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楷平
2016年9月初,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根據新規定,所有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機構必須申請《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在野生土長了兩年多之后,網絡直播平臺終于迎來“持證上崗”新時代。盡管目前需要持證的只是平臺而不是主播,但可以想見,未來國家對網絡直播的管控將會越來越嚴格。而在這種管控下,直播生態可能會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
散戶退開,巨頭混戰
在廣電總局發布的新通知中,明確指出只有獲得廣電部門頒發的《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以下簡稱《許可證》),才能進行網絡直播。沒有《許可證》,既不能開展個人秀場直播,也不能辦新聞、綜藝、體育、訪談、評論等各類視聽節目,不得開辦視聽節目直播頻道。
通知指出,“未經批準,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在互聯網上使用電視臺、廣播電臺、電臺、TV等廣播電視專有名稱開展業務。”
這一條其實沒什么,斗魚TV改名斗魚直播,熊貓TV改名熊貓直播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申請網絡直播需要的兩條關鍵資質條件:申請單位必須是國有獨資或國有控股單位,注冊資本應該在一千萬元以上。
第一條是讓政府掌握直播平臺的“錢袋子”,更易于管理;第二條是為了杜絕那些空手套白狼的投機者們來擾亂市場。
兩條一出,算是斷了散戶創業者進入直播平臺領域的路。
據統計,如今中國網絡直播平臺大約200家,大大小小,良莠不齊。各種直播幺蛾子大家也多多少少都聽說過,這是一個亟待規范的市場。而由于網絡的特殊性,這又是一個難以管理的市場。廣電總局的方法等于一刀切,給直播設了個門檻,沒有足夠資本的創業型玩家想進來已經基本不可能了。之前入場的大玩家們,將會圍繞直播市場進行更激烈的競爭。
國有控股的資質條件,將迫使純民資的直播平臺去尋找國資背景的“爸爸”。此前廣電執照資源最齊全的毫無疑問是電視臺(尤其是上星的電視臺),如果未來看到市場上有斗魚聯姻湖南衛視、東方衛視收購火貓之類的動作,觀眾們千萬不要太過詫異。
對市場整合來說,傳統電視與直播平臺的結合并非壞事。傳統電視平臺現在仍有廣泛的觀眾群體(尤其在年齡較高的社會主流階層),以及經驗豐富的內容制作團隊,它們的短板在于工作團隊普遍不熟悉電競。而后者正是直播平臺所擅長的,雙方整合之后會擦出什么樣的火花,令人期待。
管理直播不容易
9月初的這條通知,似乎并未對直播平臺造成太大影響。通知說的很明確,需要持證上崗的是平臺,跟主播本人沒關系,主播管理屬于平臺自己的職責。之后一個多月,斗魚、熊貓、虎牙、戰旗等平臺上,主播門“馬照跑,舞照跳”,絲毫不受影響。
和網絡直播相比,電視臺的管理才叫嚴格。
之前廣電總局出臺過規定,電視臺綜藝節目常駐主持人必須持證上崗。這個主持人證需要通過包括普通話等級在內的一系列考試。據說,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節目主持人歐弟之所以離開節目,就是因為無法通過普通話等級考試。
網絡直播的許可證卻只能針對機構。換句話說,斗魚TV申請到證了,斗魚旗下所有主播都能在斗魚直播,但斗魚對所直播的內容負有責任。如果出現直播事故,則斗魚要受到相應的處罰。
網絡直播難管,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限于平臺機制,管控網絡平臺的難度遠遠高于電視平臺。
作為IT產業的兩個分支,網絡平臺與電視平臺區別在于:在一個廣場,電視臺是舞臺上表演者和場下觀眾“看戲”的平臺,而網絡是廣場下吃瓜群眾混在一起“嘮嗑”的平臺。前者你只要控制了舞臺就控制了聲音,而控制后者的聲音難度就大的多。當廣場上的人成千上萬時,人多嘴雜,管理成本是否承擔得起就是個大問題。
其次,管理者角色定位模糊。
網絡直播平臺究竟該誰管?這個問題,目前似乎并沒有清晰的答案。
之前,斗魚TV等曾獲得文化部門頒發的《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2016年4月14日,文化部也曾將斗魚、虎牙、YY等19家直播平臺列入查處名單。7月12日,文化部宣布查處23家網絡文化經營單位,分別處以責令整改、罰款和沒收違法所得等行政處罰。
一個媳婦兩婆婆,文化部和廣電總局,到底誰是直播平臺管理單位?
據內部人士透露,廣電核心管理的是新聞、綜藝、體育、電商等板塊。而個人娛樂與社交直播,管理方究竟是文化部還是廣電總局尚無定論。
廣電總局的介入,不妨將其看做網絡直播內容擴張的必然結果。
2014年斗魚和戰旗初起,打的旗號是游戲直播。一個游戲玩家直播,另外一堆游戲玩家看,目的很單純。直播是一項個人權益,管理機構只能說哪些東西你不能直播,而不能否認你直播的權力。這是一種類似“負面清單”的機制,比如違反法律法規的東西不能播,傷風敗俗、有違道德的不能播,其他的都能播。
進入2016年,直播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
為了脫離同質化的泥潭,在游兵散勇式的個人直播基礎上,直播平臺都開始絞盡腦汁地設計團隊直播,熊貓TV開播“Panda Kill”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還有直播平臺將觸手伸到了社會熱點、新聞評論、傳統體育、名人脫口秀,這類節目代表著一個團體在發聲,其影響力難以估量,必須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可以肯定,對于平臺自己打造的綜藝、脫口秀、新聞等節目,政府管控將會像電視臺一樣越來越嚴格。廣電總局的通知也說了,要做這類節目,光有《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不行,還需要有《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和《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但對個人直播,具體的管控手段恐怕還需要更多時間來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