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巍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吉林長春 130028)
?
淺析通過校企合作推進高職院校物流專業建設與發展
李 巍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吉林長春 130028)
校企合作是我國高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提升現代職業教育質量的根本之路。本文從校企合作推進高職院校物流專業建設的意義出發,通過專業設置、課程構建、實踐實訓、訂單培養、師資隊伍等方面入手,對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物流專業建設情況進行實踐探索,從而提出深化校企融合促進高職院校物流專業建設的發展思路。
校企合作;高職院校;物流專業建設
現代職業教育是為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服務的,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生產工作崗位的實際要求,來培養可持續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當前,現代職業教育面臨著空前的發展機遇和挑戰。2015年教育部等部門發布關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的通知指出:堅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育體系[1],進一步強調產學結合、知行合一的職業教育理念,突出人才培養目標的技術、技能和文化知識的有機融合。由此可見,校企合作對推動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通過校企合作,提升高職院校職業教育水平。學校與物流企業的合作,有助于滿足高職院校在充分了解人才市場需求的前提下,設置科學合理專業、改善實踐配置條件、完善師資隊伍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職業院校物流專業建設發展,形成具有專業特色的、現代化的職業教育體系,進而提升職業院校的辦學質量。
第二,通過校企合作,提高物流專業實踐教學質量。利用校企合作,學生可以在掌握相關物流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之后,到校外實習基地參加物流實踐,直接面對專業崗位和專業操作,通過親身實踐鍛煉,不僅迅速提升了職業技能,還增強了現代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提高物流專業實踐教學水平,從而增強高職院校全面發展職業教育的有效性。
第三,通過校企合作,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適用的物流專業人才。利用校企對接形式,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和適應性的專業教育和行業指導,實現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在人才市場競爭中獲得優勢。
物流專業是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十三五”期間重點建設專業之一。多年來,學校始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宗旨,依托物流行業發展,不斷調整專業定位,明確培養目標。形成校企融合、訂單培養、“課證崗賽”四位一體、工學交替的職業教育模式。現結合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物流專業實例進行實踐分析。
1.1 以市場為導向,立足物流企業設置專業
為了更好地把握市場對物流人才的需求狀況,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邀請物流企業技術指導,組建“教學工作領導小組”和“專業學術委員會”。在國家“十二五”規劃發展期間,物流行業快速發展,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學校對物流專業人才需求情況進行了廣泛的市場調研和企業座談。并對該專業進行市場定位,即培養符合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具有綜合的職業能力、競爭意識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以及具備較強實際操作能力和一定管理水平的專業化人才。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突出實踐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強調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職業教育特色[2]。
1.2 實施產教融合,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物流專業自招生以來,逐步深化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機制。按照“誠信、篤學、崇實、創新”的專業人才培養要求,與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郵政速遞物流有限公司、東北亞醫藥物流集團、沃爾瑪深國投百貨有限責任公司等積極進行合作,每年定期召開專業建設會議,討論和指導專業建設,企業專家與專業教師一起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學計劃,指導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參與理論與實訓授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校企融合機制。
1.3 遵循物流職業崗位能力的要求,完善課程體系
