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平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北京 100048)
非物質文化遺產景觀化模式研究——以青銅器修復技藝為例
李彥平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北京 100048)
文章梳理了傳統銅器修復技藝發展歷史與銅器修復技藝傳承現狀,提出要建立跨學科的專業培養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成立穩定的修復人員培訓機構、提供統一的行業標準并實施嚴格的專業資格認證、提升職業價值的社會認同4條合理化建議,以保護和弘揚傳統銅器修復技藝。
傳統修復技藝;銅器修復;傳承;建議
中國古代青銅器以其精湛的工藝、精美的紋飾和造型成為燦爛輝煌的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然而由于后期埋藏環境的變化或是流傳過程中人為原因,考古發掘出土或傳世青銅器往往會出現各種類型的破裂和殘損,故需要對銅器進行保護和修復。出于對古代銅器的珍視,中國傳統匠人逐漸摸索出了高超的修復技藝和獨特的修復理念。進入20世紀以后,現代科技手段和文物修復理念推動銅器修復技藝向科學化、專門化發展,文物保護等學科逐步興起,如何對傳統銅器修復技藝進行傳承,成為社會一些領域的關注重點。
青銅器在鑄造過程中,往往會因為銅液流動性不好、熱脹冷縮、排氣不暢、陶范裂縫等原因形成砂眼、縮孔等缺陷,芯撐、墊片等工藝原因也會造成器體孔洞,在青銅器后期加工過程中就需要對上述缺陷進行修補。青銅器在日常使用過程中也會因碰撞、摔落、砸壓等導致青銅器斷裂和殘缺,故對青銅器進行修理在所難免(圖1)。根據出土青銅器存留的修補痕跡,經現代儀器分析,可以發現,古代銅器補綴工藝采用了熔補法[1]、補鑄法[2]以及銅片鑲嵌補綴法[3]等,使青銅器以更加完美的姿態呈現。可見,銅器修補技術伴隨著青銅器的出現而出現,其主要目的是維護青銅器的使用功能或藝術功能,與銅器修復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這種修補的工藝技術卻是傳統銅器修復技藝中經常采用的方法。

圖1 殘損青銅劍修復
兩宋之際,復古好古之風盛行,上至皇室權貴下至文人墨客,一邊搜尋前朝銅器和碑石,一邊傳拓文字,繪制圖形,考訂著錄古代器物,使金石學成為獨立的學科,也形成了銅器收藏的新風氣。米芾與范大珪在相國寺購得王維的《雪圖》,雖破碎不堪,卻價值七百金[4],想必收藏熱門——古銅器的交易價格更為高漲。為了迎奉金石收藏家的審美意識,迎合藝術品交易市場的需要,涌現了一批技藝精湛的匠師,他們不僅修復殘損器物,而且偽造古代銅器,銅器作偽技術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幾乎可以假亂真。南宋時期,趙希鵠在其記述個人收藏的著作《洞天清祿集》之《古鐘鼎彝器辯》一節中專門提及古銅器的色澤與銹蝕的作偽方法,平江人王吉、京城臨安姜娘子均以修補和作偽古銅器而出名[5]。銅器修復技術在北宋中期銅器作偽技術中發展成熟,銅器修復也成為新興的手工行業,但這時的銅器修復技還不成熟,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銅器保護修復工作[6]。
明清時期銅器修復與作偽技術進一步發展,明代還出現了文物鑒賞專著。曹昭的《格古要論》、高濂的《論新鑄偽造》對銅器的作偽技術和作偽手法論述甚詳。清乾嘉時期,一些金石學家不僅搜集三代銅器,而且修復殘破銅器,甚至親自參與銅器仿古作偽,使得銅器修復與作偽技術達到第二個高潮。到了民國時期,蘇州、北京、濰坊、西安、開封等地成為銅器仿古作偽中心[7],并形成不同派別,如北京派、蘇州派等,所仿造的器物也冠以地命,稱蘇州造、北京造。各地仿古器物特色各異,在鑄造、銅料、皮色、銹斑、銘文等方面各有獨到之處,如北京派王德山發明的“漆地磨光”“點土噴銹”技術[8](圖2),蘇州派的焊接、矯形、補配、鎏金、作色、去銹技術[6]。這些技術至今仍在銅器修復中發揮重要作用。雖然銅器修復技術在清末民初傳統青銅器作古仿偽技術的基礎上發展成熟起來,但銅器修復只是銅器作偽的附帶技術,是為了迎合收藏家的愛好,將殘損的銅器經過修復,以更高的價格賣出,目的是為了賺取更高的利潤,是純粹的商業行為,與現代銅器保護與修復有實質性的區別。

圖2 作偽銹
新中國成立以后,各地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大量文物亟待修復,一些精于修復技藝的古玩行修復師被聘請到博物館,指導銅器修復,成為新中國第一代文物修復人員,并指導、培養下一代的修復人才。近年來,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科學儀器被運用到銅器修復實踐中,國外先進的修復理念也被修復人員所了解,并在實際修復中運用、總結、探討,文物修復學科正在成立,傳統的修復技術和理念也在不斷的改進和創新,廣大的一線修復人員正在探索復合我國國情的文物修復技術和理念。
2.1高校文物修復專業課程設置情況
開設文物修復課程的學校不多,職業教育和民辦學校銅器修復課程開設情況好于公辦高校。
