馬路——城中路建成[5]43。
圖6為東門斜坡1983年與2016年的對比圖,我們會驚訝地發現:33年過去了,除了左側騎樓二樓窗戶換了新款式、右側騎樓附近立起了幾幢高樓外,眼前的街景未有太大變化。
然而,建筑物灰暗的外立面卻難掩歲月的痕跡。近年,肇慶銳意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市政部門多次對正東路、城中路的騎樓街進行整修,騎樓街的風貌因此發生改變。以圖7的城中路段為例,整修工程將騎樓柱子上的廣告牌、廣告語一律去除,并重新刷上白漆,由此形成騎樓首層嶄新、二層老舊的有趣對比。

圖6 東門斜坡不同年代的對比

圖7 城中路修整前后對比
從東門斜坡轉身,會看見一棟3層高、外墻雪白的騎樓,這座位于東門斜坡的建筑,在歷史上曾名為“倚巖樓”,建于20世紀30年代,樓高3層,坐北向南,西連古城墻基頂,建成時加上城墻基座為當時肇慶第三高建筑——僅次于崇禧塔和披云樓。20世紀50年代,登臨此樓,“人間仙境”七星巖當即映入眼簾[6]。
起初,該建筑名為“景云樓”,“景云”即祥云之意,占地約500多m2,經營茶面、糕點,餅食[7]32,后于1939年改名為“倚巖樓”。其名的由來,一種說法是該樓處于高位、坐北向南,看起來就像是背倚七星巖,迎面西江;另一種說法則是“倚巖”寓意做生意有“靠山”[8]。1945年,重新裝修后的倚巖樓,樓梯配有銅制扶手,并且每一梯級都烙有銅線,置身其中,只覺金碧輝煌。
20世紀40年代,日寇侵華,廣州戰事頻發,廣西、湖南、湖北及省內多個城市的商埠云集肇慶,帶來一段商貿繁榮的畸形歲月[7]30-31。肇慶府城內的大小茶樓和食市將近50家。如此激烈的競爭之下,倚巖樓為何可存活呢?據倚巖樓曾經的大股東——梁君玉回憶,倚巖樓的成功法門主要因為經營管理有道。當時,倚巖樓設早、午、晚三市,由于服務周到、物美價廉,生意越做越紅火。為了滿足顧客在家精制筵席的需要,倚巖樓更可派出名廚上門巧制。每逢中秋佳節,倚巖樓不僅提前精心制作各式月餅,份量配足,備受各界人士歡迎。而且又特制一些鼎湖柚片、蜜餞糖蓮藕、干濕冬瓜條、星巖劍花等,配上精美包裝,實為送禮佳品[7]32-34。
直至20世紀60年代,倚巖樓結束了40多年的餐飲經營,正式結業,由地區醫藥公司在此開設門店[7]32。
2014年8月27日下午3時左右,由于室內電線老化失火,引發火災。浴火重生后的倚巖樓,已面目全非:建筑右側的巨大廣告牌已不知去向、新刷的白漆掩蓋了“工薪鞋店”4個醒目大字、建筑正面的顏色由紅轉藍、樓頂的部分構建也被拆除了并且迎來了新一任租客(圖8)。

圖8 倚巖樓舊址翻新前后
為輝煌一時的倚巖樓留下幾聲嘆息,繼續前行數10 m,又遇見曾經豪氣十足的豪居路。這條道路因歷史上有不少殷商富豪于此修房,故得名“豪居路”。
在豪居路35號,有一座樓高二層半、二進三間羅馬式風格洋樓,磚木結構,因二樓門頭有“光燕”二字,得名“光燕樓”(圖9),為20世紀20年代陳姓糧油貿易商所建。樓內有天井和水井,所有裝飾均用灰雕而成。

圖9 光燕樓(潘博成攝于2012年8月)
民國年間,光燕樓用作一般民宅。新中國成立后,曾于70年代作為市民政局的辦公地址[9]。又曾被分拆多戶出租,其后多年處于半荒廢狀態,大量木質結構損壞嚴重。此外,因為原建筑偷工減料,部分墻體僅用少量灰漿填充,瓦頂已有數處坍塌,原有裝修基本無存,僅剩木質樓梯保存相對完好。
2014年4月,業主將光燕樓整體拆除,并參照了光燕樓的局部設計,在原址重建了一座新建筑。如今,在光燕樓的遺址之上,新建筑的基本架構已完工(圖10)。

