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
今年7月份,50名俄羅斯特工學校的新畢業生,為了慶祝畢業,竟然在街頭大肆狂歡。事后,俄羅斯安全局震怒,把這些學生都發配到偏遠地區駐守。
顯然,這些特工同學們在特工學校寒窗數年,學習了大批情報工作技能,卻連最基本的“隱藏身份”都沒有領會。他們腦子里的特工,還是電影里“007”那種持槍橫掃、街頭飆車、美女投懷送抱的明星作派。但其實,真正的特工,需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平庸。就讓我們看看俄羅斯特工學校的故事,還有那些優秀的特工。
源遠流長:百萬特殊部隊的造血器
俄羅斯特工機構,最為人熟知的是蘇聯時代的“克格勃”。克格勃的前身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立刻就建立的“肅反委員會”(契卡),之后這個組織一再改名,如政治保衛局、國家安全局、內務部等等。到1954年,才定名為國家安全委員會,即克格勃。這個名稱使用了三十多年,直到蘇聯解體。不過一般談到“克格勃”,則往往泛指的是整個前蘇聯時期70多年中的國家情報機關。
在冷戰時期,面對美國為首的西方壓力,克格勃組織機構十分龐大,一度達到50多萬人,包括機關部門20多萬人和直屬軍隊30萬人,此外還有150萬國內線人和20多萬國外情報人員,簡直稱得上是一支龐大的特別軍隊。
為了給這支大軍提供充足的人員供應,克格勃在全國各地建立了200余所特工學校,對特工人員進行培訓。在冷戰后期,克格勃招收成員的標準是:
強烈的愛國主義和獻身精神、機智勇敢、身體健康,年齡不超過25歲。
學員主要從受過良好教育的公民和應屆大學畢業生當中招募。即使合格的,還必須在克格勃學校經過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的專門培訓。
1991年蘇聯解體后,克格勃的主要組織機構改編為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和俄羅斯對外情報局。前者負責防范外國間諜對俄羅斯的刺探,后者則負責培訓和派遣俄羅斯間諜刺探外國。俄羅斯特工人員的數量大幅度縮減,特工學校也有不少關門。不過,依然保留和建設了部分特工學校,在對外情報局領導下,繼續為“北極熊”培訓著情報人員。
嚴格選拔:光盯著錢的不要
俄羅斯間諜學校大部分位于秘密地區,地圖上自然也不會顯示。沒有特別通行證,外人根本無法進入,學校外圍還有安全部門的精銳部隊駐守。這樣,就連當地的老居民,也不知道自家門口居然還藏有特工學校。
在蘇聯時代,選拔特工要經過嚴格的政審,然后用國家的名義加以征募。俄羅斯時代,對特工招募同樣非常看重價值觀。據稱,俄羅斯對外情報局如果感覺某個青年有間諜潛質,在正式招募之前,會對他暗中進行長達三年的考察,以確認他具備這樣的素質。這素質,既包括智商、情商,也包括人品。
據對外情報局的前任局長列別捷夫說,如果在招募某個候選人時,對方一開口就是“能獲得多少薪酬”,那么,情報機關將會立刻把他拒之門外。道理很簡單。情報工作千難萬險,絕不能僅僅變成金錢交易,還需要從事者有政治信仰或愛國的道德。如果主要為了金錢參加特工,那么,一旦敵對勢力開出更高的價碼,此人很可能就會變節。
嚴加訓練:殘酷的“煥然一新”
俄羅斯特工學校,將對學員們進行全方位的培訓。單說讓外人看得熱血澎湃的“戰斗”,便有擒拿、格斗、爆破、拆彈、武器拆裝等。此外,還有犯罪心理學、偵查、駕駛、電腦和網絡等。
但是,真正最關鍵的培訓,則是諜戰片愛好者們未必感冒的電報術和攝影等。雖然在電影中,這些工作一般是由配角完成,但實際上,這才是特工最基本的技能——歸根結底,各國培養特工,最主要目的不是靠他們去暗殺、破壞,而是搞情報。那種動輒橫掃千軍、快車追逐的激烈場面,其實極少發生。
另一類大家感興趣的色情間諜,確實是情報機關專項培訓的。其中,美女俗稱為“燕子”,而帥哥則俗稱為“烏鴉”。
對特工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隱藏自己身份,不要為人所知。因此,所有新學員入學后,要新換一套身份。包括新的姓名、年齡、出生地、愛好、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職業及姓名等等,全部都要“換新的”。從此以后,原先的那個入學前的青年,等于從人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全新的人,拿著一套截然不同的身份,戰斗在諜報工作的一線。
從這一點,大家也可以理解,在街頭瘋狂大秀的菜鳥特工,到底有多愚蠢了。
模擬城市造就“外國人”
特工們活躍的最前線,當然就是其他國家。為此,俄羅斯情報部門煞費苦心,要將外派的精英特工們培養成徹頭徹尾的“外國人”,以便融入當地社會。
在最大的“卡茲納”特工學校(位于古比雪夫城東南部約100公里),面積達42平方公里的校園,被劃分成為西方主要強國如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區域,每個區域都按照對應國家的某個地區,設置了與之一模一樣的建筑物、餐廳、電影、商店等等。
準備派遣到西方國家的學員,需要在對應國家的模擬城區學習和生活數年,甚至可達10年。這樣,他們完全熟悉和適應了在目標國家的生活,幾乎可以算是那個國家的真正居民了。
能被選中到西方國家的特工,都是特意選拔的精英,一般是高校學生,不但要身體健康,頭腦靈活,而且要至少精通三門以上的外語,甚至外貌長相也必須與目標國家居民相似。而且,一般不會派遣那種單身,又在俄國沒有房子的人去國外。原因也很簡單,光棍一條,叛逃起來太容易了。
看看真正的優秀學員吧
相比這群直接毀掉自己前程的菜鳥,他們的一位前輩,無疑是特工學校的翹楚。他早在中學時便去克格勃毛遂自薦。
得知克格勃只有退伍軍人和大學畢業生才有資格申請加入,而法律系大學生可能被提前錄取時,他立刻準備報考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終于,他在大四時如愿以償,被克格勃吸收加入。
1975年從法律系畢業后,他正式開始為克格勃工作。他先進入海外諜報學院培訓,因為表現出色,又于1984年去莫斯科安德羅波夫紅旗學院接受對外情報官的培訓。在受訓時,這位學長表現非常優秀。當時所有隊員都用化名,不少人在開始幾天,一不小心就暴露了真名。他卻從不失誤。1985年畢業時,大熱的天,同學們都穿得很隨便,他卻穿了三件套西服正裝,原因是“遵照學校紀律”。
畢業后,他前往東德的克格勃分部工作。東德特工評價說:“他是一個很聰明的人,有高度的自制力,行動十分小心謹慎。他總是在幕后指揮,從來不讓別人注意到自己。他很聰明,從不夸耀自己,但是成效不凡。”
“他變得雷厲風行,總是竭力地控制自己。幾乎沒有事能夠難倒他,也幾乎沒有事可以歸罪他。”
……
這位特工界的前輩,讀者或許已經猜到。他就是如今的俄羅斯總統——普京。
對比三十多年后的學弟,這位師兄,才真正代表了克格勃的精神。他這樣評價自己的工作:“我可以肯定,我那時捍衛正義的事業:我誠實地為我的國家工作,為我的祖國工作,從早到晚,從不替自己著想。我知道,我是在為我的人民做有益的事情。”
特工是一項危險而重要的工作,也許很光榮,但這光榮不是寫在臉上,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看多了特工電影,追求“拉風”“耍酷”的人,終究只能是菜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