在公辦高校,文物修復課程一般隸屬于文物與博物館專業或是文物保護專業,實際開設銅器修復課程并有專業教師帶領學生參與修復實踐的高校卻十分稀少。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專業招收文物鑒定與修復方向碩士研究生,但是學費卻高達一年10萬元,使許多對文物修復感興趣的學生望而止步。一些學校招生簡章中有銅器修復課程,但既沒有專業的修復教師,也沒有選擇本專業的學生,實際教學無法開設銅器修復課程。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方面是銅器修復人員的學歷水平達不到高校規定,致使一些高校想引進專業修復教師卻無法滿足引進條件,還有些學校對銅器修復課程認識不夠全面,認為文物保護就是文物修復,開設了文物保護專業也就開設了文物修復專業,把文物保護與文物修復、科技考古與文物修復混為一體;另一方面是學生及家長普遍認為像銅器修復這類技術性較強的專業,應當是職業技術學校開設的課程,高等教育院校學生不應該學習。
近年來文物鑒定和收藏成為熱門,一些職業學校和民辦學校應和社會需求開設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高等職業院校開設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點18個,在校學生2 025人,年招生600人左右[9]。像北大資源研修學院、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這樣條件較好的學校能夠成立專門的修復教室,購置修復工具和材料,并請一些博物館的修復專家教授課程,學生邊學習理論知識邊動手實踐,教學效果較好。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采用藝術、理論、實踐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學校的修復室不僅可滿足日常教學的需要,還能夠承接校外修復項目,培養的學生有的進入博物館,有的成立自己的修復室,滿足修復工作的需要[10]。盡管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在學生數量、專業設置等方面遠好于公立高校,但是還存在師資力量匱乏、就業渠道不通暢、缺乏財政支持和行業交流等問題亟待解決[9]。一些學校修復教師主要是社會上的文玩商人或收藏家,以傳授修復技能、通過修復辨偽為主要目的,忽視銅器修復和保護理論知識的傳授,以及在修復過程中對文物的保護。學校主要的教育資源放在了銅器鑒定課程中,銅器修復課程設置時間較短,往往只有一學期50多課時的學習,在修復設備、設施投入方面欠缺,遠遠不能滿足修復實踐的需要。
2.2博物館銅器修復技藝傳承現狀
博物館是銅器修復技藝傳承的重地,也是目前傳承相對有序的機構。我國的銅器修復技術與古玩行業密不可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代修復人員就來源于古玩行業從業人員,這些老一輩的修復人員技藝高超,修復了像班簋、馬踏飛燕、秦始皇陵銅車馬等國寶級文物,為中國文物修復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以首都博物館為例,老一輩的銅器修復專家賈文熙、黃學文、姚啟東等,在職期間修復大量的珍貴文物,退休之后又被返聘到博物館,指導銅器修復并培養下一代修復人員,通過傳、幫、帶形成了比較完善的修復傳承體系(圖3)。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大型文博單位基本都是采用這種以老帶少、以舊帶新的模式傳承修復技藝。

圖3 筆者與賈文熙老師探討文物修復技術
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各省市文博單位不斷派學員到上海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等大型博物館學習修復技術。1985年,安徽博物館受國家文物局的委托舉辦了3期全國青銅器修復培訓班[11]。國家文物局、國家科學基金會、中國文物保護協會等單位組織了文物修復技術座談會、研討會、短期培訓等多種修復技術交流活動,并組織出版文物修復專業圖書,不僅培養了大量文物修復人員,而且提高了修復人員的知識水平。一些博物館成立了自己的修復中心,對館藏文物進行修復,緩解了大量館藏文物亟待修復的現狀。迄今為止,全國文物修復技術研討會已經舉辦了12屆,文物修復專業書籍《文物修復研究》出版了8輯,成為修復人員互相學習、互相交流的平臺。
2.3文玩市場銅器修復技藝現狀
修復中心、修復公司和個人修復室是文物交易市場的修復主力。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收藏的隊伍,收藏類的電視節目也提升了收藏的熱度,形成了眾多的古玩城和古玩交易市場。這些市場聚集了大量的古玩商人,交易場所固定,為文物修復行業提供了較多的資源。由于修復的主力在博物館,而博物館主要修復館藏文物或考古出土器物,不承接古玩交易市場的修復。因此,一些大型的交易市場為了方便消費者建立了修復中心,招聘修復人員,對市場內外的殘損文物進行修復。文物修復公司也相繼出現,不僅出售文物修復材料、器材、設備還承接各種文物修復。還有一些專業的修復行業人員,成立個人文物修復工作室,參與市場文物修復。