圖10 光燕樓遺址上的新建筑(鄧正恒攝于2016年5月)
光燕樓不遠處,有另一民國建筑,為蒙伯良于20世紀20年代所建的蒙友恭堂。
蒙友恭堂由廣州群益建筑公司承建。20世紀二三十年代,該公司在廣州頗有名氣,以用料講究、工藝精細、質量保證而稱頌一時。當時省內達官顯貴的公館、別墅多由該公司承建,如廣州東山寺貝通津的敏園、肇慶正西路的翕廬、豪居路七巷的黃務本堂、七星巖的七星橋、后樂亭、佶閑亭、攬勝牌坊等[10]。
蒙友恭堂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總高3層,前部2層,正面有石米鋪墻,后部為綠琉璃瓦頂3層,有仿斗拱結構,地磚傳為德國進口,并有銅質大門,戰時被日軍拆走,建成后多次被公家征用作為各種部門的辦公場所。曾在1948年短暫歸還原戶主,新中國成立后又被多次征用。因基本未有分拆出租,大樓保存相對完好,該建筑現在仍為蒙氏后人所擁有(圖11)。

圖11 活化前的蒙友恭堂(岑之卉攝于2012年8月)
2014年,蒙友恭堂迎來了新的使用者,活化為咖啡館。咖啡館老板對老房子外觀改動不大,只對大門上漆。經過兩三年的經營,蒙友恭堂逐漸成為一眾“小資”周末品味咖啡、聚會談天的場所(圖12)。

圖12 活化為咖啡館后的蒙友恭堂(鄧正恒攝于2016年5月)
肇慶老城區內,類似蒙友恭堂因活化而改變命運的老房子絕非孤例。將視線回歸老城區的西區,正西路28號的民國老房子于2013年8月蛻變為肇慶羅定商會的辦公場地,建筑外墻得到翻新(圖13)。在其斜對面的民國豪宅——翕廬,從2005年9月作為帶有公益性質的肇慶市圖書館籌建處正式對公眾開放至今(圖14),在合理利用文物的探索上做出重要示范。

圖13 活化為羅定商會辦公場地的正西路28號(鄧正恒攝于2015年11月)

