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翔
從9月2日開始,VGL(Video Game Live)在中國暴雪專場巡演再次開啟,作為一只暴雪狗,筆者也參加了北京的第二場。現場的座無虛席和觀眾的熱情讓每一個參與者都備受感染。在燈光暗下之后,很多男人的眼睛里都有什么在閃爍,只是因為身邊有姑娘不好意思伸手去擦拭。演出結束時,經久不絕的掌聲對于玩家社區的經營者和希望將更多泛娛樂內容加入電子游戲的從業者可能都會有著別樣的啟示。
在雜志9月上的封面專題中,我們詳細地討論了暴雪的核心玩家社區建設,無論是戰網的設計,還是與Facebook的合作都是暴雪通過產品將玩家在線上聚集在一起。但是,即便算上直播,線上的盈利模式還是顯得有些單一,也對傳統行業資本的進入形成了天然的屏障,所以像VGL和暴雪嘉年華這樣的落地活動對于玩家社區的再增值就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
游戲音樂曾經的困境
VGL最初來到中國是2009年,那個時候無論是對于電子游戲,還是對于音樂會,原有的參與者都很難將這兩種娛樂形式結合在一起。在之后幾年的VGL全國巡演中也多次遭遇冷場,而今年筆者在演出開始還有月余時,票務信息中就只剩下零星的幾個座位了。
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很多硬核的游戲玩家,只看重追求勝利的過程,對于他們而言,音樂并不是一個必要的環節。在他們看來,廠商應該花時間怎么樣更多地優化游戲的中的音效細節,無論是FPS游戲中的腳步聲和開槍聲,還是MOBA游戲中的特殊技能音效,在職業選手的對抗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守望先鋒之中,不同地圖環境之下,腳步的音效就還有再優化的空間。
另一方面,游戲音樂很多時候需要游戲內特定的場景和世界觀作為載體,VGL暴雪專場音樂會也要配上很多暴雪的CG動畫,才能將音樂想要表達的內容完整地傳達給聽眾。而游戲音樂也會受限于載體,在傳播上形成一定的障礙,從而不太容易與主流的音樂形式對接,這也是游戲音樂會存在的隱憂之一。
玩家文化需求的演變
就在過去的一年里,越來越多的電競賽事也選擇在比賽的間隙加入交響樂表演,玩家們也對其給予了更多的認可。上海Major最后的音樂會表演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月底的時候,VGL也在鳥巢演繹了多元的游戲音樂會。
短短幾年內的變化,我們會發現玩家在文化需求上有了很大的不同。青春里被高品質競技游戲填滿的一代人,正在不斷地影響主流社會,一代人身上的亞文化標簽,開始向主流文化演變。而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不僅僅是主流社會開始接受電子競技相關的概念,玩家們對于交響音樂會這樣的娛樂形式接受程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這種形式的突破,帶來的是更多的可能性,在電競游戲日趨完善的當下,需要在傳播形式上有更多的突破。
這種游戲外的傳播形式,恰恰是暴雪一直以來在玩家社區建設上的方法,在游戲之外,高品質官方的動畫、音樂、小說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游戲本身的世界觀向外延伸,在游戲本身的競技性之外,形成了另外一個方向的文化符號。在玩家群體對于游戲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的時候,需要很多游戲內外的細節來提高玩家獲得的體驗,而類似VGL這樣的活動就是將這樣的延伸服務進行了放大,也爭取了更多的盈利可能。
游戲音樂會之后
除了暴雪之外,V社和拳頭也開始是更多地關注游戲音樂會這樣的落地形式,無論是已經結束的TI6還是馬上要到來的S系列賽,音樂會的環節都是必不可少的內容,廠商們希望在自己的層面上就將玩家之間的對抗與共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或許我們將來看到更多核心賽事與影音衍生品內容的深度結合。
游戲音樂會無論是單獨呈現,還是作為核心賽事上的節目,其實傳達的都是廠商在產品中的一些思想。當這些內容集中進行展示的時候,音樂承載的是玩家在游戲內的感情,而音樂會更像是一次玩家們的聚會。
通過這樣的活動,廠商可以爭取更多玩家的認可,這樣的認可不同于玩法和規則上認同,具有更長的延伸性。更重要的一點是,游戲音樂會可以作為與主流文化對話的平臺,被主流文化所接觸的娛樂性與游戲廠商內容的對接。就像那天在VGL現場,有姑娘興奮地問身邊的男生,“真好聽,你們原來玩的游戲這么有意思啊,我也想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