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燚
歐茨三部小說中不同年齡段女性的心理探尋
□李 燚
引言:本文選取歐茨的 《四個夏季》、《我帶你去那兒》以及《中年—浪漫之旅》中的女主人翁少女西西、青年女性阿尼利亞以及中年女性阿比蓋茨所遭遇的心理發展不同階段的危機為研究對象,探尋歐茨筆下不同年齡段女性的心理危機。
歐茨以揭露美國社會的暴力行徑和罪惡現象而聞名,被認為是1960年代以來最重要的美國小說家之一。其作品生動的反映了美國社會各個階層的現實生活,尤其是對中下層女性的生活狀態進行了生動的描繪。《四個夏天》描寫了女主人翁從幼年到成年的四種心理狀態變化,《我帶你去那兒》則是一部女性體驗和心理探索的小說,《中年一浪漫之旅》主要是女性中年危機心理問題的描述。
歐茨的三部小說下的女主人翁處于20世紀下半葉,雖然此階段美國經濟實力得到提升,但是人們的精神世界并沒有得到充實,反而出現了信仰缺失,精神迷茫的問題。根據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階段論”,導致女性人格發展危機的成因主要是:
1.1 《四個夏天》:人格發展的第三階段
該作品女主人翁正處于人格發展的第三階段,處于幼兒時期,父母對其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可以說嗜酒的家庭和沉迷于玩樂的父母給西西的童年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甚至影響到了她健康人格的發展,結果使得其本該天真無邪的年紀出現了許多悲觀的擔憂,表明了其內心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空虛與迷茫。從而造成西西的心理狀態很消極,產生自卑心理。
1.2 《我帶你去哪兒》:人格發展第五階段危機
《我帶你去那兒》是一部女性體驗和心理探索小說,作者用第一人稱敘事手法寫了一個直覺性女大學生從肉體到精神的探索之路。該小說從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個人與自我的三層關系進行了闡述,小說主人翁阿尼利亞處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主流道德喪失的年代,其從小沒有名字,缺少母愛,不被他人關注,甚至被自己所愛的人拋棄等,進而導致女主人翁產生一種疏離的感覺,進而產生空虛感和焦慮感。就如同主人翁對自己所說“這是你的錯,因為你永不滿足”。
1.3 《中年一浪漫之旅》:人格發展第七階段危機
處于中年的婦女往往對自己產生的東西比較關心,例如自己的孫子、思想等。該作品描寫的是一群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中年人,他們經歷了美國社會的巨大變革及道德觀念的更新,作者從全新的視覺對人生旅途上的中年人進行了深刻的剖析。阿比蓋爾中年與丈夫分離,唯一的兒子不愿和他親近,其心理經歷了很多危機,以至于后來出現自殺傾向。
歐茨筆下的三部小說對女性不同年齡段心理的描述,展現了女性人格發展不同階段的表現形式,不同的人格發展階段性危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2.1 《四個夏天》孕育著新生命的啟示
小說采取第一人稱敘事的方式,講述了四個夏天發在湖邊酒吧的故事,其分布代表主人翁西西人生不同的階段,揭示了西西心理由迷茫走向成熟的探索過程。在20世紀半葉美國處于精神世界空虛的年代,女性作為弱勢群體承受著來自各方壓力,因此她們努力在生活中尋求突破口。小說女主人翁從小生活在沒人關心的家庭,形成了自卑的性格,甚至在長大成人之后,也存在此種問題。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西西對人生的看法在逐年