按照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指示和吉林省教育廳全面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基本要求,從物流行業技術角度和職業崗位基本技能的要求出發,結合有關行業的指導原則,開展了基于工作任務過程的課程體系建設和完善[3]。
1.3.1 構建課程體系,突出知識和能力的對接
通過崗位職業技能的技術要求出發,采用倒推式,構建了一套以應用型為主線和模塊化為特征的專業課程體系(圖1)。同時,針對運輸、倉儲、配送、采購、營銷、信息、成本等主要崗位群設置課程,整合課程內容,突出物流專業技術和專業技能[4]。
圖1 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
1.3.2 依據崗位技能標準,合作開發任務導向型專業主干課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物流專業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定向性和專業技能大賽操作的指導性,將專業培養大體分為3個方向13種崗位,針對13種崗位配置了對應任務導向型專業課(圖2)。并與物流企業合作開發完善了“物流運輸組織管理”、“物流倉儲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等多門專業主干課程,制定相關課程標準。
圖2 物流崗位職業技能-任務分解
1.3.3 “課證崗賽”一體化設計,改革教學內容
物流專業將職業資格證書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使職業資格標準與專業課程內容相銜接,學生上課與考證能夠順利對接,能夠在課后申請職業技能鑒定,取得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同時,將物流職業技能大賽的操作標準融入課堂教學環節中,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與實踐操守緊密相關。為此,在專業課程設置、內容設計和教學改革等方面都加進了相關職業崗位和技能競賽的內容,調整完善現有的教學環節,改革相關教學內容,強化職業技能與競賽操作緊密相關,實現了“課證崗賽”一體化教學體系。
1.4 促進校企融合,加強實踐實訓
實踐教學是高職高專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及實踐技能的重要途徑。學校在多年的辦學過程中,積極探索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規律,積累了一些實踐教學經驗。
1.4.1 實踐教學設計思路
物流專業根據物流職業崗位和職業能力的要求,本著適用性、針對性、實踐性、開放性等原則,按認知與體驗、崗位實操與技能大賽、物流綜合模擬與頂崗實習的多層次構建系列化的實踐教學體系(表1)。體現“多方向、分崗位、重操作”的實踐教學特點,由合作企業兼職教師擔任實踐技能環節的教學與指導工作,將學生崗位訓練與綜合訓練、實踐模擬和技能比賽、專業模擬和專業實戰有機結合,實現信息處理能力和物流業務處理能力訓練同步進行,形成專業核心能力培養和持續發展能力并舉的局面[5]。
表1 物流專業一體化實踐教學設計
1.4.2 突出校內綜合實訓
截至2015年11月,學校共計申請中央財政專項資金近700萬元,先后建立了“物流管理綜合技能實訓基地”和“物流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兩個項目。在實訓項目建設中,得到了德邦物流、東北亞醫藥物流集團等合作公司的大力支持。通過物流實踐操作系統,學生在模擬環境中進行角色扮演,完成物流環節的基本操作,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加深學生對現代物流理念的認知和感悟,著力培養學生的專業操作技能和綜合管理水平。同時,為教師開展科研、社會培訓、職業技能鑒定和咨詢提供必要的環境,形成特色物流專業的教學情景與氛圍。
1.4.3 強化校外實踐實訓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緊緊依托物流行業,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整合教學資源和教學要素,強化校外實踐實訓基地的建設(表2)。
表2 物流管理專業校外實訓基地及功能一覽表
1.5 校企合作,實施訂單培養
為實現校企對接,我校與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大二學生中選拔40名學生實行訂單式培養,采取校企雙方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簽訂用人合同,校企雙方共同制定課程體系,合作開發課程標準,建立教學資源共享平臺,聘用企業兼職教師,開展專業教學和學生指導,從而完善和深化校企融合。并通過在校內學習、校外實訓、企業頂崗和畢業實習等環節形成基于訂單式的人才共育機制。訂單培養實現了人才培養與就業的零距離接觸,形成了學生、學校和企業的“三贏”效果,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途徑[6]。
1.6 聘任兼職教師,打造“雙師”教學團隊
物流專業聘請了一批企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建立了由10多名企業一線、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骨干構成的動態兼職教師庫,長期聘請其中多位兼職充實到教學團隊中參與課堂教學,組成了一支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在物流專業授課中實現了“雙教師授課法”。并將校企共建師資隊伍提升為校企共建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鼓勵教師參加職業資格培訓和考試,現有教師全部獲取職業資格證書,雙師比達到100%。在此基礎上每年都安排5~10名年輕教師參加社會實踐,并為物流企業、公司等進行專題講座、崗前培訓等活動,實現互利雙贏;在互派、學習和交流中,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形成了符合高職教育需要的“雙師型”教師團隊。
2.1 牢固樹立“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展”的辦學理念
