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文
影響社會變遷的方式有很多種,諸如政治制度、經濟模式、人口結構、武力戰爭、種族信仰、環境氣候等等。然而以圖書為代表的文化產品,同樣擁有巨大的能量,可以影響、乃至改變歷史的路向。在社會進程的特定歷史節點上,圖書作為文化載體,其威力絲毫不亞于槍炮。讀《作為武器的圖書》,令人真正認識到圖書作為精神武器,不論是在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具有強大的殺傷力。
本書作者約翰·B.亨奇是美國圖書收藏家,他不但長期癡迷于珍稀圖書的搜尋,還深入研究圖書在社會思想傳播與控制中的理論問題。亨奇在書中以大量的文獻和數據,詳盡敘述了二戰中美國向海外出版發行圖書的過程。他旨在表明:二戰作為有史以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不僅是現代軍事科技的比拼,同時也是思想文化之間的殊死博弈。
二戰之前,美國已經擁有完整的圖書編輯、印刷、發行體系,出版效益較為可觀。正因如此,對于開拓海外圖書市場,從政府到出版商,并沒有太大的積極性。然而伴隨著戰爭的爆發和持續推進,美國出版商敏銳地意識到向海外推廣圖書的重要性。而這一認識皆緣于納粹德國的倒逼。
希特勒在執掌德國軍政大權之前所著的《我的奮斗》一書中,大力鼓吹種族主義和暴力戰爭,試圖摧毀現有的世界秩序。此書出版后,在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竟獲得無數狂熱青年的追捧。憑借這本書,他以德意志救世主的形象,在各種政治陰謀的幫助下,迅速成為德國的掌舵人。狡猾的希特勒非常清楚:圖書對于人們思想價值的牽引,具有非同尋常的作用。他掌權后,出臺了嚴格的圖書出版審查制度,而那些與納粹主張有關的圖書,得到了肆無忌憚的出版傳播。這些圖書如同文化的魔咒,潛移默化地毒害著民眾。
希特勒發動戰爭后,對被侵略的國家和地區原有的圖書進行封存、銷毀,圖書審查更為苛刻,試圖用唯一的納粹圖書影響民眾的價值導向。
歐洲戰場上,維希法國投靠納粹德國的懷抱后,這個曾經世界上主要的圖書出版大國自此沉淪。對于英國,德國納粹的空軍經常大規模空襲倫敦和其他主要城鎮,其中,大型圖書館和圖書經銷商的倉庫是重要目標。據估算,英國在二戰中不少于兩千萬冊圖書毀于炮火。由于戰事吃緊,英國圖書出版節奏明顯放緩,這對于迷戀閱讀的英國人而言,無疑是沉重的心靈摧殘。亞洲戰場上,日軍入侵中國及東南亞國家,在占領區對圖書出版審查的管控程度絲毫也不亞于德國。
在這種形勢下,美國出版商們自發行動起來,成立了戰時圖書委員會。當然,這個民間組織的發起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說:“圖書不可能被烈火消滅。人死了,但圖書永遠不會死去。永遠沒有人也沒有武力能夠將思想關進集中營。沒有人也沒有武力可以從世界奪走圖書,圖書中包含著人類針對暴政永恒的反抗。在這場戰爭中,圖書是武器。”
美國戰時圖書委員會對于圖書出版的對象非常明確,那就是在海外作戰的美國軍人,同盟國軍民,以及被法西斯占領的國家和地區的千萬民眾。起初,向海外輸送的圖書多為美國各家出版機構捐獻組成。因為很多圖書的質量良莠不齊,開本大小不一、內容也是五花八門,且語言也都是英文,這些圖書運抵歐洲戰場時,反響平平。很快,戰時圖書委員會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迅速調整策略,嚴格挑選書目,規范圖書開本,從封面設計到內容編排,進行重新制作印刷。這項計劃命名為“紐約:跨大西洋版本”。每一冊圖書封面上,都進行了專門標注。
跨大西洋版本系列圖書涉及到政治、軍事、文學諸多領域,很多書在當時都被《紐約時報》贊賞過,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如《偉大時代》《美國如何生存》《美國外交政策和美國的戰爭目標》《沃塞爾醫生的故事》《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的奇跡谷》等等作品。這些圖書,有的語言是英語,有的法語,也有的是荷蘭語等等,這是為了滿足不同國家的需求而“定制”。
為了實施這項出版計劃,美國戰時圖書委員會一度把圖書印制車間搬到了英國,以便降低運輸成本。而英國也不甘示弱,為擴大自身影響力,也相應地出臺了“海外版本系列”圖書計劃,其運作模式和美國大體相當,那些運往海外的圖書包括《主流》《更好的世界有多新穎》《漫步在陽光下》《論本土文學》《我們運輸艦的黎明》等等。
歐洲戰場上,除了能隨處見到飛機、坦克、槍彈之外,美國“跨大西洋版本”和英國“海外系列版本”圖書也四處可見。本書中描述的一個場景非常令人難忘:1944年6月6日,美英聯軍在法國諾曼底海灘登陸,而成千上萬箱的圖書,已經通過各種途徑先期運抵歐洲大陸。其目的是讓法西斯統治下的民眾對正在進行的戰爭有一個清醒的判斷,從而為戰爭勝利爭取民意和人心。另外,美國為使在遠東作戰的軍人們認識一個清晰的日本,特邀女學者、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著書《菊與刀》。二戰取得最終勝利之后,美國針對德國、日本制定了周密的圖書出版計劃,一是為了撫慰戰爭中心靈遭受創傷的民眾,二是試圖通過圖書清除頑固的法西斯主義毒瘤,讓社會回歸常態。
美國在二戰中把圖書作為一種精神武器成功地輸送到海外,表面上看是緩解各類人群的閱讀之渴,本質上是巧妙地灌輸美國的意識形態,目的是讓各地民眾接受美國的所作所為,形成思想上的服從者。從另外的角度來看,這也許就是文化上的一種入侵。美國在二戰前后推廣的跨大西洋版本計劃,為戰后美國圖書在全球市場的發行銷售奠定了民眾基礎,并從中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
戰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美國成為世界上當之無愧的圖書出版霸主。然而,近十多年來,伴隨著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加上多元文化思潮和互聯網的雙重沖擊,美國的霸主地位已經受到嚴峻挑戰。目前,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不僅對外輸出高鐵技術和工業產品,在國際文化交流方面,尤其重視對外圖書出版領域。中國作為主賓國,經常參加各類大型國際書展,努力推廣中國題材的圖書。這不僅是為了讓世界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在昭示中國熱愛和平,為世界文明的發展與進步貢獻應有的力量。
([美]約翰·B.亨奇著,藍胤淇譯:《作為武器的圖書》,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