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良
賞析名不出河北的王志林
□范增良
時光飛逝,歲月匆匆,轉眼間王志林先生已逝世多年。王志林先生的棄世令人扼腕。沒有征兆,沒有鋪墊,一如他的為人,總是靜悄悄的,說話,靜悄悄的,走路,靜悄悄的,就連他的笑聲,也需要用眼去看,而不是聽。
如今畫家成千上萬,把矜持淡漠視為一種個性的卻不是很多,王志林先生就是這樣一位畫家。
王志林先生是河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 (現為華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的老師,王志林老師沒有教過我,但我早有耳聞,他素有“河北花鳥第一筆”之稱。我是2011年入學的,王老師零九年就去世了,因為敬慕王老師,為不能作為其學生,為不能請教而遺憾,為王老師突然離世而惋惜。今有幸借助這個機會,向讀者和朋友介紹一下王老師。王志林,一九四零年出生于河北省灤縣,早年畢業于河北輕工業學校,后結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曾在天津
美術學院深造。師從孫奇峰、俞致貞、田世光等著名畫家,深得諸先生的筆墨神韻。歷四十年潛心研習,筆耕不輟,孜孜以求,強化筆墨節奏,極盡輕重、濃淡、干濕、虛實對比之妙,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立的畫風及藝術個性。曾任河北省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河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王老師為人特別的低調,雖有河北花鳥第一筆之稱,但其生前身后也名不出河北,我對王老師的了解還是通過我院的張俊來教授,崔德喜老師還有高勇院長了解的,尤其是崔老,他和王老師親如發小,兩個人做同事很多年,高勇老師以前是王志林的學生,所以也對王老師了解很多。我這些資料的收集還主要是對一些老教師的請教來獲得的,因為我也沒見過王老師,只有從王老師的同事,家人,朋友那了解。網上對王老師的資料也少的可憐,即使這樣,我更應該把這位名不出河北的畫家介紹給讀者。
聽老教師們講,王老師善于觀察生活,即使在寒冬臘月,王老師依舊會騎著老式的自行車,脖子上掛著望遠鏡,去鳳凰山啊,大城山啊,唐山的一些公園去觀察鳥的動態,鳥的形狀,鳥的種類,甚至學習鳥 的聲音;還有,每當在學校里老師開會的時候,時間還不到,或是人還沒來齊的時候,即使王老師手里拿著報紙,他也會勾勾點點的畫起來,足見王老師對生活的細心觀察,對做研究的認真,對繪畫的那份執著。觀王老師的畫便知道王老師的為人,王老師筆下的花鳥生動傳神,富有靈性,這是老師細致入微觀察生活的體現,王老師的題款一般很簡單,僅僅是窮款而已,往往題志林倆字,可以看出他為人的低調,性格上的沉默寡言。特別是涉及到某個具體的人或事,他一般是不太表明態度的。我理解,這是他為人的謹慎,有時也能感覺到他骨子里的孤傲。王志林老師也不總是不茍言笑,有時他也幽默,聽崔老講,王老師畫多話少,講話地道的唐山味,“嗯,中。”
王志林老師是一位真摯熱愛傳統書畫藝術的好畫家、真畫家,他一生精于寫意花鳥畫,大量作品在全國各地報刊雜志上發表,并有多件作品在國內外展出和入編大型畫冊。一九八六年為人民大會堂繪制大幅作品《板栗雉雞圖》受到省政府褒獎。志林先生是一個品格清高,追求完美的藝術家。正因為如此,我想,在他的眼里,一定沒有什么是完美無缺的。王志林老師在唐山花鳥畫領域的造詣是很高的,我很喜歡他的作品,我做這個課題一是緬懷這位老畫家,二是想引起校友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這位被稱為“河北花鳥第一筆”之稱的大畫家,網上,資料上對他的描述實在是太少了,也難怪,王老師是位特別低調,簡單,矜持淡漠的畫家,有人這樣評價王老師,“畫多話少的王志林”。
王志林老師走了,但是他留下了豐厚的藝術成就,這就是藝術家不同于常人之處吧,常人走了,慢慢的就會被人遺忘,而藝術家的生命可以借助他的藝術長處,甚至永存。我不知道王老師身后有多少作品存世,但是我知道他的花鳥畫,不論是工筆還是寫意,所達到的藝術高度,至少在唐山,至今仍令人敬仰。王志林老師生前低調,不事張揚,但他對藝術境界的追求與刻意,卻執著而昂揚,他把個性的張揚,演繹在藝術的審美張力之中,把生命的活力與價值,融入在一幅幅精美華麗、意境深遠的藝術作品中。
有人說,如果王志林走出唐山、走出河北,他可能就會有一個更大的平臺,他的藝術成就可能會更大,話又說回來,哪有那么多如果。我認為,即使王志林老師名不出河北,但他的藝術造詣和藝術成就還是極高的。如果有人誤會我說這句話有感情色彩,那他是真的錯了,我相信,明眼人會從王老師的一筆一墨中,從他對藝術的追求中看出王志林是位真畫家。
(華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