這些修復機構或是依托古玩市場,或是依托個人影響,或是依托網上交易,修復的文物迎合藏家喜好,以滿足市場需求為主要目的,修復人員水平良莠不齊,只注重文物修復的最終結果,忽視修復過程中對文物的科學保護及研究。一些不法商販甚至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有意仿古作偽,擾亂市場,以其牟利。商業修復雖然滿足了市場需求,對修復技藝的傳承也有一定的幫助,但更多延續了修復行業技術與技巧,和保護與修復并重、動手與研究結合的現代文物修復理念相差甚遠。
3.1建立跨學科的專業培養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
歐洲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與修復教育起步較早,早在20世紀下半葉就逐步建立人才培養計劃,并在高等教育中貫徹實施。2001年制定《關于文化遺產保護與修復領域的大學教育的辦學水平和質量認可的規范》,對高等學校教育和其他教育培訓機構的教學、辦學宗旨和遵循原則加以規定。制定的專業課程不僅涉及理論研究與修復技能,還注重各學科的交叉、現代科技的應用、職業道德規范3個方面。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教育體系涵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本科階段即開設理論課程和實踐操作課程,使學生將修復理論與基本的修復技能相結合,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職業技能;研究生階段,教育重點是修復技能與實踐、保護研究與科技、文化遺產管理與法規制定3方面的研究和論文撰寫,基礎課程與學術研究并重,以最高標準培養修復人員[12]。意大利文物保護中心不僅培養各類文物修復人才,還負擔一些重點文物的修復與保護工作,學生除了課內學習,還能直接參與文物修復實踐。歐洲國家的文物修復理念和修復技術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與上述跨學科的專業培養體系是分不開的。
文物修復是一門技術性很強的綜合學科,以實用技術為基礎,包含了歷史學、考古學、博物館學、美術學、物理學、化學、鑄造學等多門學科的相關知識,這需要修復人員不僅要有扎實的修復技術,還要對各學科進行系統研究和學習,才能滿足現代文物修復的需要。縱觀我國學校教育系統,銅器修復像其他種類文物修復一樣還沒有形成本、研、博三位一體的專業教學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開設銅器修復課程的學校以高職和民辦高校為主,學校往往重視技能的培養而忽視理論知識及相關學科的學習,經過短期的學習,學生畢業走向市場,再加上這些學生自身文化課基礎比較薄弱,進一步深造的可能性很少,阻礙了修復人才向高、精、尖方向的發展。在公立高校,本科、碩士階段開設文物修復課程的學校很少,博士階段開設文物修復課程的學校基本沒有,學生即使對文物修復感興趣、愿意從事文物修復,也沒有相應的學科培養體系以供學習。另外,傳統的重知識輕動手的觀念影響了高校的辦學方針和理念,沒有給予銅器修復實踐課程足夠的重視,導致專業修復理念和實際修復技能不能完善結合。近年來,一些公立高校開始重視應用學科的培養,希望開設修復實踐類課程,也希望引進專業的文物修復教師,但學歷較高的畢業生沒有修復實踐經歷,能從事修復實踐的人員學歷又達不到高校要求,就這樣相互掣肘,無法建立合理的專業培養體系。目前,北京聯合大學,首都師范大學與首都博物館三家聯合,建立文物修復實訓基地,無疑是高校與博物館合作教學的一次有益嘗試。
3.2成立穩定的修復人員培訓機構
文物修復與保護起步較早的歐洲國家和日本基本形成了較為穩定、有效的人才培養機構。法國在文化部下設國家文化遺產研究學院,負責文物單位工作人員和文物保護與修復方面的人才培訓,也為相關專業行業培養人員,只要與文物相關的人員培訓,都在文化遺產研究學院進行長期或短期培訓,以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化素質。法國國家博物館研究與修復中心,購置齊全的設備材料,為研究、修復人員提供資料和場所,并面向全國博物館服務[13]。日本不僅重視國內各修復機構之間的成果展示與經驗交流,而且多次與中國、韓國等國進行國際交流,就修復理念、修復技術的傳承、修復材料的研發等方面進行學術交流,并廣泛利用網絡資源,發布修復調查、修復報告、相關書籍等,共享最新修復動態[14]。
