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習忠
新課程中的數學課堂教學不再是封閉的知識集中訓練營,學生也不再是被填充的機器,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活動的主人,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會被調動起來,創造性思維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各種潛在的能力才能得到開發,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是師生共同創造奇跡的空間,是向未知領域挺進的旅程,是向每一顆心靈都敞開溫情的懷抱,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如果讓數學課堂教學貼近生活,那將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選擇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易于學生理解掌握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的科學,它源于生活,并優化于生活。數學課堂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將抽象的數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獲得主動發展。讓學生自己在學習活動中體會到數學就存在于周圍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可以解釋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這樣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還能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
因為生活是教學內容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而且生活它本身就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生活之中隨處都可以找到活生生的數學教學內容。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盡量選擇貼近生活實際的內容,就易于學生理解掌握。如在教學“認識小數”時,給學生展示商場購物情景圖,重點顯示商品單價,給學生一個淺顯的認識。這就讓學生知道小數在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它與我們的生活是分不開的。又如在教學乘法時,我給5位同學每人2個作業本,讓學生計算一共需要多少個作業本?引導學生列出不同算式:2+2+2+2+2=10(個),2×5=10(個),給學生展示乘法比加法簡便的理念。
二、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實踐操作
“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智慧的鮮花是開在手上的?!眲邮植僮骰顒泳褪菍W生學習過程的展現,是經驗不斷內化、提升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發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動手操作的數學課堂將成為學生探索的樂園、創新的搖籃。
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特性時,出示三角形和四邊形實物框架,讓學生親自動手從不同角度進行推、拉、擠、壓,通過比較可以進一步鞏固四邊形容易變形的特征,從而認識并發現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又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邊的關系時,出示幾組長短不同的紙條或木條(①8厘米、8厘米、10厘米,②12厘米、13厘米、14厘米,③10厘米、10厘米、20厘米,④15厘米、15厘米、15厘米),讓學生親自動手拼組三角形,通過實踐操作就會發現:只有當任意兩條紙條或木條之和大于第三條時才能拼成一個三角形。由此就可以引導學生歸納出: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三、指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我們如果把教學內容生活化,讓數學知識從枯燥乏味的書本知識中走出來,活生生地走進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實踐、操作、體驗中積極主動地認識數學,在知識增長的同時也使學生的身心和人格得到發展,學生的學習就會更為個性化。那么,我們指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但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樂學、會學,而且會讓他們覺得數學知識學有所用,學而會用,他們就會以積極的態度去探究學習、去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如在教學折線統計圖時,我讓學生先把本期以來每一次的數學單元測試成績用統計表統計出來,再根據統計表制成折線統計圖,從而自己就能根據統計圖分析出本期數學成績的變化情況和趨勢,以便總結經驗教訓,改變學習方法。
又如在教學位置與方向時,為了鞏固基本方位:東、西、南、北,我讓學生首先從左、右手開始,結合左、右手和基本方位圖講解:上(頭上)北、下(腳下)南、左(左手)西、右(右手)東,左上為西偏北、左下為西偏南、右上為東偏北、右下為東偏南。但必須記住前提是面北背南,這才能適用。這樣學生不僅容易記住八個方位,而且在野外時運用這八個方位也就不會迷失方向了。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數學知識生活化,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在教學過程中強化實踐、操作,可以讓學生的知識從直觀(感性)上升到理性,掌握起來就更為牢固,在知識增長的同時身心也能夠得到健康發展。學以致用,重視挖掘教材與實際生活有聯系的問題來,讓學生動手實踐操作,做一做、量一量、驗一驗、用一用,學會用數學思維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運用技能和創造能力。