圖14 活化為肇慶市圖書館的翕廬(鄧正恒攝于2016年6月)
肇慶老城區一直處在變動之中:政府部門對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延緩了文物的衰敗速度,但“用力過猛”、干預過大的修繕工程,將導致文物的原有風貌發生較大的改變,造成保護性破壞,以致難以尋跡文物所承載的時間脈絡;城市建設則有可能引致古街巷的消失,隨之致使古街巷原有社區網絡的瓦解;火災更是無情——不僅對建筑本身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更威脅人們的身家性命;私人業主掌握自有物業的“生殺大權”,隨意拆毀老房子,實乃有損老城區的人文景觀,消解集體記憶;活化利用老房子,處理得當可激活老建筑的生命力,與周遭居民、市民產生新的連結,否則將可能對老房子帶來新一輪的傷害。
諸如此類的因素,在2012年至今的短短5年時間內,已改變肇慶老城區的部分建筑乃至街區。再回首,倘若當初沒有對該區域進行拍攝記錄,今日該從何處尋回這些建筑、街景變化前的模樣。然而,拍攝僅是一種記錄的手法,真正影響建筑乃至街區本身的,還得歸結到老城區各利益相關者的行動本身。面對上述問題,老城區的主要利益相關者,究竟應該抱持何種態度及應對措施呢?
首先,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有權利和義務對已納入保護名錄的歷史街區、文物保護單位、不可移動文物和歷史建筑進行保護,其中包括對建筑的修復。在修復工程時,定會面臨工程經費、工程時限、修復理念、修復手法等實際問題,在經費和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可以參考澳大利亞《巴拉憲章》、英國《保護準則:歷史環境可持續管理的政策和指導》、加拿大《歷史場所保護標準和指南》以及《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的相關精神進行保護,以避免保護性破壞;若條件有限,則通過制定鼓勵民間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的政策措施,以形成政府與民間的合力。譬如,對于產權屬于政府的建筑,可參照2016年年初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中的相關規定,將建筑在一定期限內的使用權給予出資保護修繕建筑者。同時,還可以借鏡香港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推出的“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①,鼓勵民間非營利組織對歷史建筑進行活化,以使建筑“活”起來,增強建筑的使用價值。更為重要者,無論使用何種修復理念、方式,都應該在修復的各個環節對建筑的外貌和結構做好測繪、拍攝等記錄工作,以便為建筑建檔。
第二,作為生活、工作于老城區的業主、居民以及商家,老城區的變化將對這些群體造成直接影響。面對消防、危樓等安全隱患,業主、居民以及商家均有必要提高重視,定期排查居所、商鋪的電線、電器的安全隱患。此外,城市建設、拆遷等問題所造成的影響尤為深遠。誠然,假如拆遷補償得當,對于希望藉此獲利的業主或希望藉此改善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有產權的居民而言,應是一個利好消息。然而,對于世居在此、深愛著老城區生活方式與人際網絡的居民,大規模的拆遷則意味著遠離故土、人際網絡疏離。因此,也應慎重周全地考慮上述問題。
第三,民間文化保育團體是為研究地方文史、倡導保育精神的專業團體,為老城區搜集、梳理歷史文獻,為建筑測繪,為老城區居民、商戶進行口述歷史采訪以及記錄老城區風貌變遷等都可作為類似團體的行動目標。隨著保育意識的增強、民間力量參與保育機制的完善,民間文化保育團體的發展將迎來更好的機遇。為此,民間文化保育團體在立足本土保育、深耕在地的同時,應廣泛涉獵、借鑒國外、港臺的文化保育經驗,以完備自身的保育理念規范團體的保育實踐。
歷史街區、老舊建筑并非城市發展的負資產,凝結著城市變遷的印記、匯集了人們的集體記憶。面對肇慶老城區,無論是政府、私人業主、居民、商家抑或民間文化保育團體,都應珍視該區域的歷史和記憶,并為老城區的保育群策群力做出貢獻。
[1]劉利平.兩廣總督府駐肇慶大事年表 1564—1746[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8.
[2]任志強.兩廣總督府駐肇期間對肇慶府的積極影響[J].社科縱橫,2011(6):125.
[3]肇慶市文物志編輯委員會.肇慶市文物志[M].肇慶:肇慶市文物志編輯委員會,1987:225.
[4]歐榮生.廣東省肇慶市不可移動文物名錄[M].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3:341.
[5]廣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輯. 廣東歷代方志集成(肇慶府部)(一五)(民國三十七年)高要縣志(一)[M]. 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9.
[6]左放越.鼎湖山與七星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59:22.
[7]政協肇慶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肇慶文史(第5輯)[M].肇慶: 政協肇慶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7.
[8]謝健江.端州百街掌故[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121.
[9]肇慶市端州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肇慶市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481.
[10]譚沃森.肇慶攬勝[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85.
The Change Process and Conservation Suggestions of Zhaoqing Historic Urban Area
DENG Zhengheng
(Zhaoq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enter,Zhaoqing 526020,China)
Zhaoqing is one of the historically and culturally famous cities in state-list. In Zhaoqing historic urban area, there exist a large number of ancient streets, old buildings, local lifestyles and cultures. With continuous observation and record of the ancient streets and the old buildings in this area, the research elaborates changes of this area in recent years by comparing images of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Furthermore, it tries to reveal the deep-seated reasons such as repair, demolition, fire and revitalization, which are hidden behind the changes. Base on above factors, it proposes that the conservation of Zhaoqing historic urban area needs government, local people, civil organizations of culture conservation and other major stakeholders to form a resultant force.
Zhaoqing; historic urban area; change; conservation; images
K928.5
A
鄧正恒(1990-),男,中山大學中文系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碩士,現為肇慶市文化館、肇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工作人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E- mail:dzh28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