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鴻舜 韶關學院韶州師范分院音樂系
《石塘月姐歌》的音樂特征
文|張鴻舜 韶關學院韶州師范分院音樂系
“石塘月姐歌”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它是流傳于廣東仁化石塘村的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民間音樂。“月姐歌”分為“繡荷包”調“石榴打花”調“睇龍船”調三個部分。多運用四個音的音組織形態,音域常在五度之間,調式具有獨特的宮廷韻味,一般采用宮、徵、羽三種調式,旋律樸實流暢,“月姐歌”以當地獨特的方言演唱,唱腔接近朗誦腔,歌詞貼近生活而不失詼諧幽默,演唱時完全運用純女聲自然嗓音。
“月姐歌” 音樂形態 分析 石塘

“石塘月姐歌”是廣東省仁化縣石塘村流傳于女性人群中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客家民歌。它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僅僅流傳在這個被譽為“粵北第一村”的村子里的女性人群中,并以其本土的演唱方言與形式、獨有的唐朝宮廷韻味,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和特點。因其具有獨特的民族性、生活性、地域性及遠久的歷史背景,“石塘月姐歌”在2009年被列入廣東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石塘月姐歌”具有重要的地方文化價值,其音樂特征需要得到更多學者的關注和深入研究。
“石塘月姐歌”這一民俗傳統節日民歌歷史久遠,相傳是在公元七八世紀,一位名叫“月蓮”的宮女無法忍受唐朝皇宮中寂寞苦悶的生活,出逃流落到南蠻之地——粵北山區石塘村。從宮中逃出來的月蓮是個善歌者,具有運用宮廷樂音自編歌詞即興演唱的能力,辛苦躬耕勞作之余,月蓮把在皇宮里學會的小曲傳授給當地婦女,由此傳唱成習,后人為了紀念月蓮把這些歌曲稱為“月姐歌”。[1]
“月姐歌”活動僅在每年中秋節期間舉行,從農歷八月初一“開壇”至八月十五“收壇”。期間每天晚上婦女們就聚集在“月姐歌堂”里彼此唱和。“月姐歌”由“接月姐”“迷月姐”“送月姐”三個環節組成。“收壇”時“送月姐”活動是在中秋月圓之夜,要從歌堂一直送到清澈的小河邊,村中婦女一路歌唱,鳴放鞭炮活動才算完滿結束。[2]
“月姐歌”具有獨樹一幟的形態特征和風格特征,其音樂形態有著鮮明的音樂特色,對其進行形態分析是很有必要的。音樂形態包括了音樂的音高序列形態、音樂曲式結構形態、音樂旋律形態、音樂的節奏節拍與速度形態、音樂的力度形態以及音樂的音色形態等等。
(一)獨有的音高組織形態與單一的曲式結構
1、獨有的音高序列:一般由四聲構成旋律
“月姐歌”一般運用了自然五聲音階,大多數旋律所用的音高是羽、宮、商、角或者徵、羽、宮、商四個音,也有部分曲子只用羽、宮和商這三個音,是典型的單聲部旋律。歌曲旋律結束音一般落在徵音、羽音或者是宮音上,如《桃花開》(譜例1),用了徵、羽、宮、商四個音,開始音在宮音上,結束在羽音。又如《海棠花》(譜例2),用了角、徵、羽、 宮四個音,角音開始,用徵音結束,旋律的進行以三度音程內橫向平穩進行為主。《菜藍歌》(譜例7)運用了宮、商、羽四個音,是從宮音起音,沒有出現徵音,最后還是結束在宮音。如譜例1~4。
譜例1:

譜例2:

譜例3:

譜例4:

從這幾首“月姐歌”的旋律和歌曲的開始與終止可以看出,“月姐歌”的音高序列形態特征不同于一般民歌的五聲調式,多數是采用四個音的序列。歌曲的開始音與結束音(終止音)有些不是同一個音,二者可以相隔二度、三度或四度,較少超過四度。
2、單一的曲式結構:單段體分節歌
“月姐歌”的歌詞具有較強的敘事性和形象性,接近口語化,歌詞是由心所想、歌由想所出、見字生情、觸景抒發、直接明了。在曲式結構上,“月姐歌”大部分是短小簡單,多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的分節歌形式,常屬于單樂段,且以二樂句、四樂句的單樂段居多。如《桃花開》均為每句七字,共兩個樂句,如:“正月好羅桃花開”,后面對應的“桃花開開又結子”互相呼應,接著第二樂句中的前“手把花枝望朗歸”與“哩啰哩望郞歸呀”,這樣加入襯詞也把樂句唱得順溜。還有的是五字一句,如《季節歌》:“正月釘波潭,二月透皮爛,三月把田浸,四月蒔(施)黃秧……”也有的是五句和七句混合。“月姐歌”結構單一,歌詞有一定規律,在曲式句型上一般是a+b+a+b的重復結構較多,對比結構式的a+b+c+d句型較少,比較規整,也有些歌曲是稍微擴展而形成二部曲式結構。
“月姐歌”曲式形態結構單一不復雜,體裁較短小,反映農村的日常生活、苦樂感情。由于是歌者的即興創作而成,“月姐歌”的曲式結構單一、方整,音樂形象具有簡單、生動、富有生活氣息的真情流露的風格特點。
(二)特有的旋律腔型與自然的音域形成固定的調式調性
1、旋律進行的特有腔型
“月姐歌”以當地獨有的方言演唱,所用的歌詞與地方語言(石塘方言)緊密結合,形象感強,音調平穩,沒有多大起伏,由于歌詞的原因,音調橫向進行多用四度以內的進行,較多二度、三度進行。如《桃花開》(譜例1)按字組合,七字一句。音調上根據四句歌詞唱D調的音高。一開始用小三度下行音進行唱出歌詞“正月”,歌詞“桃花開”用了小三度音上行,突出強調“開”這個詞。歌詞“望郎歸”需要用期盼的感覺來唱,因此旋律音調用了二度三度的上行走向,并且加了前倚音突出“結子”的音韻。第四句歌詞運用了襯詞的補充,重復的手段吧“望郎歸”的心情進行了強化,因此旋律的進行用了二度、三度上下進行,旋律進行中形成小小起伏,整首歌曲的音調在不超過四度的旋律進行。
2、樸實自然的音域
“月姐歌”的旋律質樸、流暢,歌曲具有很強的生活氣息。“月姐歌”有固定的近乎說唱型的腔調。在歌曲的音域上,一般都在一個六度以內,甚至較多在一個五度以內的旋律[3],最高音一般不超過f2音。歌曲的音域窄而短是“月姐歌”的主要特征,它不像其他山歌那樣豪放和粗獷,也不似有些民歌的委婉和細膩。“月姐歌”善于直白表現生活,能形象揭示生活的真實面貌,沒有一點華麗而花俏的裝飾。如《桃花開》的音域始在五度之間徵音到商音的音域(a-e1),是最適合人聲的自然線,唱起來不費勁兒。音域不寬、旋律平鋪進行的特點充分體現了“月姐歌”樸實無華的音樂特征。
3、固有的調式調性特征
“月姐歌”一般采用五聲調式。石塘“月姐歌”包括“睇龍船”調、“石榴打花”調、“繡香包”調三大調系,從五聲調式的角度來分析則分屬羽調式、徵調式和宮調式。“睇龍船”調中的《倒采茶》《季節歌》《桃花開》《五更雞仔》《正月哥哥來接妹(一)(二)》等等都屬于羽調式,羽調式柔和暗淡、婉轉起伏的旋律特征,給人感覺時而凄切時而動人。最具代表性的“石榴打花”調包括了《海棠花》《禾燕燕碰碰飛》《老采茶》《十別》《十二月花(二)》《十轉》《五更鼓(二)》《一個雞春兩個王》等內容多是為表述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屬于徵調式,在調式上傾向較爽朗的大調特征,風格明朗。“繡香包”調則包括了《菜藍歌》《探郎調》《五更鼓》《敘事歌》《一輪絲片》等宮調式的歌曲,內容主要表現男女之間的純真愛情,有比較鮮明的大調性特點。
(三)穩定的節奏與混合的節拍
“月姐歌”在沒有曲譜和歌詞的文字記錄情況下,通過后人聽音記譜整理而成,從各曲譜分析,有即興創作的特點,屬有感而發,節拍節奏變化豐富,具有變中求穩、穩中求變的特點。
1、歌曲具有穩定的節奏
“月姐歌”既有即興發揮的歌詞,又保持著歌曲節奏的規整,常用的節拍大都是2/4拍,如《桃花開》采用了2/4拍的節奏,節奏型穩定。如譜例5。
再如《海棠花》也采用了規整的2/4拍。其典型的節奏型如譜例6,展現了七字一句的節奏特點。如譜例6。
“月姐歌”有明顯的的段落感,節奏清晰規整,在唱的過程中常常保持了統一的調性節奏、舒服的節奏感覺、單一的節奏形態。
2、混合的節拍
由于語言的頻率變化,“月姐歌”中也有些比較復雜多變的節奏和節拍組合,常常出現混合拍子和交換拍子。其中較多使用的有5/8拍、3/8拍,也有使用2/4拍與5/8拍的結合。《十二月花(二)》(譜例3)就是2/4拍子與3/4拍的混合。《菜藍歌》(譜例7)運用了5/8拍、2/4拍兩種節拍,每一個小節的拍號都在變化,有些是循環變化,有些是無規則變化。這種混合節拍和交換節拍的運用造就了“月姐歌”根據說唱語言速度頻率的變化而變化的獨有特點。如譜例7。
譜例5:

譜例6:

譜例7:

(四)單純的音色與豐富的襯詞
1、單純的音色:純女聲歌曲
“月姐歌”在演唱上運用真嗓音,沒有過多的修飾和點綴,歌唱音色完全屬于原生態,沒有其他民歌或山歌的那種氣聲、泛音、模擬音。“月姐歌”一般只傳女而不傳男,演唱不需要伴奏,不允許男聲加入,因此形成獨有的純原生態女聲。另外,不用官話而用本地客家方言演唱也是“月姐歌”獨特的地方特色。
2、豐富的襯詞、襯腔與具有韻味的裝飾音
“月姐歌”多用襯字如“啊、啰、呀、哩、了”,偶爾也會運用別的一些襯詞。由于“月姐歌”說唱的腔體特點,口語化的襯字、襯詞就運用較多,運用最多的是“呀”“了”等,如“好呀”“開呀”“里呀呀”“開花呀”等。在石塘方言中,“呀”“了”是常用詞,沒有特殊含義。如《桃花開》中的“手把花枝望郎歸”與“哩啰哩望郎歸呀”,運用襯詞加強了望郎歸手腕迫切心情。這些襯詞有的增添了歌曲的生活氣息,有的活躍了歌曲的節奏,有的填補了韻律,也突出了詞意,增強了抒發的感情,有時擴充了歌曲的節奏結構,加強了語氣。
“月姐歌”運用較多的裝飾音是前倚音、單倚音,個別處用了復倚音和類似波音的倚音效果,讓音域較窄的“月姐歌”旋律更富于變化。如《菜藍花》(譜例7)運用了單倚音,加強了聲音的色彩。《十二月花(二)》(譜例3)都運用了單倚音中的后倚音形式,加強了語氣。還有些歌曲運用波音式的復倚音也加強了聲音的獨特性和歌曲韻味。
“石塘月姐歌”具有獨特的民族性、地域性、生活性,其歌曲內容涵蓋了石塘村的社會生活形態,表現了石塘村的村民生活的習俗和信仰,是我們對石塘村歷史文化研究的價值所在。但我們在調查中了解到,現在整個石塘村只剩兩個歌堂,僅有30余人學唱“月姐歌”。一些“月姐歌”藝人因年歲已高,逐步退出舞臺,年輕人很少參加活動,致使“月姐歌”后繼乏人[4]。石塘“月姐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工作迫在眉睫。筆者認為,這一方面需要更多的音樂學者對“月姐歌”進行研究,并從音樂學視角來完善其藝術性使之更加優美;另一方面,“月姐歌”的創作要有創新,要創作好的作品,就一定要緊貼生活實際,尤其是緊貼改革開放新形勢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際。我們相信,有政府和人民群眾的支持,有學者的努力,“石塘月姐歌”一定能夠得到傳承、發展,再次綻放奪目的藝術光彩。
[1]楊韶軍.石塘“月姐歌”的特色及其價值[J].神州民俗(學術版),2012(5)41-44.
[2]袁銳.石塘月姐歌[EB/OL].廣東文化網,[2010-11-16] http://www.gdwh.com.cn/mjzt/2010/1116/ article_1226.html
[3]宗江,戰勇.廣東民間的“月姐歌堂”[J].人民音樂,1961(3):25-26.
[4]熊茵.論客家情歌之情感堂會——月姐歌[J].大家,2010(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