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泰然
“打造中國電競的NCAA”——我已經從不同的高校賽事組織者那里聽過很多類似這樣的說法。然而現實的問題是,90%的NBA球員出自NCAA,而一線電競俱樂部來自高校的選手寥寥。雖然根據我們的調研,電競選手并非“吃青春飯”的職業,但只要俱樂部不改變“選手越年輕潛力越大”的傳統“選秀”觀念,那么對比賽的結果進行深加工,制造類似NBA選秀的電競人才選拔機制的思路就沒有太多的操作空間。
或許,我們可以對電競職業化進行新的解讀。
當前,中國經濟已進入發展新常態,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總量壓力持續加大,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就業形勢更加復雜。對正在爭取更多主流社會關注的電競行業來說,這應該是一個新機緣。
“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要結合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以及各類新業態、新模式的發展,開發更多適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2016年上半年,國資委辦公廳發布的通知表明,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已經是各級國資委和國有企業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2016年9月6日,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發布《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2016年增補專業,13個增補專業中包括“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新增專業適用于高等職業學校(含高等專科學校、其他普通高等學校舉辦的專科層次的學歷教育),并將于2017年實行。
然而當下高校聯賽雖多,但更類似一種服務性質,主辦方的目的是開拓市場、彌補行業缺口,而并非是提供從業通路。如何讓電競以更豐富的形式呈現在高校中,從而給高校學子提供更多的從業通路,這該是電競行業人新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