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 婷
大提琴左手演奏技術新探
文|肖婷

大提琴音色既渾厚又抒情,在演奏中也是占據(jù)舉足輕重的位置。本文將講述大提琴左手演奏技術和掌握左手技術中常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解決的辦法。
左手 大提琴 演奏技術
大提琴是提琴家族中最受人尊敬的長者。他的音色既渾厚又抒情,一會兒讓你感到他是那么的親切溫暖,一會兒又會給你一種宏偉瀟灑的感覺。作為一件獨奏樂器,他讓作曲家們對他足夠重視,甚至是偏愛,除了獨奏外,交響樂,室內(nèi)樂都不能沒有他。從最為古老的大提琴至今,將近有六百多年(15世紀起始,17世紀定型))的歷史,這樣經(jīng)典的一件樂器,經(jīng)歷了多少代作曲家、演奏家們的推廣和傳播,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樂器。他們又是如何使用他的呢? 當然,要詳細了解深究其原委,還得花一定的篇幅。這里不想詳盡作曲家如何具體地運用這件樂器,也不想探究其演奏技術的高低深淺,只想在這里簡單介紹一下大提琴左手演奏技術和掌握左手技術中常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解決的辦法。
大提琴左手演奏技術分為摁弦、換把和揉弦三個部分。左手是演奏樂器的先行者,它的動作是內(nèi)心音樂的意圖反應,要做到左手完全自由無拘束地根據(jù)音樂的需要而動作,以及對張力的釋放,是作為演奏者所希望達到的最高境界,當然,這需要學琴者堅持不懈的學習和鍥而不舍的努力才能達到。下面就大提琴左手技術的三個部分逐一介紹。
1、摁弦:最早的摁弦方法受小提琴姿勢的影響,左手的大拇指傾斜地放在琴頸的c弦邊上,手指斜落在指板上,這種方法對于小提琴來說可能比較適合,但由于大提琴的琴脖子比較粗,這樣的姿勢限制了左手的運作,后來大提琴家們在教學中采用了一種更為舒適的姿勢:就是讓中指與大拇指合并呈圓球狀,左手手臂抬高到60度角,大拇指置于琴頸中,后部與中指相對,手心呈圓形,其余四個手指自然放松地擺在琴弦上。通常有些學琴者大拇指與中指沒有對齊,會放在食指后面,肘的高度也抬得不夠,沒有呈球狀,這樣導致手指摁弦時音準不到位。其實手指的摁弦動作好比是鋼琴的絨錘,掌心是軸承,兩個手指關節(jié)是木桿,第三個手指關節(jié)要站穩(wěn),這樣來保持手型有弧度地摁弦,揉弦除外。手指指尖和落在弦上的接觸點也很關鍵,有的學琴者在摁弦的時候,手指太靠近指甲邊緣了,這樣的話掌心容易下塌,造成手指摁弦緊張,手指跑不快,聲音不干凈,且沒有顆粒性,容易累。比較正確的方法是用指肚摁弦,這樣出來的聲音很有質(zhì)感,手指也能獨立,跑得快。當然,以上的說法是針對于初學者而言的,那只是個最基本的要求,這些要求需要學習者每日練習,逐漸形成良好的摁弦方法,并成為一種演奏習慣,在往后的學習和演奏中固定成型。另外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左手的主導動作意識來自于聽覺,摁弦的精確音準與否和音程關系疏密必須和我們的生理動作相結合,也就是說,存在動作記憶的問題,只有兩者的結合,才能確保在演奏過程中運用自如,準確無誤地達到完美境界。
2、換把:換把是大提琴左手演奏技術中最重要的技術之一。換把的技術能使大提琴的音域擴大,在長長的指板上,演奏者熟練的移動把位,帶給聽眾美妙的音樂,特別當大提琴演奏浪漫派主義風格的旋律時,換把的運用使音樂的表現(xiàn)力更強烈和濃厚。正確的換把動作是:左手保持正確的手型基礎上,某一摁弦手指在相對放松的狀態(tài)下從上至下或從下至上平移到一個新的位置。自然,出現(xiàn)異常的換把也是常有的事。在我多年的教學中,觀察到學生在換把過程中大致出現(xiàn)幾種情況:一是換把不連貫;二是抽搐式;三是出現(xiàn)重音。這些毛病會破壞樂句的連貫性和歌唱性。正確的換把是以整個手臂帶動胳膊肘、手腕和手指所形成的動作系統(tǒng)。而單純的手指移動,大拇指不動的換把,我們稱之為''夠'',這種動作當然是不規(guī)范的。我們在換把過程中需要學會放松,內(nèi)心要平和堅定,用大腦和聽覺去判斷那個根據(jù)音樂的內(nèi)在節(jié)奏韻律和脈動所需要達到的那個點,感覺是一個弧線從一個點放松過渡到另一個目的地。這樣,我們所演奏的換把將會是一個順暢和完美的過程??傊瑲w納起來,大提琴的換把可分為兩種:一是以剛用過的手指進行換把(同指換把);二是以沒用過的手指進行換把(不同指的換把)。這里還要特別提到的高把位的拇指換把所出現(xiàn)的情況。