銅器修復技藝的掌握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修復人員必須經過不斷的實踐和學習,這就需要有穩定的培養機構作為支撐。培養機構不僅需要提供修復實踐的場地、工具、材料,還需要對修復人員進行跨學科的教育和實踐操作指導,才能適應現代文物修復的需要。目前,只有像故宮、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這樣大型博物館成立有專門的修復部門,配備專業的修復人員,修復設備和材料也有保障。一些中小型的博物館則沒修復部門,庫房存放的大量殘損文物,無法得到及時的保護和修復,另一些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承擔了少量的修復任務,但水平有限,設備短缺,無法修復較為復雜的文物。某件文物往往到急需展覽時,才委托較大的博物館幫助修復。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也舉辦了數屆文物修復培訓班,但往往這次依托某個博物館,下次依托另外一個博物館,沒有一個綜合性的機構能對銅器修復人員進行理論和實踐的長期培訓,加之培訓時間短、間隔周期長、覆蓋面有限,參加培訓的人員往往只能掌握最初級的修復技能,無法繼續深入學習。
成立于2014年的北京華夏考古科技開發公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下屬的國有企業,主要開展考古技術服務、文物保護修復等多方面的業務,兩個單位在業務上相互依托,相互依靠,不僅面向市場提供各種技術服務,還注重科研工作。這種科研單位與公司業務相結合的方式,把市場需求與科學研究結合起來,滿足多方面需要,不僅是穩定的培訓機構,而且能夠培養專業的、高質量的修復人員。近期,聽聞故宮博物院已經在籌劃成立文物保護與修復中心,面向全國對文物保護與修復人員進行培訓,邁出了成立全國性的專業文物保護與修復的第一步。可見,成立專業的、穩定的、長期的文物保護與修復機構是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藝傳承工作的重要保障。
3.3提供統一的行業標準,實施嚴格的專業資格認證
國內外大部分行業都有相應的資格認證體系,從業人員需取得本行業的職業資格認證后才能具備從業資格。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也是用人單位招聘、錄用和工資待遇的重要參考。目前,中國取得文物修復國家職業資格認證的只有文獻修復師一種職業,滿足條件的文獻修復師可以參加國家組織的一級至五級專業資格考試,考試合格后可以取得申報等級的資格證書。文獻修復師資格認證是2009年國家文獻中心受文化部的委托組織實施的,是目前為止文物修復行業內唯一取得資格認證的,取得文獻修復師資格證的修復人員也很少。像銅器修復、書畫修復、瓷器修復等傳統的修復技術還沒有專業的資格認證,這不能不說是我國傳統文化傳承中的一個缺憾。
早在20世紀,意大利、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已經實施了文物修復師專業認證制度,逐漸形成了嚴格的行業標準。1959年,日本成立國寶修理裝潢師聯盟,負責日本國內和流傳海外的日本美術品的保護和修復,2003年,國寶修理裝潢師聯盟開始實行修復技術人員資格認證制度,把修復技術人員分為技手、技師補、技師、主任技師、技師長5個級別,從業人員工齡到一定年限就可以晉升,但要想成為最高級別的主任技師和技師長,需要通過8名外部委員會組織的嚴格考試,考試內容涉及文物保藏、美術史、文物修復等知識,不僅要求從業者具有高超的實際操作技能,還要具有橫跨多個學科的理論知識指導實踐[14]。2005年開始,非聯盟所屬的其他修復人員也可以參加考試,取得相應的資格證書[15],意大利早在1972年就頒布了《修復法》,規定從事修復的人員必須經過專業的理論與實踐學習,通過嚴格的考核和注冊,才能獲得文物修復師資格,進入修復行業,成為一名真正的文物修復師。這種修復師專業資格認證制度,促進了修復技藝的職業化發展。
3.4提升職業價值的社會認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規定:“國家確定職業分類,對規定的職業制定職業技能標準,實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將我國職業分為8個大類,1 838個職業,卻沒有文物修復這一本應屬于專業技術的職業,可見并沒有將文物修復作為一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職業來界定。人們往往認為文物修復就是對文物的修修補補,一個從事理論研究的人員要比從事修復實踐、研究修復實踐的人員更專業,修復就是一門低級的生存手藝,社會地位自然不如管理人員、研究人員。即使在文博行業內部,修復人員也沒有因具備高超的修復技藝而比其他人在評定職稱、職位晉升、工資待遇、社會福利方面有任何優越的地方。銅器修復是一個伴隨著打孔、開槽、黏接等復雜操作的過程,粉塵污染、有害氣體伴隨修復過程,修復工作辛苦艱難,又沒有高度的社會認同,愿意從事的修復人員越來越少,已經從事修復的人員也難以留下。就像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物修復培訓中心主任、研究員詹長法慨嘆的那樣,文物修復人員是“沒有學術地位,沒有社會地位,沒有經濟地位,典型的“三無人員。”
在歐美國家,博物館享有重要的社會地位,藝術品的修復又被視為保管和展出的前提,兩者都受到高度的社會重視。在日本,藝術品修復業經常利用各種媒體宣傳修復作品、修復技師、修復新技術、修復研討會等,在群眾了解和認識修復工作的基礎上提升社會認同。同時,注重國際宣傳,召開國際性的學術會議、提供各種基金吸引外國人員赴日學習交流,并對亞非等國進行修復援助,提升國際知名度[16]。國寶修理裝潢師聯盟各企業的工資制度是70%的工齡工資+30%業績工資,在整體工資較高的基礎上,從事修復的年限越長,工資收入就越高[15]。在歐洲國家,修復師是一項高尚的工作,人們認為他們不僅能夠對藝術品進行修復,還能夠像其他領域的學者那樣進行理論研究,職業穩定,收入較高,社會地位也高于普通民眾。可見,有力的經濟保障,較高的社會地位,是修復師取得社會認同的重要條件。