改變。例如小說第四部分,西西與丈夫來到湖畔酒吧時,雖然酒吧還是自己印象中的樣子,但是當西西從玻璃張看到自己的容貌時瞬間心中充滿了幸福。另外西西當看到曾經吻過自己的青年,他相比以前要老許多,西西開始出現思考生命,并且在小說第四部分中交代了西西懷孕后的內心變化:“杰西根我像其他情侶一樣,我們把大把時間用在看電影、打高爾夫和游泳上,然后我們就結婚了,有了孩子。……我的身體里充滿了對這個孩子的愛,我再也不是從前的那個我了。”隨著西西肚子孩子的長大,西西思想更加成熟,流露出更多的母愛天性,例如西西怕自己的孩子不健康,而不在喝酒,為了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西西成為了一個有責任擔當的人,并且對生活有了思索,這些變化消除了西西幼年時期所存在的人格發展第三階段的自卑心理,并且使得西西形成了樂觀、勇敢積極向上的心理。例如在小說的最后,歐莎將西西主人翁設定為自己撫摸著肚中的孩子,西西提醒自己要愛自己的孩子,要愛自己的丈夫,要熱愛自己的一切,標著這西西已經長大成熟了。
2.2 《我帶你去那兒》打破身心的桎梏
相對于主人翁阿尼利亞而言,瓶子是其賴以生存與努力掙脫的生活,而他則屬于瓶子內苦苦掙扎的蒼蠅。在經歷親情缺失、友情背叛以及愛情傷害之后,阿尼利亞則向瓶子中的蒼蠅一樣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尤其是父親的死讓其找到了生活的突破口,但是其在接到哥哥電話說父親沒有死,并且將不久于世的消息后,阿尼利亞驅車趕到父親的身邊,陪伴父親余下的日子,阿尼利亞在與父親陪伴的時間內重新找到了久違的父愛,并且與父親聊起了內心的理想等。可以說阿尼利亞在與父親交談過程中,重新對自己所經歷的一切進行了思考,并且完成了對生命的頓悟,“給瓶子中的蒼蠅尋求出路?那就打破瓶子吧。”阿尼利亞不在每天委屈自己訴求愛情、友情以及親情,而是重新尋求自己的人生。
《我帶你去那兒》女主人翁的心理歷程經歷了前期的波動之后,隨著阿尼利亞在自我尋找,阿尼利亞逐漸清楚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開始追求自己的夢想,并且學會了與他人的相處。因此從該作用中可以看出歐茨對于女性心理變化的啟迪,作為處于底層被壓迫的女性,學會突破自我的技能,敢于從消極生活中走出來,坦然面對社會的不公,努力追求自己的生活是女性自我發展的必要之路,也是獲得人生重生的關鍵所在。
2.3 《中年一浪漫之旅》給予母愛的精神寄托
《中年一浪漫之旅》中刻畫的中年人體力和精力都在走下坡路,夫妻之間的感情也不像年輕時候那樣甜蜜。雖然事業有成,生活富足,但是隨著子女長大成人之后,生活出現空虛。尤其是婚姻的失敗對其心理和人際關系的打擊比較大,就在這時,亞當走進了她的生活,開始開導與帶領她完成自我救贖。亞當的理解和包容對阿比蓋爾來說就像是救命稻草,她開始向亞當傾吐心聲,袒露心聲,把她對兒子的愛和對丈夫的恨徹底地傾訴出來。
女主人翁阿比蓋茨在徹底失去兒子之后,其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直到其會遇到塔瑪之后,阿比蓋爾產生了一種母性,尤其是當阿比蓋茨與塔瑪看完音樂會之后,碰到流氓欺負他們時,阿比蓋茨處于母愛拼命保護塔瑪,嚇走了流氓,塔瑪深深地感受到了阿比蓋茨的關懷,而阿比蓋茨則從塔瑪身上找到了一種前所有未的感覺。另外婚姻的失敗也影響其對生命的價值,而塔瑪的出現完全彌補了阿比蓋茨人格發展第七階段的屏障,塔瑪彌補了兒子對自己的冷漠,人格第七階段的屏障就是對自己產品的喪失,處于中年婦女的感情傾向是自己的子女,而自己兒子賈里德對自己的輕視,尤其是當母子關系緊張甚至斷絕母子關系之后,阿比蓋爾出現了感情停滯期,其對生活失去了興趣,對生命產生了絕望,然而就是其決定自殺的時候,塔瑪的出現改變了對生活的看法,重新燃起了生活的樂趣,尤其是當阿比蓋爾與塔瑪的養父產生感情,并且二者結婚之后,阿比蓋爾的生活發生了改變,并且促使人格發展到正常的軌道,從而實現了心理危機的順利轉變,心理態度積極健康向上。
本文通過分析歐莎的三部小說中的女主人翁心理變化,根據三個女性所存在的共性問題,分析不同年齡段的心理危機以及表現的行為,進而探索歐莎筆下對女性心理世界的探索,進而了解歐莎的人格魅力等,從而更加系統的研究歐莎作品,了解美國女性文化歷史發展,客觀評價資本主義世界女性心理危機的深層次原因。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外國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