通常用大拇指摁弦,學生都會覺得比較不適應,尤其對初學的學生而言,會感覺到摁弦的大拇指比較痛,相對于其它手指而言會顯得不夠靈活,同時初次練習拇指把位時,手指不易立起來,常常出現(xiàn)彎曲狀,這些都是初學者普遍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解決的方法是:用左手大拇指摁在弦上,四個指頭向內(nèi)彎曲到掌心,呈球狀,大拇指與無名指構成一個把位,用握拳的手型進行大拇指摁弦訓練。另外,大拇指換把一般是呈球狀的手型不變,在移動到下一個把位之前,各手指均勻擺開,在保持正確的手型基礎上大拇指主動往下或往上平移。以上均是左手換把技術的基本要領,想要在演奏實踐中運用得當,效果良好,刻苦訓練,堅持不懈的練習是必不可少的。當然,進入中高級學習階段,根據(jù)音樂作品的需要,運用戲劇性和藝術性換把的情況也是很有必要的。其具體表現(xiàn)是帶滑音的換把和跨度大的換把,這兩種換把需要專門的訓練,最重要的是換把前要有所準備,這種準備不但是聽覺得,而且還是動作的。
3、揉弦:揉弦是大提琴左手演奏技術中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這種潤色的手法是弦樂樂器中特有的技術。用上揉弦的樂句,旋律更富于情感,歌唱性和生動性,對色彩的變化起著錦上添花的作用和效果,使聽眾產(chǎn)生強烈的感情共鳴。揉弦的運用,一般來說隨著不同時期、不同位置以及不同的審美趣味而發(fā)生變化。有人認為揉弦應該被用于加強有力的運弓上,或是對長的,保持音符的積極補充,或是低音或弱音需要慢揉弦。高音區(qū)或強烈而熱情的音符則需要快揉弦??梢韵胂笏抢L畫里面的色彩和色調(diào)微差,是一個調(diào)色板。練習揉弦的方法如下:可以讓左手整個手臂做不間斷的連貫快速的上下?lián)u晃動作,并放松左手指尖的第一個關節(jié),使他柔軟起來。有些學生的揉弦效果不太理想,歸納起來有幾種情況:第一種幅度小,速度過快,沒有變化。這種現(xiàn)象通常是由于肩膀不夠放松,有點抽,演奏效果給人感覺緊張。第二種則是:看起來動作很大,但是頻率很小,沒有預期的效果。造成這種的原因是左手的手指第一關節(jié)太過僵硬,沒有活動起來,這好比是血液不通,流暢的音樂表現(xiàn)意圖在一個小關節(jié)被擋住了。第三種情況是:揉弦不連貫,在換指的時候,揉弦就停下來了,這樣一句連貫抒情的樂句就被破壞了。解決的辦法就是通過大臂帶動肘關節(jié)到指尖關節(jié)有規(guī)律的揉動,形成連貫的動作系統(tǒng)。隨著演奏者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而產(chǎn)生的各種快慢、激動或優(yōu)雅的揉弦運用,演奏的效果就更完美和更富于表現(xiàn)力。當然,高層次、藝術化的揉弦有必要在這里特別說明。何為高層次和藝術化呢?也就是說,在演繹作品過程中,根據(jù)音樂的需要,恰當?shù)剡\用或快或慢的揉弦(德沃扎克b小調(diào)大提琴協(xié)奏曲第二樂章的柔版)以及裝飾性的揉弦(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這兩種揉弦一般對高年級的學生適用。從上述的闡述可以表明,揉弦的技術在音樂表演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他不但可以美化聲音,而且還可以提升作品的藝術性和有表現(xiàn)力,是作為一位大提琴演奏者應該具備的技能。
綜上三個方面所述,大提琴左手演奏技術是大提琴整體演奏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三個部分組成,其三部分相對獨立又相互依存,在大提琴演奏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它與右手演奏技術共同完成音樂表演的全過程。無論對專業(yè)還是非專業(yè)的學生,在學習和掌握左手演奏技術過程中,正確的方法是首要的,特別是初學者,持琴手型的正確與否是掌握換把和揉弦技術的關鍵所在。耐心和持之以恒的練習態(tài)度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練習換把和揉弦,需要反復不斷的磨練,逐漸形成自然的動作系統(tǒng)后,這兩種技術在演奏過程中才能運用自如,在實際操作中做到得心應手,柔韌有余,在演繹音樂作品過程中發(fā)揮良好的作用,讓你的演奏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