首先,要明確“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重要意義。高職院校要堅持貫徹開放融合、創新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將社會經濟發展與改革的思路融入職業教育過程當中,促進專業設計與市場需求、課程選取與職業要求、授課過程與工作流程的完美對接,并充分認識到“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7]。其次,要拓寬“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辦學思路。當前高職學校應重新思考自身的辦學定位和指導思想,審時度勢,拓展思維,結合市場需求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和質量標準、重構專業體系和課程標準、創新教育方式和教學手段,切實提高辦學實力和辦學層次,擴大校企互贏互利的接合點,并將貫穿職業院校發展的始終。
2.2 動態設置、調整專業和開發課程
高職院校要在行業指導下對接職業和崗位需求,不斷設置、調整專業。根據地域的經濟性開展專業共建。邀請行業指導委員會專家、物流企業領域等相關專家“診脈會診”,提出物流專業未來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方向,修訂專業發展目標,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以生產操作環節和工作崗位能力要求,構建課程體系。尤其是通過校企合作企業直接參與,保證物流技術進步與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高速一致。與企業合作開發共建專業實訓教學資料,凝煉核心課程,并根據就業要求打造物流專業群,形成對接緊密、特色鮮明、動態調整的高職教育課程體系[8]。
2.3 共建共享校內外實訓基地
高職院校應根據操作實務和崗位技能要求,建立行知合一的校內實習實訓基地、技術與產業對接的校外實習實踐基地。建設過程中,引入企業生產性技術設施設備;運行使用時,實現專任教師與企業人員互通、教學場所與生產環節互助、技術設施與效益風險共享的管理模式,通過市場化機制,實現實習實訓基地價值和設備效率使用的最大化;擴展校外實踐基地的建設形式,開發多功能、多樣式校外實踐場地,形成實習、實訓、實驗、培訓和開發等多種建設形式,實現校內外實踐的緊密契合[9]。
2.4 建立專兼結合的雙師型師資團隊
建立專兼結合的高素質教學團隊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要鍛煉和提高專業教師整體的實踐技能,高職院校可通過教師“實踐-教學-再實踐”的過程,形成循環遞進的方式。作為專業教師開始要有企業實踐的經歷或崗位認知學習過程,然后進行教學過程,在講授三至四學期的課程內容后,需要再實踐,原則上每位教師每年的企業實踐實踐累計不少于兩個月。不斷提升本專業理論水平和先進技術水平,并鼓勵教師加入行業協會,汲取本行業領域內的先進理念和前沿熱點問題。同時,通過階段引進、彈性引入、“互通互用”等方式聘任物流行業和企業的技術骨干、業務能手、崗位標兵等來校兼職講座、授課、指導等,實現校企雙方人才組合,從而打造專兼結合的高素質師資隊伍[10]。
校企合作已經成為高職院校人才綜合培養的主要路徑。我校通過明確產教融合發展的辦學思路,適時調整專業和開發課程,利用校內外實訓平臺和優化師資隊伍建設,合理配置資源,從而推動職業院校物流專業的建設,實現人才共育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
[2]林潤惠.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與實踐[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3]肖飛.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職課程建設與改革[J].職教通訊,2012(3):4-6.
[4]韓志剛.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院校專業與課程一體化建設的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5]劉延翠.高職院校“實理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構建研究[D].秦皇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4.
[6]商碧輝.建立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2.
[7]候建國.科教結合,協同創新,不斷提高科學研究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12(11):38-40.
[8]張光躍,張萌.高職專業建設的新思路與內涵解析[J].職業教育技術,2012(23):5-8.
[9]張貝貝.職業院校校企合作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4(18):104-105.
[10]李剛.高職校企合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探索[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1(5):152-153.
2016-05-26
2015年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吉林省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教學改革實踐研究”(GH150653);2015年吉林省教育廳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吉林省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現狀及對策研究”(2015ZCY125)。
李 巍(1975- ),女,副教授,碩士,從事物流管理研究。
G712
A
2095-7602(2016)08-019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