截至2004年,意大利全國擁有文物保護修復學校16所,通過考核取得文物修復師資格的已達到6 000多人,而在我國,我國館藏文物約3 800萬件,館藏文物修復人員僅2 000余人[9],遠遠不能滿足文物保護與修復的需求。要改變目前狀況,走出困境,必須在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穩定的培訓機構、統一的行業標準和認證制度等方面下工夫,讓公眾認識傳統修復技藝也是一種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解其重要性,使越來越多的人學習修復技術,傳承修復技藝,以適應我國文物大國的需要。
[1]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干商代大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2]陳建立,劉煜.商周青銅器的陶范鑄造技術研究[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3]邵安定,梅建軍.秦始皇帝陵園出土青銅水禽的補綴工藝及相關問題初探[J].考古,2014(7):96- 105.
[4][宋]米芾.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5][明]高濂.遵生八箋[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
[6]潛偉,何偉俊,梁宏剛.“蘇州派”青銅文物保護修復傳統技術的調查研究[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8(2):66-71.
[7]程長新,王文昶,程瑞秀.銅器辨偽淺說(上)[J].文物,1989(8):36- 43.
[8]霍海俊,王五勝,李化元.京派古銅器修復技術百年發展脈絡概述[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6(4):78- 86.
[9]齊澤垚,文博職業教育培訓現狀略覽[N].中國文物報,2015- 07- 10(5).
[10]馮朝暉.藝術、理論、實踐三位一體: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物修復專業調研見聞[N].中國文物報,2015- 07-10(5).
[11]賈文熙,賈汀.文物修復學技術:文物藝術品養護技法指南[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
[12]王斌.歐洲與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修復教育[J].藝術探索,2012(1):86- 88.
[13]王曉磊.德、法文化遺產保護的借鑒意義[J].文物世界,2011(3):32- 33.
[14]婁明輝.論日本古籍修復工作[J].圖書館建設,2011(8):91- 93.
[15]黃榮光.文物修復的職業化與傳統工藝的保護和創新:以國寶修復裝潢師聯盟的研究為中心[J].文化遺產,2008(2):128- 134.
[16]劉舜強.淺談日本藝術品的保護與修復[N].中國文物報,2004- 11- 05(8).
Study 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epair Techniques—— Based on the Bronze Restoration Techniques
LI Yanping
(School of History,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restoration skills of bronze. The strategies and recommendations are putted forward from four aspects with professional training system, training institutions,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and social identity to protect and spread of traditional bronze restoration skills.
traditional repair skills;restoration of bronze;inheritance;suggestions
K876
A
李彥平(1979-),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青銅器及文物修復。E- mail:134262622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